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查看评论
引用 4sjs4 2019-6-3 17:01
斯大林和彭德怀:斯大林称赞彭德怀是天才军事家,斯大林是很少称赞外国将领的,称赞林彪是无敌元帅,他本人就是杰出统帅,能得到他的称赞自然不同寻常。林彪的军事著作被苏军使用,长期在苏联生活教学和担任顾问,和斯大林私交密切,而彭德怀则是因为在朝鲜战场的杰出表现被斯大林称赞。彭德怀指挥十三兵团在第一次战役兵力弱于麦克阿瑟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在第二次战役指挥十三、九兵团共三十万,打败麦克阿瑟二十四万陆军,还不算海空军人员,竟然把对手赶到三八线,这些成就在当时是震惊世界,不仅显示了四野、三野军队的素质,也树立了彭德怀的声望。斯大林本人也是军事家,所以能理解彭德怀在第三次战役进至三七线后停止前进的立场,当时朝鲜部分人和苏联拉佐瓦耶夫都指责彭德怀,批评彭德怀不乘胜追击。斯大林这时维护彭德怀,称赞彭德怀是军事天才,他也认识到当时朝鲜半岛战局的实际情况,得出和彭德怀同样的结论,第三次战役虽然收复很多土地,但歼敌不多,而且美军增援了两个师和大量欧战老兵,比战争初期的实力是增强了很多,而同时志愿军的伤亡已经近半,能否坚守保障不被美军消灭已经是首要问题,更不用说消灭已经是自己两倍的敌军,而且由于运输汽车的损耗,后勤补给也已经非常困难,接下来的第四次战役已经很难打,是极度危险的。当时还不清楚美军已经发现志愿军礼拜攻势的弱点,所以彭德怀及时停止,转入机动防御是非常有远见和清醒的,受到同样意识到危险的斯大林的称赞。在斯大林支持下彭德怀成功取得第四次战役胜利,歼敌七万多。斯大林向志愿军支援大量军火和上千辆汽车,彭德怀和金日成在1952年共同前往莫斯科和斯大林会谈,这次会谈讨论了朝鲜战局和停战谈判等问题,斯大林和彭德怀更加亲近,斯大林又援助中朝两国两个喷气机师,三个空军师,两千辆汽车和五个高射炮团,大批军火等。斯大林与彭德怀交谈讨论战俘问题,对中国志愿军优待俘虏的政策表示赞许,举办宴会招待彭德怀等慰问中朝两军,对彭德怀称赞志愿军将士,在这次访问中,斯大林赠送给彭德怀一辆吉姆汽车。斯大林是支持中朝人民反帝统一的正义事业,同彭德怀等中朝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
引用 4sjs4 2019-5-21 10:15
斯基泰人在中国: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联合组成的,古老的草原文明代表斯基泰人也是中华民族的成员,是中国维吾尔、哈萨克和塔吉克等民族的祖先。按照广义说法的斯基泰人甚至包括从欧洲多瑙河北到贝加尔湖附近的草原人,公元前两千年时斯基泰人的活动区域,在中国的活动区域是中国北部和西北地区。塞人是中国对斯基泰人的称呼,荀济认为斯基泰人是西戎的分支称允戎,生活在敦煌。但从世界史看斯基泰人生活区域辽阔,在中国也分布很广,几乎从河西走廊到新疆都是斯基泰人生活区,远非仅在敦煌。司马迁著作没有记载塞人被月氏赶走,但是记载了大宛、康居等塞人国家。斯基泰人在古代以善战英勇著称,直到六世纪拜占庭人还评价斯基泰人对敌人要完全摧毁才停止,希罗多德也感叹斯基泰人是不可战胜,这都不是月氏人的特性,所以班固称月氏赶走斯基泰人是错误的。客观讲是月氏没能在塞人聚居区定居,河西走廊仍是休屠各等塞人在控制,西域、大宛、康居的塞人都赶走了月氏,迁徙的月氏直到大夏才站稳定居下来,那里也不是塞人聚居区。但不排除西部众多塞王中,有一位南迁印度地区,控制了罽宾和印度中西部。早期的中国斯基泰人和中原交往估计主要是商业,塞人被希腊人称作是丝绸贸易中间商,赶着马和骆驼把丝绸运到西方,在陇西和河西走廊的塞人和华夏最亲近,秦朝司马错平黔中时,就曾发陇西塞人军。三秦王中的司马欣被封为塞王,和董翳的翟王都是异族名号。司马氏和塞人关系密切,一直到西汉中期,最早被派往西域屯田的司马憙是华夏人最早担任西域校尉的,也是因为司马氏和塞人密切才能在塞人聚居区定居下来。这以后塞人和华夏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华夏人到西域塞人聚居区定居,西域也慢慢并入中国版图。到晋朝时西域基本已经中原化,甚至很多塞王已经改用华夏姓氏,封亲晋王,像中原那样设立州郡县。现代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新疆民族就是塞人和众多民族融合组成的,其中的塔吉克族是仍在使用塞语,保留塞人习俗最完整的民族。中国古代被西方称赛里斯,也是丝绸和塞人的关系。
