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查看评论
引用 4sjs4 2018-11-23 07:40
司马邺领导维护中央:司马邺坚守长安是代表中央政府,得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拥护,尽管中央政府靠近前线,经常遭到匈奴攻击。在现代评价,虽然司马邺最后被俘牺牲,但是他的壮烈行为是值得尊敬的。他在长安坚守就能继续牵制匈奴南下,也能增强和屠各、羌族、氐族等占关中一半的其他民族合作,促成民族团结,以中央的地位领导各民族反抗匈奴的种族灭绝。司马邺领导抗击匈奴屠杀的战争,也确保了汉族在当时继续保持主体民族和中央的地位,使汉族成为保护其他民族的领导力量。维护汉族主体民族地位,不是大汉族主义,也不是民族歧视,汉族之所以能成为主体民族,就是在历史上像司马邺那样能领导维护中国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抗击民族屠杀,能平等对待弱小民族,保护兄弟民族,并且成为人数最多的民族。司马邺在长安称帝时就得到关中各民族的拥护,阎鼎和贾疋拥立司马邺时,“关中戎晋莫不响应”,各民族都对匈奴当时执行的屠杀政策是反对的,拥护司马邺收复关中。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效忠司马邺,对战斗在最前线的中央政府和皇帝表现感激和拥护,知道和理解司马邺与匈奴战斗是为汉民族生存的意义。远在江南的建邺改名建康,远在河北的邺城改名临漳,人民对司马邺的尊敬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即使司马邺被俘仍被广大人民和晋臣尊为皇帝,天下起兵反抗匈奴的很多,就像匈奴自己说的现在天下起兵都是用司马邺的名义。司马邺的被俘更鼓舞起人民反抗匈奴的决心和毅力,赵固和郭默帅军甚至打到匈奴都城不远的地方,称要俘虏匈奴太子赎回皇帝,已经让羯族招降去二十万户的匈奴,又有数万追随赵固和郭默返回,从那时起匈奴败亡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靳准不久推翻匈奴政权,宣布称晋藩天王,晋朝中央的地位得到加强,匈奴残部改换旗号在关中也仅十来年就灭亡了。司马邺被俘后,石勒也没有乘机称帝,而是称王,仍与晋朝和谈保持晋藩地位。司马邺在长安的坚守促成巩固晋朝中央地位,晋朝一百五十年没有失去中央地位,司马邺的自我牺牲是起了重要作用,否则匈奴若南下,很难保证不会产生更多的分裂割据。司马邺在长安牵制了绝大部分匈奴主力,他被俘后匈奴仍把主力放在关中,造成匈奴都城防守弱,让晋军打到都城边,也促成了靳准帅屠各推翻了匈奴政权。
引用 4sjs4 2018-11-21 08:52
毛主席和知青运动:毛主席倡导和支持的知青运动始于五十年代,在1955年11月19日时任共青团书记的胡耀邦为上海知青建立的江西农垦点题词,共青社的建立标志知青运动开始,可以说现在中国很多新兴城市都是在知青运动和三线建设中建立的,胡耀邦题词的共青社就发展成现在的共青团城。毛主席早期号召的知识青年到乡村建设祖国,到农村广阔天地去,目的是消除三大差别,把知青运动提升到战略高度的是毛主席在文革时期,当时中国国际环境严重,美苏两个核大国都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叫嚣对中国进行核打击,这时期为了进行战备,尤其是核战备,疏散人口主要是通过知青运动实现的,在核战争时人口密集的城市是主要攻击目标,必须进行疏散人口,所以文革时期开始了更大的知青运动,提出上山下乡同时,也开始了三线建设,大量的三线工业基地和城市的建设都是由知青完成的,很多新的乡村和乡镇也是由知青建立的,所以不能彻底否定知青运动对民族生存和国家建设发挥的进步作用,正是由于中国知青运动,疏散人口后,美苏反而不再对中国核威胁了。毛主席对知青运动非常重视,全国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知青办,知青办主任为首长,政府最高知青办主任是副总理王震兼任,省市地县公社(乡)都设立有知青办,都是由主任领导,等同于建设兵团性质,当时很多知青点都是武装性质,知识青年都被武装起来,即参加劳动也参加军训和巡逻,具有安全保卫性质,不仅在生产上有贡献,在国防安全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多数知青点都是集体生活,知青都武装化,男女知青都分别住在男女集体宿舍,所以不存在误解的大量女知青被强奸,出现这种情况的仅是在知青运动初期,部分个别插队到农村,无依无靠的女知青,到文革知青运动发展到高潮时,都是集体化知青,武装化知青了,已经没有恶性案件了,在知青点发生盗窃都是非常罕见的。知青运动在建设三线工业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除了少量城市工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移民到三线外,参加三线建设的主要是知青,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很多知青报名参加民兵师等成建制的知青集体,开赴三线地区参加建设,这些知青组建的民兵师不仅参加三线的工程建设,修建起一座座新兴工业城市,也能作为战略后备役武装部队随时参战,体现了毛主席非凡的战略思想。现在西北和西南的重要工业城市共青团城、绵阳、十堰、攀枝花、六盘水、金昌等,都是有知青运动成果,中国现在能有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也是在知青运动推动下形成的。毛主席发动文革的目的是反帝防修,主要是对抗外部威胁,组建各级革命委员会也是和当时亚非拉第三世界广泛建立的各国众多革命委员会相互呼应、声援,也是对外进行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通过半官方的革命委员会和第三世界各国革命委员会联络也方便些,也能避免政府直接介入外国的革命活动时造成的外交麻烦。在这种条件下,由很多知青参加的革命委员会也逐渐成为支援亚非拉各国革命武装和解放运动的主要力量,这也是体现了毛主席的战略头脑,半官方的知青人员有很多参加了中国在东南亚各国进行的解放运动和革命运动,为当地的反帝反殖民运动做出重要贡献,很多现在仍活跃在包括缅北等东南亚地区。知青运动为中国培养新一代人才的贡献,现在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中,很多都出身于知青,他们当然不是某些伤痕文学描写的颓废、悲惨的落后知青,当然不是个人主义的知青,而是在建设中发挥贡献作用的进步知青。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就是在知青运动中成长的进步知青。习主席参加知青运动时已经是文革知青运动高潮时期,参加的是集体知青,几个知青共同生活,他还在乡村担任领导职务,领导当地人民共同生产,推动农村现代化,建成当地最早的沼气池,把知识文化传播到农村,这体现了毛主席知青运动的进步作用,就像毛主席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口号,知青运动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苏联修正主义条件下,只会让青年堕落,在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路线下成长的青年都成了亡党亡国,背弃理想,背弃国家的叛徒,不再坚持为人民服务,不再走反帝反霸的革命道路,结果让整个国家分裂、落后、灭亡。经过了几十年后再看在文革时的知青运动,再评价毛主席号召的知青运动,自然会有沧桑巨变的感慨,也会理解了作为人民领袖的毛主席是真正为民族的未来,为青年的未来着想,他推动领导的知青运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永远值得人民尊敬怀念。
引用 4sjs4 2018-11-16 09:39
司马邺的历史功绩:司马邺即位初匈奴陈元达评价当时匈奴仅两郡,石勒和曹嶷已经脱离,还要面对晋朝和氐族的威胁。司马邺在司马炽领导晋朝摆脱民族灭绝危险基础上,开始为恢复中央和核心民族地位而战。司马邺在关中长安的后援是司马保的秦州和张轨的凉州,南面屏障是张光的梁州,东面依次连接弘农魏浚;洛阳赵固、石览;荥阳李矩;开封荀藩,北面是亲晋朝的四角羌、大军须等羌族,向东直接和晋阳刘琨、代国猗卢和幽辽王浚、慕容廆相连。司马邺即位初仅十四岁年幼,但是已经能诏令让刘琨和王浚攻匈奴,让司马睿北上到洛阳,让司马保帅军到长安,这项计划与后世陶侃、庾亮、张骏等的复兴战略非常接近,刘琨和猗卢响应出兵,把匈奴主力都吸引到并州;司马睿也响应派纪瞻、祖逖等北上,击退石勒。司马保因梁州张光去世汉中大乱而没能派兵,张轨派麴陶帅军援长安。王浚派王昌帅段氏攻石勒取胜,石勒此时对刘琨已经称晋朝为本朝表面降晋,所以能和晋藩段氏议和,并先后给刘琨和王浚派出使臣人质请降,正式降晋。西南的李雄也公开说本来担心司马睿被灭亡,但是他仍能举兵,我很欣慰,作出亲晋承认晋朝正朔的态度。司马邺初期即位的指挥,确实在客观上恢复了晋朝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他的重要功绩。贾疋和麴允等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先后取得黄丘之战胜利,王秃和纪特在新丰取胜,司马邺在长安受到各民族拥护。可惜不久后关中也发生严重旱灾,无力灭匈奴,灾荒甚至蔓延到匈奴控制区,匈奴控制的六十万户落有二十万投奔石越。王浚不听胡矩、孙纬劝谏被石勒诱杀,石勒对王浚仍称晋朝为本朝,打着晋藩旗号杀王浚,招降了王浚部裴宪等晋朝忠臣,但是被孙纬杀败,几乎单骑逃回,段匹磾进驻幽州。司马邺册封鲜卑猗卢为代王,进一步增强了和鲜卑联盟,晋朝中央的地位也更加巩固。司马邺任司马睿为丞相、司马保为丞相大司马、刘琨任大将军、张轨任太尉、梁芬任司徒、荀组任司空,在司马邺建兴年间尽管仍是艰苦抗战,守卫在最前线,但是因此获得晋朝各民族军民广泛尊敬和效忠。
引用 4sjs4 2018-11-13 09:26
司马炽时代主要胜利:司马炽领导为民族生存而战,败了会民族灭亡,匈奴执行的种族灭绝在其占领区已经让汉族几乎灭绝,阻止匈奴扩展必须取得战争胜利。司马炽领导取得了众多胜利,成功挽救了民族。司马炽虽然继承晋惠帝末司马腾联合鲜卑重创匈奴的余威,但匈奴仍有几十万户,数十万军队,而且南下躲避鲜卑离洛阳更近,战争局势仍严重。匈奴盟军王弥攻洛阳王衍被凉州北宫纯和王斌、王秉等击退。匈奴派大都督刘景指挥北上攻刘琨,在版桥被刘琨击败。匈奴主力分两路首先派刘聪十将南下攻太行和洛阳,同时派石勒和刘灵十将向东攻河北,但是刘聪南下河东遭凉州军张纂、马鲂、北宫纯等阻击兵败,东路更是被丁绍、祁宏联合段勿尘等几乎全歼,刘灵被祁宏击杀,丁绍等把石勒打败,在飞龙山决战,祁宏和段勿尘几乎全歼石勒,他的母亲和石虎可能就是这时期被俘的。石勒逃出河北,没敢再回匈奴,虽然取得几次胜利,但也被段文鸯、王赞和王申始击败,不久就降晋。匈奴在两线都遭到沉重失败,扩展势头顿减。匈奴暂停南下,转而北上未果,甚至被刘琨长啸一声就归降万人,当时刘琨南下攻占壶关,赶走匈奴綦毋达。匈奴被限制在仅两郡的狭窄地区,再次南下攻洛阳,首战垣延大败刘聪,次战又被司马越指挥贾胤、孙询、丘光、楼褒等击败,李恽、薄盛驰援洛阳再次获胜,匈奴连折呼延翼、呼延朗、刘厉等大将。刘琨把石勒母亲和石虎送还,石勒开始称晋朝为本朝,形式上降晋,但不听刘琨指挥,这以后行动配合晋朝,他和王如结义,攻杀两支宛城附近亲匈奴的叛军,王如也归降晋朝,从此豫州几乎没匈奴军。这时期虽然石勒偶尔也击溃东海王部,但主要目标是匈奴,虽然持两端,但基本和匈奴分道扬镳。王申始击刘曜和王弥,在瓶垒获胜,这时期中原灾害严重饥荒,洛阳主力离开后陷落,石勒没参与直接攻洛阳,石勒不久诱杀匈奴盟友王弥,又要攻曹嶷,吓得曹嶷也降晋,在石勒配合下匈奴在黄河以南的力量全部被晋军消灭。荀崧派石览收复了洛阳,晋朝进入行都统治时期。司马炽统治时期晋朝各族军民的战斗力沉重打击了分裂分子,总体上保卫了民族生存,把匈奴削弱到无力攻打南方,仅能控制狭窄地区,而且招降石勒等,孤立了匈奴。
引用 4sjs4 2018-11-12 09:28
司马炽末的行都统治:司马炽在最艰苦的条件下没割地、没赔款、没献女、没投降,这本身就值得尊敬,在他被俘后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没有招降晋人,仍保持了民族气节,没有做任何有害民族的行为,所以各地晋朝军民都仍然尊崇他,仍然把他视为皇帝,鲜卑猗卢甚至计划救出他,可见各民族对他的爱戴。司马炽皇后殉节,他在匈奴没被杀是匈奴想笼络他去招降晋人,用他当人质,为招降他甚至让他娶贵人。司马炽被俘一年中,晋朝没有崩溃投降匈奴,没另立皇帝,而是建立行都,立皇太子重建中央政府。大司马王浚在蓟城(今北京)设立行都,和中书令李絙立司马畿置百官,组建了新的中央政府,大将军苟晞和尚书令和郁立司马端在仓垣(今开封)设立行都,也称太子,后迁蒙城(今商丘),晋朝首先建立的是这两个中央行都政府,虽然洛阳被石览收复,但遭焚毁并没有迁洛阳,这是北京和开封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全国统治中心,苟晞南迁正遇到石勒结果被俘,这时就仅存蓟城行都是唯一的中央政府,长达半年多,王浚任命中书令李絙为河南尹。不久从洛阳突围而出的司马邺在豫州刺史阎鼎护送下到关中,贾疋和麴允、梁综等正好打败匈奴收复长安,立司马邺为太子,长安也成为行都,阎鼎以太子詹事总百揆和王浚分别控制长安和蓟城两个中央。晋朝有两个行都在当时也发挥了进步作用,分别稳定了东部和西部的局势,并最大限度阻止了匈奴扩展。长安行都在阎鼎和贾疋去世后,由司徒梁芬和麴允、索琳控制,司马邺娶开封的司空荀藩子荀邃的女儿,也得到开封行台的支持,势力逐渐超过蓟城行都。晋朝的两个行都全是太子为首,在形式上是平等的,都具有中央政府的地位,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仅有的,这种晋朝特色的行都统治是在中原异族叛乱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对晋朝反分裂战争也起到了进步的推动作用。晋怀帝遇害后,在两个太子中选立时,司马邺是司马炎系嫡传据西都长安,又得到司徒梁芬和司空荀藩等支持,继位称帝,是为晋愍帝,行都统治时期结束。
引用 4sjs4 2018-11-8 15:08
司马炽的历史功绩:司马炽在历史上长期被忽视,因为他在战争中被匈奴俘虏遇害,结果轻视他的历史功绩。司马衷后期司马腾联合鲜卑两次打败匈奴,进行了中国历史首次民族会盟,而且迫使匈奴南迁蒲子,司马衷封鲜卑大单于,这时晋朝和唐朝相仿,都是在草原建立单于府,到司马炽时代是封鲜卑代公的中原封号,这是首次将草原行政区中原化,而且草原首领任代公,有两郡食邑,成为中央政府正式官员,这在中国历史不仅是首创,而且是里程碑,是民族融合在政治上的体现。司马炽在军事上坚守洛阳和中原,掩护人民南迁,对民族生存有巨大贡献。司马炽仅向刘琨运送的物资就非常庞大,有力支援了刘琨打败匈奴大都督,守住了晋阳,司马炽坚守洛阳数年也多次打败匈奴,阻挡匈奴南下。在严重灾害时,司马炽能团结司马越,任用贾胤、孙询、丘光、楼褒、垣延等多次打败匈奴,击杀多员匈奴大将,保卫洛阳。配合河北的王浚、丁绍、祁宏、王赞、王申始等,联合鲜卑段勿尘、段匹磾、段文鸯、段末波等段氏武装,保卫河北各州,取得多次胜利,把匈奴限制在两郡的狭小地区。司马炽派遣司马睿到江南,派遣司马简到襄阳,派遣荀崧到宛城,都在后来发挥的重要战略作用,可见他的战略头脑非凡。张轨在凉州也先后派遣了北宫纯、张纂、马鲂等在河东击败匈奴,张阆送五千义兵守洛阳。司马炽重用王浚为大司马、傅祗为司徒、荀藩为司空、张轨加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苟晞任大将军,到永嘉四年王申始在瓶垒之战打败匈奴,晋军尽管在严重灾害条件下,仍是保持军事上总体优势的。刘琨和代公猗卢上奏建议南北夹击攻匈奴,并派兵防御洛阳,但是被司马越拒绝了,而且司马越还带领四万南征,削弱了洛阳防御,不幸的是他在南征中病故,所部未返回导致洛阳的李恽、何伦等更多的军队离开,洛阳变得空虚了。洛阳的陷落有偶然性,要是没有饥荒、兵力充足是不会被偷袭攻占。司马炽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没替匈奴招降晋人,所以仍受晋朝军民的拥护,猗卢都计划救他。司马炽仍被晋人视为皇帝,各地都是以行都立太子的方式继续坚守,这也体现了司马炽在人民中受到敬重。荀崧派石览很快收复洛阳,贾疋、麴允等也很快收复了长安,匈奴重新被压制在狭窄地区。司马炽是民族英雄,他在洛阳数年的坚守让民族摆脱了灭亡的危机。
引用 4sjs4 2018-11-6 04:36
晋朝永嘉之乱的影响:晋朝司马炽的年号永嘉,通常把这时期的战乱称为永嘉之乱,当做五胡乱华的开端。这时期民族战争不能简单认为都是负面,也有民族融合。永嘉时期不是所有异族都反对汉族,称帝的割据政权也仅有匈奴和氐族,多数异族仍是忠于晋朝。这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体现在司马睿和鲜卑联姻,鲜卑、羌族和部分氐族忠于晋朝、羯族持两端。司马炽坚守洛阳阻挡匈奴南下,晋军英勇地进行反分裂战争。出现割据政权在中国古代是常态,即使在文景之治仍有南越、东越、滇国等割据政权,历代都相仿,司马炽时代更多体现反分裂战争的激烈,民族生存战争的壮烈,匈奴要灭绝汉族,在统治区进行种族灭绝,同汉族的战争最激烈。李矩、刘琨、王浚、魏浚、李恽、薄盛等晋军在北方主要敌人是匈奴,晋军联合晋藩拓跋部、段氏等鲜卑对抗匈奴,对匈奴的战争基本多数胜利,阻挡了匈奴东进南下。同氐族的战争在席薳等领导下,在汉中是张光坚守,宁州是李毅父女和王逊等坚守,在益州多数郡被晋军控制,司马玖在越嶲,晋军控制巴西和江阳等益梁二州多数地区,仅梓潼之战晋军罗羕、张金苟等就击杀氐族太尉、司徒、司空、尚书令,氐族很快就承认晋朝正朔。在永嘉初期晋朝就有能力很快平定分裂,但是中原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中国古代最严重的灾害,江河淮汉等都干涸,中原成为不适宜汉族农耕民族居住的地方,大量中原士民被迫南迁,这就是著名的永嘉南渡。这时司马炽在最艰苦条件下仍坚守洛阳,没有南渡,这时值得尊敬的,尽管匈奴骑兵容易渡过干涸的黄河,但是被洛阳阻挡,仍没法南下,双方在洛阳交战多次,洛阳坚守了数年。司马炽派遣司马睿到江南促成祖逖和司马裒北伐和东晋建立,派荀崧、石览等坚守宛城,促成收复洛阳。永嘉时期的民族仇杀没有蔓延到江淮,匈奴屠杀范围很小,中原人口多数南迁,这是没有严重伤亡的原因,历史上很多战乱伤亡都超过永嘉之乱。司马炽统治的永嘉时代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对民族存亡和保存汉族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引用 4sjs4 2018-11-3 12:03
司马衷时代末的反分裂:司马衷时代的元康之治发生的民族危机和战乱不多,和历代比并不严重,甚至是开疆时期。司马衷时代是首次民族会盟和兄弟民族树碑效忠的时期,即使在末期内斗的环境下,反分裂力度和成果仍是显著的。直到司马衷去世前几个月才出现首个割据分裂政权,又不是反晋和种族灭绝的政权,可见司马衷末期的反分裂斗争仍是成功的。古代分裂力量和现代同样,严重会出现长期割据政权,甚至危害中央政府,通常分裂力量会制造叛乱和内战。司马衷末期是八王之乱高潮,南迁到蜀郡的氐族效忠赵王,在赵王集团垮台后变为分裂力量。席薳为朝廷指挥平乱,他帅领梁州刺史许猛和益州刺史罗尚同氐族作战,后来是益州刺史皮素和韩松,并分化氐族苻成共同攻打氐族叛军。司马衷时代沉重打击和削弱了氐族在西南的叛乱力量,尤其是司马衷增派荆州刺史宗岱和太守孙阜增援后,氐族甚至已经准备投降,给孙阜送人质,但是宗岱意外去世,荆州兵撤回,氐族乘机没再投降。加上蜀中饥荒,双方一度都放弃成都,各避饥荒。司马衷末氐族首先称成都王,控制蜀中几个郡,从分裂力量变成割据集团,后称帝成为司马衷时代唯一的割据政权。通常把僭越称帝占领几州郡作为割据政权,称王称公算是割据集团。司马衷末匈奴是司马颖集团的,在司马腾和鲜卑打击下,也被限制在很小地区,也仅称王,司马衷在世时没有称帝。晋朝的分裂力量发展成反汉族反晋的割据仅匈奴,通常说的十六国多数都是忠于晋朝的晋藩,或者短期割据僭越称帝,这应该是司马衷执行的进步政策得民心造成,所以在祖逖、孙惠、高诩等评价中人民依然忠于晋朝,朝廷没有苛酷的暴政。晋军战斗力在这时期仍是强大的,多数兄弟民族也是忠于晋朝的,冒用汉姓的分裂异族得不到各族人民拥护,且战斗力弱,氐族很多高级将领被杀被俘,很快承认晋朝正朔,匈奴数万甚至被范胜帅领数百鲜卑军吓退。司马衷末期的氐族分裂政权存在四十多年,没有西晋五十四年长,匈奴分裂集团二十多年更短,控制区域长期是数郡,最少是两郡一郡,没有发展成破坏严重的分裂割据。永嘉时期又增加羯族分裂集团,所以危害更重些,但是也没有动摇晋朝中央地位,氐匈奴羯三个分裂民族后来在中国都灭亡了,到现代也没有延续。司马衷末反分裂仍是有效确保了中央权威。
引用 4sjs4 2018-10-24 06:15
晋朝和匈奴战争:晋朝解除了匈奴对汉族长达数百年的威胁,在战国时匈奴开始发展,但在李牧打击下削弱,秦朝统一后攻打匈奴取胜,但没有乘胜灭匈奴,而是修长城又坐视匈奴恢复,结果匈奴日益强大,秦始皇甚至派太子扶苏守长城防御匈奴,秦朝灭亡和没灭匈奴有重要关系。汉初匈奴继续为祸困白登,汉初被迫屈辱地和亲妥协,即使和亲,匈奴都继续不断侵扰,仅汉武帝等短期反击匈奴。在汉末匈奴更是从北方边塞侵入内地,还裹挟着屠各羌渠等民族,在中原杀掠,是三国中原人口少于异族的重要原因。这时期匈奴也攻掠中原的羯族等羌渠北狄民族,汉末已经是异族内迁了,埋下很深的民族矛盾。经过三国仍没有解决匈奴问题,魏末匈奴贵族甚至把部众充佃客到豪强家,多的有数千,匈奴和各族百姓都受贵族奴役,在晋朝建立后,司马炎下诏废奴和禁止募客,解放了各民族奴婢和佃农,逐步缓解了民族矛盾。在八王之乱末期,匈奴贵族叛乱割据,推行残暴的种族灭绝政策,遭到汉族和各民族抗击,晋朝和匈奴战争爆发。晋朝对抗击匈奴是积极的,司马炽皇帝都始终在靠近前线不远的洛阳坚守,取得了众多的胜利,把匈奴始终限制在狭小区域没能南下江淮。司马腾和刘琨在并州北部联合鲜卑拓跋部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司马腾和鲜卑拓跋氏还进行了民族会盟,晋朝和鲜卑结盟让匈奴没法向北发展被迫南下,最小时匈奴被包围压缩到仅两郡。晋军的战斗力并不低于匈奴,司马越指挥贾胤、楼褒、丘光、垣延、北宫纯等多次打败匈奴。王浚派祁宏等也消灭了匈奴进入河北的部队。李矩和郭诵、赵固等多次大败匈奴,甚至一度攻打到匈奴都城附近几十里的绛县。晋朝在武力打击匈奴时,也重视分化匈奴控制的同盟民族,匈奴早期压迫羯族,石勒早期当佃农就是匈奴贵族压迫,晋朝首先成功分化了羯族,祖逖、刘琨、陶侃等多次招抚石勒,加上羯族集团中有很多忠于晋朝的大臣,所以很快就称晋藩脱离了匈奴。在匈奴集团中被欺压的屠各族也在靳准领导下反匈奴,让匈奴被迫退往异族占半数的关中,在关中匈奴推行的种族灭绝一度让羌氐都反对匈奴,司马邺皇帝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守长安,依靠关中北部的羌族提供粮食,带领贾疋、麴允、索靖等多次打退匈奴,尽管因为中原极端灾害造成饥荒和两京陷落,但是北方人民仍在司马保、司马尚等司马氏和李矩、张轨、刘琨、段匹磾、邵续等晋将帅领下继续同匈奴作战,收复洛阳把匈奴削弱到无力南下的地步。匈奴同晋藩羯族在洛阳交战时兵败,关中汉族在蒋英等领导下起义,匈奴残部向西溃退,晋朝联合各民族仅二十年就平定了匈奴在中原的分裂叛乱,取得了对匈奴主力的决定性胜利。永嘉之乱的匈奴虽然在实行种族灭绝,但在晋朝各族人民抗击下,仅造成不到三千万人亡,这还包括饥荒等其他因素人口消耗,晋朝这时期的战乱人口消耗在中国历次战乱中不是最严重,可见反抗匈奴的成就。晋朝取得对反分裂的首场胜利,平定了要灭绝汉族的匈奴,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复兴和统一打下基础。胡三省称东晋是统一的朝代,所以有资格用皇帝规格记载,代表中央政府,晋朝是中央的地位。晋朝灭匈奴后,中国领土上汉民族的生存安全才得到保障,不再有要灭晋的政权,羯族称晋藩天王,氐族虽然称帝但承认晋朝是正朔中央,二十多年后晋朝实现复兴统一。晋朝在复兴以后的匈奴仅有分支残部,匈奴部民和原来控制的屠各等很多都归降晋朝,忠于晋朝的呼延毒、沮渠蒙逊等都是用的匈奴姓氏,这时期在欧洲的匈奴仍然是以强势在欧洲劫掠纵横不可阻挡,而中国的匈奴大部基本都平定归附了。最重要的是晋朝两晋都保持了中央的地位,各民族的割据多数都是用晋藩形式,都是称天王,当时的中国是晋帝独尊,仍然是统一朝代的形式,不是多国并立、南北对立、没有中央的分裂割据时期,这是古代学者完全忽视,在现代也往往轻视的地方。这点在对晋末匈奴残部的情况分析也能看出,晋末匈奴残部在中国建立的两个割据北凉、大夏就都是用晋藩形式,都是控制几郡的规模,北凉沮渠氏和晋朝更亲密,首领蒙逊甚至给朝廷上奏愿意为统一当先锋,大夏赫连氏早期称天王,都没再像过去的匈奴要灭绝汉族,多数时间是采用晋藩制度没称帝,尊奉晋朝中央。晋朝君臣和军民的英勇战斗,让异族分裂割据没有一个超过西晋五十二年,更比不上东晋一百零四年,而且东西两晋都是实现统一的朝代,西晋甚至还是开疆朝代,首都洛阳也长期是晋军守卫,晋朝的控制区也远远大于分裂割据。
引用 4sjs4 2018-10-21 06:45
晋朝八王之乱的影响: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历朝历代相仿,八王之乱也不是误解那么严重,即使八王之乱后的永嘉之乱,造成的人员伤亡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最严重的战乱,更不用说仅伤亡数十万的八王之乱了。现在很多人总把历代的内乱和八王之乱比,这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各朝代历史环境不同,最多是增强对内乱危害的总结,和统一、开疆、盛世、反分裂等重要内容比是次要的。统治阶级内争甚至都没法算入反分裂,割据分裂是产生异姓分裂政权,内争多是同室操戈。这些内争会产生负面作用,有时会很大,造成统一趋势中断,或造成民族危机等等。晋朝的八王之乱没有造成统一趋势中断,也没有造成民族危机,不算严重内乱。西汉的七王之乱造成统一趋势延缓,直到汉武帝才恢复秦朝旧疆,内乱让汉朝遭受匈奴侵扰、和亲的妥协地位延续多年,不能认为是造成汉朝强盛,内乱都是起负面作用。历代的内争多数是造成统一趋势延缓或中断,没能恢复旧疆,都是负面作用,倒是晋朝的八王之乱时,晋藩拓跋氏是树碑效忠晋朝,开疆西征,没有入侵中原,这是晋朝成功的地方。晋朝八王之乱后,仅是产生了分裂割据,就是通常说的异族乱华,这也要从当时环境评论,异族乱华从汉末就开始,匈奴从东汉初在边塞附近,侵入到中原腹地的洛阳附近,这不是晋朝造成,这些分裂力量在汉末和三国就是半割据状态,分裂叛乱是必然的,只能说在汉末三国分裂时叛乱对汉民族危害重,在晋统一时对汉民族危害轻,八王之乱只是被分裂者利用,不是分裂的原因。晋朝统一制约了这些分裂,匈奴在晋朝叛乱活动区域比汉小,通常是两郡,仅二十年就平定,汉末三国百年也没解决匈奴,汉末匈奴造成的危害比晋朝多。八王之乱时期也产生了元康之治,就像汉朝七王之乱在文景之治那样,也有对历史发展进步的影响,不能彻底都否定了,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八王之乱的误解还有司马氏奴役匈奴人,曹魏末匈奴贵族奴役部众,司马炎建国后让王恂废止匈奴贵族让部众给豪强当佃户的民族压迫。
引用 4sjs4 2018-10-20 07:37
志愿军第四次战役影响:这次战役是在志愿军最困难的条件中进行的,整场战争这时的志愿军面对的压力最大,又是兵力最少最弱时,所以取得的胜利最有决定意义。美军增援四个师有大量二战老兵参战,志愿军在西线仍由韩先楚组织了坚强的防御,长期阻挡美军北上,在东线邓华组织了横城战役,沉重打击了美军,这以后志愿军就转入防御,用劣势兵力阻挡美军北上。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就提出要么撤离半岛,要么全面开战攻打大陆发动核战,杜鲁门决定增兵反击不到最后不撤离,暂不攻打大陆用原子弹,就是准备看看增援有战斗经验的老兵部队后的战况,但是在第四次战役中仍没法获胜,人员伤亡仍非常严重,以至于似乎只能按麦克阿瑟的话办了,美军飞机模拟了对平壤的核攻击,在战役中美国就已经把核弹运到朝鲜半岛边的航母,准备攻击正集结要入朝的志愿军援兵和首次参战的志愿军空军。斯大林这时下令在远东的苏军进入战备,集结大量部队和潜艇,并表示炸弹要用炸弹回应,面对可能爆发的世界大战和麦克阿瑟的败绩,杜鲁门知道美国核武器对苏联不占绝对优势,从第四次战役的战况看增加那么多兵力,甚至都没法战胜已经在三次战役后消耗过半的志愿军,陆战也没希望战胜苏联和中朝的联军,又怕麦克阿瑟发疯乱来,只能把他免职。志愿军用入朝初期一半的兵力取得第四次战役的胜利,歼敌数量超过自身伤亡数倍,这也让世界看到志愿军防御战的力量。毛主席和斯大林协调后正式改用阵地战,战线被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能最终决定用阵地战,也是因第四次战役志愿军用阵地战取得了超过前三次运动战取得的战果,觉得用阵地战对美军的杀伤更有效。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空军首次参加空战,这也是在美军警告中苏空军要攻击就使用原子弹的情况下参战的,美军对中国空军参战也有忌惮,但是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仍然没有停止作战,配合第四次战役掩护后勤,到年底志愿军轰炸机部队开始投入轰炸作战。第四次战役是中共军队首次陆空两军同时参战的战役,不久以后收复大和岛就已经是陆海空同时参战了,第四次战役也标志着中共军队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军队不仅陆军战胜了世界上最强的部队,空军也向空军强国靠近。
引用 4sjs4 2018-10-18 11:24
中东战争和巴勒斯坦问题:二战结束后,由于大量犹太人迁居巴勒斯坦,遭到英国殖民者和阿拉伯人反对,中东地区逐渐成为动荡和战争策源地。巴勒斯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没有独立的阿拉伯和犹太国,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在为民族解放建国斗争。犹太人武装有哈加纳,司令员是斯奈,是以色列军队的前身,斯奈是以色列共产党主席,所以斯大林时代是支持以色列建国。从哈加纳分出帕尔马赫,也是重要犹太武装,司令员是萨德,他也是以色列军队的创始人之一,组建和领导了以色列首支装甲部队,他的学生达扬、沙龙、拉宾等很多是以色列领导人。另外有斯特恩集团,领导人是斯特恩和沙米尔,也都是风云人物。到1948年英国殖民者没办法维持巴勒斯坦统治,就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产生181号决议,允许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同时建国,以色列建国总统是魏斯曼、总理古里安、议长斯普林扎克。当时中东各阿拉伯国家反对建立以色列,向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发起第一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阿拉伯国家很多是封建制国家,军事力量很弱,军人虽多主力是英国在中东的地方军和雇佣兵,大量苏联和欧洲犹太老兵到以色列参战,和原来的哈加纳、帕尔马赫等武装联合取得第一次中东战争胜利。这时期的以色列是全民皆兵,政治上进步,战斗力最强,仅用一万平方公里不足百万人战胜英国和阿拉伯联军。第二次中东战争是发生在1956年,是英法拉着以色列攻打埃及,争夺运河控制权。由于在政治战略上与美苏利益冲突,英法和以色列虽然在战场上获胜,但最终目的没有达到,被迫撤离埃及,以色列也没有得到利益。1967年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这次战争比第二次九天更短,仅六天就结束了。以色列取得重大胜利,因为这时期阿拉伯国家内部矛盾多,相互不配合,战备状况差,警惕性弱,在突袭面前遭到惨败。以色列夺取了约旦河西岸、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等地,这次战争不像前两次,以色列军队创建后经过两次战争已经更加熟练地驾驭战争,战斗经验丰富,尤其是战术突然性的优势发挥决定作用。但也暴露以色列难持久的战略战术弱点,这次是美英都支持以色列,苏联因赫鲁晓夫改革裁军仅存一百多万军队,在常备作战中对埃及等国支持能力有限,所以阿拉伯国家兵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在1973年,萨达特担任埃及总统后,首先争取广泛的国际同情,尤其是增强阿拉伯国家联合,在开战前已经争取到一百多国支持埃及,同时扩大军队,增强战备。这时期他对苏联施压反对美苏要把中东冻结二十年,这意味运河被以色列阻断二十年,会让埃及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萨达特决定立即收复运河东岸恢复通航。苏联此时军费从赫鲁晓夫时代不足百亿增加到近二百亿,生产的坦克、导弹、飞机数量比美国多三倍,军队从赫鲁晓夫时代仅一百二十万增加到三百万,有条件大量援助埃及,给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大量军援,埃及和叙利亚等又得到沙特等国家财政援助,能购买更多的武器装备,阿拉伯国家的战斗力有了快速提高。萨达特在指挥中又能达成突然袭击的效果,在战争初期取得重大胜利,完成了预期收复运河东岸的战略目的。这场战争扭转了阿拉伯国家长期被动挨打的困境,为中东和平打开通道。萨达特在战后提出土地换和平;承认以色列存在;中东和平的政策顺应历史发展,萨达特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尊敬。埃及在战争中表现出强大战斗力,以色列若没有美国援助几乎亡国,这也迫使以色列放弃过去轻视埃及的态度,退出过去占领的埃及领土,两国实现和平。第五次中东战争是在1982年爆发,以色列出兵十万攻打在黎巴嫩的巴解武装、叙利亚部队,以军和上万巴解武装、两万多叙利亚军队进行了近几个月的战斗,尤其在贝鲁特西区、贝卡谷地等进行了激烈陆空作战,最后停战议和,巴解武装撤离贝鲁特,叙利亚军队也撤往贝卡谷地。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建立黎巴嫩南部保护区。到1990年海湾战争时,叙利亚军队又利用以色列重点防御东部伊拉克,重新控制黎巴嫩。从2003年到2011年,中东地区再次爆发多起战争,而且战火日益扩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现在的中东战争让人民越发感到埃及萨达特开启中东和平的宝贵,那时是真正实现中东各民族平等,共同为和平努力,从埃及和以色列和平,到巴解组织和以色列的和平,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都为之努力奋斗,甚至萨达特和拉宾等为之付出生命。中东战争的残酷让人民重视和平,为了和平仍需要战斗和流血,但愿中东战争早日结束。
引用 4sjs4 2018-10-16 06:13
第四次中东战争战术浅谈:中东战争在前三次以色列都是取得压倒性胜利,这是以色列早期全民皆兵,有大量从苏联等迁居以色列二战老兵,以及哈加纳、帕尔马赫、斯特恩集团等军事组织有很强战斗力造成。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时以色列仅十多万常备军,埃及总统萨达特已经把埃及军队扩充到百万,苏联的斯科特地地导弹、萨姆六防空导弹、斯拿波反坦克导弹、大量飞机和坦克等装备埃及,在战术上埃及军队又能达成突然袭击,掌握了以色列原来的战术,在强渡运河战役中取得胜利,突破当时最坚固的巴列夫防线。在运河东岸首次坦克战役中,埃及军队也能充分发挥导弹威力,用设伏战术取得胜利,在战争的第一星期取得重大胜利,以至于以色列几乎呈现亡国崩溃的局面,不得不紧急求援。美国国防部长斯莱辛格领导对以色列进行了大规模空援,加上以色列又恢复建国初期全民皆兵,动员大量预备役参战,让已经退役的沙龙指挥突袭到达运河西岸,才扭转危局。单是从战术角度分析,双方取得主动权都是依靠突袭,只是埃及是进攻以色列防御最坚固防线,以色列是选择埃及防御的弱点,在都能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情况下取得胜利。埃及军队在战术上的错误是在首战获胜后没有乘胜追击,后来又正面攻打以军防御坚固的山口阵地。以色列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沙龙渡过西岸后就要去包抄埃及第三集团军,但以色列让阿丹师去,结果耽误了一天多时间,让第三集团军在西岸组织了防御拦截,后来以军又增加一师也没能抢先攻占苏伊士城完成对第三集团军的包围,仅切断其到开罗的公路。经过十八天战斗后,双方战线呈相互包围和反包围的状态,基本打成平局,虽然以色列在战术上略微占优,但战略上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参战,以及石油禁运开始,美苏都急于结束战争,交战双方也精疲力尽、物资储备消耗将尽,最终停战。这次战争是萨达特领导,取得战略和战役上都有胜利,首次在中东战争中扭转了阿拉伯国家长期的劣势,也为中东和平进程打开通道。
引用 4sjs4 2018-10-9 11:48
司马光的历史作用:司马光时代封建民主已经发展到顶峰,过去封建民主尊奉孔孟比起仅靠严刑峻法要进步。在统一的朝代中,秦朝重荀子学说有爱民,比孔孟重民的仁义弱,后世尊崇民贵君轻的朝代都比秦朝长久。到宋朝司马光时对百姓不仅仅是重民,而且是重贫民,允许百姓按自己意愿选择役法,这已经是封建民主到达的顶峰,在现代评价都是民主进步的政策,所以司马光和孔孟被后世并列评价是儒家三圣,即使资产阶级民主也未必允许百姓选择支配法律。司马光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司马光在举朝对西夏侵入领土都沉默的时候,在边界组织谋求收复领土,修堡寨屯田,主张反对在异族侵扰时妥协,在民族和睦时破坏民族团结轻启战端,司马光民族思想是进步爱国的,有利于国家进步强盛。司马光在后来外交谈判中,仍能秉持爱国立场,坚决维护宋朝主权,不仅把西夏绥州合法划入宋朝领土,而且对同意归还的西夏堡寨都没立即归还,直到他去世两年多后,才用来交换战俘,这次外交胜利是后世评价元祐之治是宋朝强盛顶峰的原因,司马光是百姓尊敬,辽夏敬畏尊重的杰出战略家和政治家,挽救了宋朝危难。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变法图强的倡导者,最初也没有原则分歧,司马光在财政上重视开源节流,提出首先要民富,百姓有余的财物国家征收发展国力,同时主张节约反对腐化浪费,崇尚节俭,这是正确合理的,百姓富裕安居乐业的基础上才能为国家提供税收和服务,后来王安石变法被小人利用成为盘剥百姓的乱政,造成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甚至民不聊生都造反起义了,成了迫害人民的灾难,自然遭到朝野反对。这种状态连王安石都向司马光承认错误,早就背离了王安石的本意了,司马光和群贤反对就不是保守,而是救民救国了。司马光和元祐群贤所以能受到人民尊敬就是因为爱护百姓,司马光进步的政策和出众的人格魅力是古今罕见:韩琦称赞他大忠大义,横绝古今;张轼和吕公著称赞他是圣人;王称评价他人格魅力是自古未有;吕中评价他一身存亡,二百年治乱之所系。司马光那样德行、人品、才学各方面兼备的人是古今少有,他遭到诋毁就像李纲评价的是导致靖康耻的重要原因,就是失民心害民的人才丑化司马光,许谦总结宋朝评价在司马光去世后,中国之治就没法复兴了,因为司马光是人心所向。
引用 4sjs4 2018-10-4 10:25
中苏援越教训:中国在抗战结束时,越南也爆发八月革命,这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数年中,主要援助越南的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斯大林重视东方亚洲民族解放,对中国、朝鲜和越南都进行了援助,胡志明书房始终挂斯大林像也体现了越南人民对斯大林的尊敬。这时期越南的革命武装从1945年两万发展到1947年二十万,到新中国成立时,越南已经有三十万正规军和二百万民兵,解放了越南大部分领土。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成为援越的最主要国家,一方面是中国民主政权建立后积极援越,另一方面是赫鲁晓夫减少对越南援助造成,到美国陷入越南的1961年,中国已经是越南最主要援助国。胡志明采取晋国假途伐虢战略,经老挝和柬埔寨进入南越,建立著名的中央走廊胡志明小道,美国难以阻挡,也曾想北上攻打北越,但毛主席声明要是美国越过十七度线就派志愿军入越,所以美国始终仅是南打北炸,中国也仅是派防空军的高射炮师十五万和工程兵十多万入越,总共有三十万援越部队参战,没有派进攻作战部队参战。到1968年中国战略核武装空十师南下声援后,美国停止了对北越的轰炸。这时期中国援越达到顶峰,林彪在国庆典礼声明中国将支持越南把战争进行到统一,进行到底,中越两国友好也达到顶峰。苏联勃列日涅夫见此情况也改变原来放弃越南的立场,改为增强对越南拉拢,以此缓和同中国的对立,苏联的援越物资大量都是从中国过境,意图恢复友好,巩固中苏同盟。中国援越发生逆转是中美关系恢复情况下,加上最积极援越的林彪去世,中国在尼克松1972年恢复轰炸北越后没再派防空军支援,两国关系急速恶化,1973年后中国逐渐停止援越,相反苏联乘机把越南拉入苏联集团,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越南开始反华,当时越南已经统一,却不再是中国朋友,还爆发边境冲突。中国对越南政策的教训是深刻的,对后来中国影响很大,两国对立了近十多年,在1991年杜梅总书记访华时才正式和解,恢复了原来的友好。中国和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真心支援越南民族解放事业,中国防空军入越参战共击落击伤美机三千架,胡志明小道和北方铁路也主要是中国工程兵维护,中国总计援助越南超过两百亿,是越南真正朋友。
引用 4sjs4 2018-10-1 19:21
中苏两党矛盾:中国和苏联共产党是在1959年正式对立,苏联停止援华,撤出在华专家。两党矛盾并不代表中苏两国对立,而且中共反对的也仅是苏共的领导层,其实矛盾在1955年就已经显现,当时中国和朝鲜、越南等没有加入华约,那时社会主义阵营就已经分成东欧和东亚两个集团,矛盾就是因为苏联领导层不执行斯大林时支持东亚民族革命的政策,逼迫中国停止抗美援朝,逼中国停止攻台,对越南支持也减少,尤其是1956年秘密反对斯大林,到1961年公开反对斯大林,都极大伤害了中国和越南、朝鲜等兄弟党,到1963年中苏论战开始,双方相互指责,但是战略同盟国的关系仍延续,即使到1965年苏联召开莫斯科会议公开批判中国,公开分裂社会主义阵营,两国仍是盟国,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主要有苏联为首的集团,中国为首的集团,支持中国的有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日本,拒绝去莫斯科参加批判中共的会议,澳大利亚、巴西、印度马列主义党也批评苏共的立场,赞成中国,反对修正主义,反对妥协投降。勃列日涅日在中国和国际压力下,开始转变对斯大林的态度,在众多兄弟党反对丑化斯大林的情况下,在1965年就不再加强批判斯大林,在卫国战争胜利日也称赞斯大林,次年评价斯大林时对平反要求也默认,到1969年拥护斯大林的中国在边界打退修正主义,显示了强大的力量,10月两国再次和谈,苏联在年底纪念斯大林诞辰九十年能发文章部分肯定,两国部分和好继续保持同盟关系。但始终没完全改变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决议,这是中苏两党始终没完全和解的主要原因。那时中苏的分裂仅是中共和苏共上层对政治路线的纷争,不是两党对立,更不是中苏两国对立,中共和东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拥护斯大林的路线,而苏共领导是抛弃斯大林路线。到八十年代后期甚至反对斯大林路线,结果是众所周知,东欧和苏联瓦解了,而东亚和中国、越南、朝鲜仍继续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强大,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升到第二,越南已经统一,朝鲜拥有了原子弹,这都是没搞修正主义,没有反对斯大林的正确路线取得的胜利。
引用 4sjs4 2018-9-25 07:35
斯大林的人才战略:斯大林在培养人才方面成就非凡,他曾说过“干部决定一切”,他不仅重视培养国内人才,对培养中国和兄弟党的人才方面也非常重视,中国很多领袖和他们的子女都在苏联学习过,斯大林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培养人才。斯大林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中也重视培养人才,推进机械化。苏联发展集体经济,农场使用斯大林格勒等地生产的拖拉机,到1938年时培养的拖拉机手就有十多万,苏联当时拥有近十万台拖拉机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十万多台联合收割机,数十万载重和轻型汽车在集体农庄生产运输。这不仅能保障农业生产、节约劳动力从事工业建设,也为未来战争储备了大量技术人才,苏联在二战生产了十万坦克,拖拉机手都是很容易就培养成坦克驾驶员。苏联生产了大量飞机,也得益于执行了斯大林重视空军,培养了十万名飞行员的基础,才建立了强大的空军,并且能发展成空中强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于集中力量发展人才,便于提升人的素质,没有严重等级和压迫制约人才,所以能快速储备提高人的能力,组建庞大的现代化干部队伍。斯大林重视人才,创造人才,组建干部队伍的能力在战争爆发前体现得最明显,他能很快培养建立起一批精通现代化战争和机械化战争的将领队伍,不仅有上级指挥的众多将领,也重视基层指挥员。斯大林在组建基层指挥员队伍方面主要是靠建立军事学校,用教育培养,仅在1940年就组建了四十多个军校,用来培养中等和基层军事干部,让原本仅有的三万多军校学员,在一年中就扩充到十六万,为后来战争储备了充足的军事干部。这以外还组建了很多少尉培训班,能培养很多可以短期速成的最基层干部,正是因为斯大林杰出的人才战略,才保障了后来战争初期遭受严重的人员消耗后,仍能绝地反击,重新组建更多新的部队,挽救危局,最终获得胜利。斯大林在战争爆发时,下令把西部很多人口转移到东部的政策,也是体现了他重视人才,转移的多是工厂领导、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
引用 4sjs4 2018-9-22 15:25
晋朝的德治和法治:晋朝统一开疆是以德为本,现代人很多误解德,以为德就是德行、品德等体现在人的精神素质方面,忽视了德行的基础是行,德的本质是为了行动,统一开疆结束战乱的功业就体现了德行,所以晋朝在实现统一开疆方面的德治就是最主要的,也是现代要学习研究的重点。古代评价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就体现了德,司马氏得民心从司马朗能爱护百姓就能体现,到司马懿能体察民情,停止繁重的劳役,受到人民拥护,连对手都称他得民心,这些所作所为体现了以德为本,就能增强国力,历代贤君要是能鼓励支持贤臣共同以德治国,国家就会强盛,社稷就能稳固,相反会内乱亡国或改朝换代。晋朝建立时,已经在德治方面取得很多功业。司马昭就是习凿齿和君子评价能德攻,不要认为德仅是品德,没有攻击性,德攻也是能征服人取得胜利,而且比威服要更厉害,威服只能获得屈从,德服却能获得忠诚。司马昭是羊祜评价的顺天应时,古今把顺天也当成德,现代的意思是顺应社会自然规律。司马昭也解除了很多压迫危害百姓的乱政,受到人民拥护。司马炎称帝仍是继续以德为本,重视德治,司马炎作为皇帝用仁德治理百官,要求百官以仁德治理百姓,国家自然德治强盛,达到唐太宗等评价的以治易乱,治世取代乱世,走向统一。司马炎先后发布的六条诏令和五条诏令,都是强调德治,六条诏令规范了人品道德,五条诏书规定了执政道德,这些德治在现代很多也都是有进步意义,应该继承学习的。六条诏书第一条要求要忠诚谦恭、第二条要求孝敬有礼、第三条要求兄弟和睦、第四条要求廉洁勤劳、第五条要求守护信义、第六条要求自身学习,每一条在现代都是应该继续保留继承的。至于执政的五条:第一条正身、第二条勤百姓、第三条抚孤寡、第四条敦本息末、第五条去人事,基本上也是要求勤政爱民、反腐倡廉的内容,顺应社会发展进步潮流。晋朝德治发展的结局就是统一中国,创建了太康盛世,增加了民族人口和力量,挽救民族弱势的危亡,所以被范文澜评价是黑暗时代的光明时期,德治就是光明进步的基础,是增强了百姓的力量,是推动包括士族和百姓在内的整个民族走向坚强、智慧、勤劳、勇敢,这些优秀品德的形成就是德治最大的成就。晋朝在德治的基础上也发展了法治,德治能聚民心,获得民众拥护,但是怎样领导人民建设发展国家也需要法治,通常贤君都会德治为本、法治为辅,就是周文王的德行也要画地为牢,有些法治措施。法治不能用严刑峻法,这样只能制造人民起义,造成人民离心离德,纵然一时让百姓屈从,但会付出沉重代价,也不会长久。晋朝吸取前朝教训,制定了简化易行,有利于百姓的新的法律体系,并且大力宣传,在亭所等公共场所树立法律条文让百姓知法,解除密网害民的暴政,就像杜预评价的“例直易见”、“禁简难犯”,真正做到能有利于百姓的法律体系。晋朝时对法律的推广研究更加重视,曹魏时准备立律博士,来教育官员学法,但是因为汉魏以来法律众多繁杂,即使这种教育法律的律博士都难以建立完善,直到晋朝简化完成修法后,国家研究性质的律博士才最终建立起来,就像原子弹理论最早不是美国提出的,但最终造出原子弹的是美国那样,所以后世杜佑等很多学者都以晋朝的律博士为始,晋朝的法治首次以儒家的传统理论为基础,礼义的要求为核心,所以晋律也是最早的儒家法典,体现了儒家仁义爱民的理念,这在当时刑不上大夫过多强调法律仅是治民的古代是有进步意义的。儒家法治在晋朝开始形成,至少达到了杜预、张斐注解希望的能方便百姓,保护百姓的作用。法治的作用是防止官民作乱,不是以治罪为目的,这是现代的常识,在晋朝已经有杜预等理解了,要求把法律更多作为教化防范的工具,礼的内容直接写成法律条文,这本身就体现了儒家守礼遵教的原则,也直接改变了以往法律以肉体摧残为执法、治罪基础的法律体系。晋朝的法治虽然仍没有改变历朝沿袭下来的贵族有八议等特权,这些到封建末期都存在,但是至少在立法原则上已经不再把严刑峻法当成基础,对民族力量的增强,对社会民主是有进步意义的,严刑峻法和弱民残民制度和法律在晋朝没有出现,至少避免了晋朝百姓被严刑峻法压制变成绵羊和弱智,变成不堪一击的民族,晋朝时期的男女都是善战勇敢,这在后来反分裂战争中有重要作用,否则汉族在那样危险的民族危机中是没法生存下去的。晋朝的德治和法治总体上都发挥了进步作用,对民族生存和发展,对中国统一开疆都有巨大影响。
引用 4sjs4 2018-9-14 10:33
斯大林和中苏同盟:斯大林是在冷战开始后加强了中苏友好,尤其是支持中共建立新中国,和毛主席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建立中苏同盟,尽管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但斯大林仍然理解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影响,懂得中苏同盟的重要性。斯大林和中共领导人的私交深厚,毛主席出访苏联和他会谈结盟,儿子曾在苏联生活和战斗,林彪、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任弼时、王稼祥、张闻天等多数中国领袖都曾旅居苏联,对斯大林有感情,两国签订的同盟条约期限是三十年。斯大林在世时忠实履行同盟条约,全心全意地支持中国,但是他去世后,两国关系开始矛盾,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苏联不再支持中国收复台湾,也不再支持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苏联修正主义集团的目光是短浅的,不能坚持斯大林同中国友好的正确路线,没有配合中国收复台湾,反而让中国在朝鲜半岛立即停火。中国当时仅是农业国,在军事装备生产方面依靠苏联,被迫同意在朝鲜停战,但1954年就提出“解放台湾”的目标,开始对台作战。斯大林对中国海军建设支持帮助,到修正主义者推脱不知道斯大林答应给中国的装备,仅提供斯大林同意的三分之一的海军装备,甚至要求中国停止对台作战,遭到中国拒绝。中国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国防军工完全自主,重工业生产体系日益完整,生产水平提高后,支持越南民族统一,逐渐在中苏同盟中实现平等自主。中国在苏联反斯大林时仍维护他,反对修正主义,珍惜斯大林时代的中苏同盟友谊,也是防止了中国走向修正主义灭亡的道路。斯大林和毛主席签订的同盟条约到1980年才到期,所以两国长期是同盟国关系,就是有矛盾冲突时仍是同盟国间的矛盾,不是敌我矛盾。林彪事件时两国是同盟,不存在林彪叛国问题,甚至都很难说是违反纪律出国,中苏同盟的关系因为苏联当时也部分为斯大林平反,恢复尊崇斯大林,而且苏联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地位时投票支持中国,两国关系已是恢复正常同盟。中国是在1979年4月3日正式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同盟条约,到1980年条约到期后,中苏同盟宣告终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79年在4月3日中国正式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同盟条约后一个星期,美国在4月10日正式签署《美台关系法》,在撤军台湾后再次干涉台湾。
引用 4sjs4 2018-9-10 11:17
西北革命发展概况:中国西北的中共是受李大钊影响组建的,最早的核心领导人是史可轩,他的社会地位很高,在国共合作时期在西安领导中山军事学校,被称为西北黄埔,中共领导人很多都曾在这所学校工作,其中包括:邓小平、高岗、马明芳、高克林等,也包括烈士:刘志丹、唐澍、刘伯坚、李林等,国共分裂后,北方的革命形势比南方要弱。南方经历了大革命和农民运动,起义暴动多,很快建立了很多根据地,北方党组织人数少,支持革命的群众也少,在初期执行左倾路线,牺牲了史可轩等骨干力量后,中共能控制的武装就更少了。但是在1927年秋仍在谢子长、唐澍等领导下举行了清涧起义,这支部队后来在韩城再次起义,主要领导人还有李象九、阎揆要、史唯然等。在1928年举行了渭华起义,主要领导人是刘志丹、唐澍、许权中等,这次起义主力是史可轩旧部,经过这两次起义后,西北革命就长达三年在低潮中徘徊。到1931年原红25军军长司军三被派往陕西和习仲勋等从事兵运,在南汉宸等帮助下,工作卓有成效,阎红彦等领导的少量山西游击队进入陕北,司军三掌握了一个骑兵特务营,习仲勋等掌握了部分兵力,西北革命力量逐渐积累了些力量。1932年春司军三在陕西西安起义,习仲勋等在甘肃两当起义,这两支部队的起义对长期低潮的西北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在陕北活动的反帝同盟军一度分裂仅存三百人,改编为陕甘游击队,处境困难,这时也乘机成立寺村原革命委员会,这是西北的第一个革命政权,主要领导人有谢子长、刘志丹、高岗、杜兴邦等,开始了西北革命政权的建设。这以后谢子长和杜润滋又领导了甘肃靖远起义,虽然到1933年,西北革命武装曾再次严重受挫,一度仅存不到百人,但中国北方的社会矛盾和国际环境都逐渐向有利于西北革命的方向发展。首先是随着法西斯入侵和东北沦陷,北方各派系都逐渐不再愿意打内战,对中共态度都开始友善,阎锡山从大连回到山西重整旧部也不再积极反共,杨虎城也重用亲中共的杜斌丞等,地方军在中央军倾轧下都开始消极反共。1933年中共吉鸿昌等甚至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组建同盟军收复察哈尔,到1934年西北的革命武装逐渐开始恢复。1934年1月成立了陕甘根据地,习仲勋任主席,刘志丹任军委主席,1935年1月成立陕北根据地,马明芳任主席,2月两个根据地联合成立西北工委会,惠子俊任书记,谢子长任军委主席,刘志丹任前敌指挥,高岗任政委。西北革命政府先后粉碎了敌人两次围剿,打败了陕北主要地方军84师和86师,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有二十余县的苏区,两千多人的红军武装,整编为红26军。这时期刘志丹接替牺牲的谢子长担任军委主席,西北革命政府的主要领导人还有贺晋年、王世泰、郭洪涛、马文瑞、张秀山、马锡五、杨森、吴岱峰、刘澜涛、崔田夫、张达志等,相对西北革命形势的恢复高潮,全国的革命形势却陷入低潮,南方的各根据地丢失,各路红军都开始了长征,而且都不谋而合地向西北地区转移。1935年9月鄂豫皖的红25军长征最先到达陕北,和西北红26军组建了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共同抗击最近调入西北的东北军等进行的第三次围剿。此时中央红军也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派贾拓夫等找到程子华了解陕北情况,得知当地危机,及时阻止了陕北的内斗。中央红军到陕北后,西北成为中国革命新的中心区域。西北地区的革命力量在以后的革命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领导人在新中国也都有重要影响。高岗是地位上升最快,他的入党介绍人史唯然参加革命更早,是清涧起义领导人之一,到建国后也仅是贸易部副部长,高岗担任了国家副主席。习仲勋在两当兵变时仅是二百人队伍的政委,后来担任陕甘政府主席,解放后是仅次于彭德怀的西北局第二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秘书长、人大副委员长。陕北政府主席马明芳担任了西北局第三书记,陕西省委书记。阎红彦是云南省委书记,阎揆要担任了第四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和第一野战军参谋长,建国后是军委情报部部长。贺晋年担任48军军长,王世泰担任4军军长,其他很多人都担任西北和中央的重要职务。西北的革命发展历程也是顺应中国人民谋求民族解放和摆脱旧中国黑暗的半殖民半封建地位的愿望,也是经历了众多革命先烈的牺牲和拼搏才换来的,西北能成为土地革命后仅存的根据地,也是革命者在不断探索和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取得的胜利。
引用 4sjs4 2018-9-10 11:00
毛主席和朝鲜停战:中国出兵朝鲜不仅是为了支援朝鲜人民,也是为了中国统一,是保家卫国的战争,这点在1951年1月22日中国提出的朝鲜停战谈判条件体现的非常清楚。中国的停战要求主要有四点:首先是外国军队都撤离朝鲜,中国才会撤军。其次是在朝鲜半岛可以暂时停火,再进行谈判解决朝鲜问题。第三是美军依据开罗和波兹坦协议撤出台湾,所有外军撤出朝鲜半岛,由朝鲜民族自己决定未来。第四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这些是中国参战的原因和停战谈判的要求,也是毛主席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达成的目的。后来在1953年达成的朝鲜停战协议,实际仅是中国停战要求中的第二条:既暂时停火再举行谈判解决朝鲜战争引发的众多争端和问题,对中国而言,朝鲜停战协议仅是暂时停火协议,在中国的全部四点要求没有实现前,朝鲜战争是没有结束的。时至今日,中国的四点要求经过多次较量和斗争,包括重返联合国、美军撤出台湾等基本都达成,仅有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和朝鲜民族自主统一没有完成,这是毛主席没有完成的遗愿。中国的四点要求很多都不是在朝鲜停战谈判中实现的这是令人遗憾的,有的要求甚至是在朝鲜停战后二十多年后才完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出兵朝鲜时,中国军队人数虽然众多,但是技术装备落后,在战争中也会付出相当的代价。斯大林评价中国军队能打败美军,否则任何国家都不会支持一个必败的军队,中国军队是在战争中越战越强,是完全有可能在朝鲜战场上获得彻底胜利,达成自己的四点目标,在经过两年多战斗后,已经逐渐控制了朝鲜战争的主动权,并且得到斯大林的支持,为完成目标顺利前进。相反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却越来越困难,面对的危机和惨败不断增多,用克拉克的评价是对手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大了,只能盼着通过谈判减少困难,希望尽早结束战争。毛主席在这时期已经做出在朝鲜进行长期战争的准备,中国军队有持久战的经验,有消耗战的传统,开始进行零敲牛皮糖战略,准备在朝鲜彻底打败美军,斯大林也对这一战略表示了理解,他说毛主席是对的,应该打下去,需要耐心和毅力,他判断美国要不输,中国是没法收复台湾的,认为朝鲜不会输掉任何东西。中国军队已经逐渐在战争中学会了现代化战争,朝鲜也已经基本恢复了平壤和原来的领土。毛主席派周总理向斯大林详细阐明了中国的态度,也赞同李克农准备长期斗争迫使美国让步的看法,中国志愿军在朝鲜开始修筑长期作战的坑道和防御工事,在谈判中也针锋相对,绝不退让。到1953年中国在朝鲜基本完成了战略防御体系,零敲牛皮糖战略也日益发挥作用,在边谈边打的斗争中进行长期斗争、持久消耗敌军,让美国国内日益厌战,连总统竞选中艾森豪威尔都用结束朝鲜战争来笼络人心。这种条件下中国是完全可能再经过几年持久战就能实现四点目标,帮助朝鲜统一,迫使美军撤军的,也不会等二十多年后才部分实现目标,甚至到现在也没有完成朝鲜统一和美军撤军。在朝鲜半岛没有进行胜利的谈判就停火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改变了支持毛主席持久作战实现胜利停火的战略,转而要求中国立即停火,甚至抛弃大量被俘志愿军也要停火。毛主席被迫放弃自己原来的持久战略和四点目的,因为支持他的战略的斯大林已经去世了,新的继任者没有斯大林的智慧,不能理解和支持毛主席,缺乏斗争精神,没有耐心和毅力,盲目追求和平,急于签订廉价的停战协议,仅仅获得了中国四点要求中暂时停火一条,甚至连要求谈判朝鲜问题的要求都没有,更别说要求美军撤出台湾和台湾海峡等中国领土,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等问题,也没有制定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的时间表,可以说这个停战协议结果对中国造成严重危害。朝鲜停火后,美国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围堵和孤立,苏联开始走向修正主义之路,但是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并没有放弃原来的目标,朝鲜也继续保持斯大林体制。中国在民间外交力量帮助和亚非拉等对中国友好力量支持下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又支持越南抗击美国,帮助越南人民实现4.30祖国统一,并且迫使美军撤离台湾等中国领土,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四点要求很多都达成了,这是中国拒绝修正主义要求中国放弃反美、放弃台湾取得的胜利。毛主席虽然在支持自己的苏联斯大林去世后被迫放弃自己在朝鲜的军事战略,但是仍然继承和发展了斯大林思想,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强盛。
引用 4sjs4 2018-8-31 09:08
司军三烈士的战斗经历:司军三原名司兰堂,河南孟津县营庄村人,家庭是中农,兄弟姐妹共九人,他排行第二,年少时寄养在洛阳的外祖母家,接受文化教育。他年轻就有报国救民的愿望,不到二十岁就参加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因为有文化,很快升任中尉文书。冯玉祥和广州政府联合时,司军三被派往南方,他在北伐期间结识黄公略、郑宝钟等中共党员,接受了进步革命理论,在他们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两人都是黄埔军校学生,郑宝钟还是司军三的同乡。司军三参加了北伐攻打汉口的战役,在黄埔军校曾学习过,有了初步的革命经验。司军三在1927年返回北方,先后到方振武部队和万选才部队中任职,军衔是上尉,在天津万选才部队任职时接受中共北方顺直省委的领导,9月调往河南宋天才旅任职。司军三的入党介绍人郑宝钟也在该部任职。两人和王扬烈等中共党员都受河南省委的领导。司军三在1929年宋天才旅扩编为七十五师后任师书记,后来转任副团长,驻防博爱,秘密和郑宝钟等组织扩大革命武装。1930年童自荣任河南省委书记,组织暴动,年初预计成立14军和15军,由司军三和郑宝钟分别任军长,但6月郑宝钟和高敬轩等被捕,起义计划被打乱。14和15两军番号在7月被江苏徐州和泰兴农民武装使用。司军三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和省委派来的方民益、刘振亚等紧急决定在利用团长去洛阳的机会立即起义,但仍泄露机密,8月方民益和刘振亚紧急转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军三帅团部和同情中共的程营长支持下,率领五百多人起义,成立红25军,担任军长,当时革命时期的起义部队,军的单位不同于现代,通常千人,最少的甚至不足百人,红25军和一月后在豫东起义的红26军都是人数不多,但影响力很大,起义就发生在陇海路和京汉路交汇的郑州附近。司军三率领的红25军发动的这次起义被称为清化士兵暴动,最多时也近千人,向北突围准备进入太行山建立根据地,但是因为孤立无援,最终遇挫大部牺牲。司军三脱险后被党组织派往北平工作,他在北京师范大学领导学生运动,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他广泛建立革命组织,积极从事革命宣传,在1930年底被捕,在狱中坚守革命气节,次年秋天被营救出狱。司军三出狱后转移到天津,在报社担任编辑继续从事地下工作。司军三在1931年底被党派往西安,继续从事兵运,受南汉宸领导,在同乡赵良岑所在的马青苑骑兵旅任教官,组建了学生连担任连长,马青苑的思想上对共产党是同情态度,不是极端反共分子,加上他与其他地方军的矛盾,对司军三的行动没有阻拦。司军三得以安排吕紫介等共产党员担任排长,组建秘密中共武装,部队后来扩编为特务营,是当时西北中共掌握的重要武装。1932年春中共在西北组织发动起义,司军三在3月率部在西安郊区起义后向西准备进入陕甘交界陇南地区,一路转战吸引了大批敌军,他指挥的数百骑兵经天水到达陇南,并且攻占成县,沿途有大量敌军阻击和追击,不仅有正规军,连保安队都参加了对起义军的作战。司军三在艰苦的条件下仍能突击到陇南,这体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准备在陕甘交界的陇南山区建立根据地,但是在同敌军的战斗中牺牲。司军三虽然牺牲了,但是他领导的起义对革命仍有重要贡献,在他与敌军作战中把敌军注意力都吸引到陇南,有力地配合了大约同时期的两当兵变,习仲勋等领导的两当兵变部队可以乘机北上,敌军主力都没有去拦截习仲勋所部,使习仲勋等顺利北上从两当县到北渡渭水,向北一直到灵台县附近才被强敌拦截攻击。司军三从进步的青年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虽然牺牲时年仅25岁,但是他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体现了革命者的坚强和英勇,对西北革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司军三起义时正是西北革命低潮时期,陕北的革命武装力量很小,仅有的几支武装也分散在陕北荒凉地区,都是农民武装改编,在谢子长和刘志丹领导的反帝同盟军才七百人,分散在陕北偏远地区艰难地坚持斗争。习仲勋领导的两当兵变起义军也仅二百人,司军三领导的数百人起义骑兵,这些几乎就是西北革命武装的全部力量。司军三的起义也支援了陕北革命,正是在司军三起义,大量敌军南调去攻打司军三的1932年3月底,陕北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政权寺村原游击根据地,对敌人来说攻占成县的司军三起义正规骑兵军自然要比在寺村原的游击队要危险。司军三的起义推动了陕北革命的发展,有力地配合了两当兵变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建。
引用 4sjs4 2018-8-29 07:15
最早的红二十五军: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红二十五军是著名的部队,尤其是因为程子华和徐海东等指挥下最早长征到达陕北,为中国革命建立重要功绩而闻名。在中共土地革命的历史中,就像红四军这个番号被多支红军使用同样,红二十五军这个番号也曾被多支红色武装使用,最早使用红二十五军番号是出现在1930年。在北方红军的发展比南方要困难,北方没有南方经历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所以革命武装的建立多数是依靠兵运,中共在北方发动了很多兵变,陕北红军也主要是靠兵变发展起来的。1930年夏,中共河南省委准备发动兵变,主要力量是驻防博爱的地方军,组建红二十五军,由副团长司军三担任军长,这是类似平江起义任命团长彭德怀为军长,河南省委派方民益、刘振亚等配合参加这次起义。同时决定在豫东准备组建红二十六军,在长垣、东明等地起义,这也是利用军阀混战时期,在河南和华北准备的最大规模的起义。1930年8月司军三和方民益准备利用团长去开封,司军三代理团长时起义,但是因为起义前暴露机密,这次起义被迫仓促提前举行,原计划组建的红二十五军数千人,仅约千人起义,加上起义的很多重要领导人被迫转移没能参加,实际仅司军三领导指挥作战,孤立无援,部队被迫撤出博爱县城驻地清化镇向北山转移。后来这支最早的红二十五军几乎绝大部分在战斗中牺牲,不久后的九月,红二十六军在长垣和东明起义,因为没有红二十五军的配合支援也很快失败。中共红二十五军这次在博爱发动起义,也被称为清化士兵暴动(当时博爱县驻地是清化镇),是中共在北方河南地区组织的重要革命起义,河南的这支红二十五军开始了这支红军番号光辉的革命历程,也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北方中共的主要历史功绩之一,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司军三 、方民益、刘振亚等也是中共在北方杰出的领导人物,其中司军三后来还参加了甘肃的兵运,有力地配合了两当兵变;刘振亚参加了宁都起义,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
引用 4sjs4 2018-8-27 18:30
司马氏的忠诚:司马氏在历史上有很多杰出人物,这些人物的忠诚在古代中国社会环境中也显得非常突出,值得现代人学习。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军事家,他在春秋战国乱世,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的礼坏乐崩战乱中,在普遍都对中央政府周朝没有忠诚的情况下,仍能提出尊重周室,平定蛮夷的开疆战略,对后世影响很大,也体现了他对中央政府的忠诚。他的儿子司马靳则忠于秦国,宁可和白起都自杀也不做危害国家的事,也体现了非凡的忠诚。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后,初期仍沿袭春秋战国时传统,秦汉初期弑君背主是很常见的,秦朝到二世就遭弑君亡国的结局,汉初两位汉幼帝先后被吕后和陈平、周勃等杀掉,在西汉加上东汉被强臣、外戚、太后、宦官杀掉的皇帝有多个,当时的弑君是和春秋战国相仿,是常见的政治斗争结果。司马氏在秦汉期间的声望总体是上升的,汉朝建立时阵亡的最高级别英烈是殷王司马卬,东汉末期司马直死谏皇帝卖官,司马氏在士族中有清誉是从司马防和司马朗开始提高的,司马防是曹操荐举人,但也不阿谀讨好,为人耿直稳重,家教严格。司马朗深受人民爱戴,执政爱民是忠诚高尚的人。到司马懿是忠诚达到了顶峰,司马懿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习凿齿评价他过于愚忠,责备他不该做曹魏纯臣。可悲的是现代却有很多误解司马懿是奸臣不忠,这是封建末期对司马懿长期贬低丑化造成的落后观点,真实的司马懿确实像习凿齿评价的是愚忠。即使到封建末期愚忠宣传到顶点,仍照样有太后和强臣执政,外戚和宦官专权,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很多皇帝没有威胁或谋害强臣、外戚,都会被弑杀废黜,曹操恢复三族刑法打击汉室时,灭董承集团,伏皇后家族的屠戮,两个皇子被杀,自己称魏公、魏王,这些专权跋扈的行为司马懿都没有做。司马懿拒绝了九锡的册封,这通常是要改朝换代的前奏,司马懿也没有称公爵、王爵,连著名的忠臣诸葛亮都当了丞相,并有十命之论,而司马懿甚至连丞相都辞让,这在古代已经是非常过分的愚忠,习凿齿评价的是正确的。司马懿的愚忠影响了儿孙,弟弟司马孚同样在中国古代以忠诚闻名,司马馗也没有做不忠跋扈言行,这些都决定了后来晋朝建立和统一都是在非常宽容,优待前朝的和谐情况下完成的。司马师执政时间不长,逐渐掌握辅政权后,也是在盟友郭太后主持下才废黜皇帝,皇帝排挤要谋害他和弟弟在先,他才同意郭太后废帝。比起汉朝陈周和霍光没遭皇帝谋害仍废立,司马师支持废立是合理的,而且他要立长君也不是要改朝换代,他也推辞了相国的任命,司马师在古代已经算是忠诚的“君之主”。司马昭的忠诚是逐渐在曹魏力量的打击下消耗降低,在早期连政敌都称赞他是忠诚的高世君子,是四方皆为之效死的英雄,他不仅背负被皇帝误解不忠的恶名,后世也有很多误解他不忠。司马昭在哥哥刚去世就遭到打击,但他接受钟会等意见进行反抗,帅大军回朝后也没有废帝自立,仍有当忠臣的愿望,后来更是多次辞让拥戴自己当相国、公爵的劝进,竭力延续曹魏的社稷。司马昭的忠诚行动没法改变曹魏对他的敌视,只是换来一次一次的攻击,尽管这些攻击都被粉碎,只是日益削弱司马昭的忠诚,但司马昭最终也没推翻曹魏,甚至盟友郭太后几十次让他废帝都被他拒绝,这些行动都能看到司马懿愚忠的影子,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和外戚强臣的关系即使没有敌对,很多外戚强臣都会弑杀或废立,像司马昭这样拒绝改朝换代和废立,拒绝对自己劝进的,现代只能用他内心还有忠诚来解释,司马昭最终也仅是学曹操当了晋公和晋王,没有改朝换代,若是没有司马懿父子的忠诚,曹魏仅能维持二十多年。司马氏以忠诚为本,在晋朝也推崇忠诚的行为,而且执行很多进步爱民政策,也能获得人民的忠诚,晋朝的忠臣很多,连敌人都感叹“何晋氏之多忠臣”,常璩称赞“圣晋多士”,一直到封建末期,司马氏的忠诚都是在民间受到推崇,司马懿甚至被当成公正的地府阎君,负责转世。司马孚的后裔司马光在古今中外也是以忠诚而著名,韩琦称赞他的“大忠大义,充塞天地。”不仅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尊敬,也受到外国的敬佩。现代对忠诚的认识比古代要民主,更重视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忠于进步思想、忠于人民领袖。司马氏忠诚方面的进步因素,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应该继承下来,司马氏的忠诚中的消极方面也应该有所抵制,不能无条件地愚忠,不能欺骗人民为腐朽落后的力量当殉葬品,违背忠诚的正义原则。
引用 4sjs4 2018-8-24 16:36
司马伷家族的历史贡献:司马伷是司马懿最杰出的四子之一,母亲伏氏,年轻时就以能团结绥怀著称,能文能武。晋朝建立后封东莞王,后来改封琅琊王。司马伷和羊祜都是文武全才的英雄,两人同时担任尚书仆射执政,而且是同时被司马炎外派当都督,可谓出将入相肩负天下兴亡。司马伷和羊祜也同样都是统一的功臣,羊祜在荆州当都督,司马伷在徐州当都督,羊祜能让对手敬佩,司马伷也是能得将士死力,受到全军拥护,让对手忌惮。羊祜为统一用人选材做出重要贡献,司马伷是亲自参加了统一战争,担任一方统帅。司马伷在统一战争中在最东线,担任诱敌和佯攻,在战争中,敌军总共二十多万,很多被吸引到司马伷指挥的方向,战争中他指挥歼敌俘虏五六万,占敌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多,为统一作出重要贡献。最后吴国也是向他献出玉玺,而且他负责优待保护孙氏去洛阳,完成统一的最后工作。司马伷为人谦虚谨慎,尽管在战争中有功,但仍克己恭俭,没有骄傲自满的态度,所以受到百姓尊敬和怀化,战后司马伷加都督青州,后来升任大将军,不久去世。司马伷是很重感情的人,没有因为岳父诸葛诞反叛而休掉妻子,更没有杀妻。司马伷的宽容也得到回报,他的妻弟诸葛靓在吴国任大司马,在统一战争中就归降了他,住在姐夫姐姐家里,诸葛靓是司马炎的旧友,统一后司马炎亲自去司马伷的家中拜访他,请他当宰相侍中。司马伷有四个儿子,世子继承琅琊王的司马觐去世早,但是联姻和生养有晋朝杰出的中兴皇帝司马睿,司马觐的嫡妃夏侯氏,没有子女,庶妃王氏生育司马睿,另一儿子司马浑过继袭爵东安王,司马睿继承了琅琊王爵。次子是武陵王司马澹,虽然才智差,但因司马伷的关系即使在东晋仍延续武陵王世家。三子东安王司马繇是司马伷夫妇最喜欢的儿子,四子淮陵王司马漼,两人都有功干。司马睿是司马伷家族中最杰出的人物,生母是琅琊王廙的姐姐,被嫡妃夏侯氏抚养长大,受到琅琊贵族豪门的拥戴,最亲近琅琊王导。司马睿在朝廷士大夫嵇绍等人中有很高声望,在宗室中被晋怀帝重用派往江南镇守。司马睿年轻时就历经坎坷,有丰富社会经验。司马睿最初到江南时,任用文臣王导、贺循、周顗、纪瞻、陆晔、荀组、杜乂、孔愉、刘隗、刁协等,武将有刘琨、祖逖、李矩、张寔、陶侃、周访、邵续、段匹磾、慕容廆、曹嶷、王敦、王逊、郭讷、陶威、郗鉴等方镇,组建百六掾集团,形成新的统治核心,为中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司马睿为收复中原很早就派祖逖北伐,自己生活艰苦简朴,甚至和百六掾在一个盘里吃饭,仅用禁脔区别地位,把库房仅有的四千匹布拿出三千给祖逖作为北伐军费。司马睿的历史功绩是派祖逖等收复黄河以南,与李矩、刘琨、邵续、段匹磾等汇合,派韩畅等出使燕代,恢复了晋朝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中央地位,重新控制全国大部分领土为复兴奠定基础。司马睿受到全国普遍拥戴,荀藩等曾推举他为盟主,后来北方刘琨派温峤,凉州张氏派蔡忠,辽东慕容氏派王济,段匹磾派荣邵等都到江南拥戴司马睿称帝,司马睿中兴时已经成为天子,过继是尊司马炎为父。司马睿的正妻是虞氏,同样无子,娶的鲜卑女子荀氏为他生育司马绍、司马裒两个儿子,司马绍立为太子,后来续娶的郑氏为他生育司马昱,这几个是司马睿最著名的儿子。司马绍就是晋明帝,因为守卫社稷而被尊为肃祖,重用王导、温峤、纪瞻、陶侃、庾亮、郗鉴、蔡谟等名臣,司马绍是司空贺循等人的学生,文才武略都是一流,而且是古代画家。司马裒帅军去支援祖逖北伐,司马睿让他受祖逖节度,也是为民族生存做出贡献的人物,声望甚至超过晋明帝。司马昱就是晋太宗,他是习凿齿称赞的生平所未见的杰出人物,也是郭璞评价的“兴晋祚者必此人”,更是王珣评价的“湛若神君”,成语“会稽霞举”就是形容司马昱风采的。司马昱总万机当丞相时,重用文臣王述、谢尚、韩伯、江虨、范汪、丁谭、孔汪,武将毛穆之兄弟、邓岳兄弟、周抚、司马勋等,尊敬五朝元老蔡谟、林禄,领导重新恢复统一实现复兴,也是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临终能重用谢安、王坦之、王彪之等,巩固社稷所以被尊庙号太宗。司马伷在司马懿最杰出的四子中是后代统治时间最长的,司马伷后世业绩的主要是因为他在平定江南统一时的功绩,在江南的影响力很高,司马睿到江南又能安抚人心,笼络江南的世族,为人宽厚知人善任,顺应民意爱护百姓,逐渐发展壮大,重新获得天下,成为民族复兴的领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