引用 4sjs4 2019-5-17 11:44
斯基泰人和华夏文明:斯基泰人是世界最早的草原文明,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就从中亚向欧洲迁徙,创造了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的草原文明。同时期华夏文明代表的农耕文明也日益繁荣,和斯基泰人在亚洲的分支塞人在西域到河西走廊间交流。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交战,此时的斯基泰人也已经迁徙到多瑙河以北的欧洲腹地。前514年波斯大流士一世举兵攻斯基泰人,但在斯基泰人坚壁清野和诱敌深入的战略面前遭到惨败,也正是这场战争削弱了波斯人攻打希腊人的力量,斯基泰人骑兵战术对希腊军队的战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希腊人从此不再用车战,开始更多用骑兵战术。亚历山大统一希腊主要靠步兵战术的马其顿方阵和他亲自带领的骑兵部队,而且也更重视骑兵的作用,这些都是受斯基泰骑兵的影响。华夏文明在这时期已经深深影响希腊,赛里斯是当时希腊对中国的称呼,希罗多德称颂赛里斯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摇篮,中国的丝绸在西方非常珍贵,亚历山大东征就是受希罗多德和丝绸的影响,丝国的文化和财富具有的吸引力让他帅领几万人就踏上远征。亚历山大打败波斯后继续向东,阻挡其占领东方的正是中亚的斯基泰人,前333年的华夏正是分裂的战国时期,是斯基泰人间接保护了华夏文化。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也唯一在斯基泰人手中受到重创,亚历山大远征中最怕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他在和大流士三世决战前对部下说的,就像斯基泰人当年对付大流士一世那样,而他在中亚面对的斯皮塔米尼斯正是用这一战略,亚历山大唯一的失败也在这时,让他不得不停止向东方的进攻。为了掩护后方,亚历山大不得不分兵驻防,这让他不多的兵力更分散,分兵驻防也难以对抗灵活机动的斯基泰骑兵,无力再向斯基泰人纵深方向发展,止步在中亚。斯基泰人对华夏文明有间接保护的历史作用,古今很少受到重视,对斯基泰首领斯皮塔米尼斯也轻视,他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也是受到中亚人民尊敬的勇士,唯一让亚历山大忌惮的英雄。斯皮塔米尼斯的女儿是塞琉古的妻子,辅佐丈夫建立塞琉古帝国,也可以说塞琉古帝国是希腊人和斯基泰人联合政权,这个面积接近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庞大政权,统治时间要远远长于马其顿帝国,对世界影响更大。
引用 4sjs4 2019-5-16 10:51
中国人的概念:中国人在现代广义讲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台港澳地方政府领导或居住在外国有中国籍的人口。狭义讲就是有中国籍的人就是中国人,但在两个中国等分裂言论背景下,狭义概念遭到冲击。要是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概念,最早是指黄河流域地区,或指首都、京师,在分裂时期则指中原地区。最早用中国来指统一政权的是司马迁《史记》,在表第八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况乃以中国一统”,中国首次被用来形容统一的中央政府。中国人的称呼被限制在这些中国概念里,司马迁首次用中国指统一的中央政府,能最早把中国人作为大一统华夏民族代称。在中国古代通常都是以朝代来称呼华夏民族,多指统一的封建朝代称呼来形容华夏人,往往不包括这些封建朝代中的异族,基本上用中国人的很少,即使用也更多指中原地区人。中国在古代的地理称呼多用四海、神州等等,仅有司马迁等用中国,民族概念多用华夏、华人,所以中国人的概念成为各族共同的称呼是在近现代才形成的,在建立共和制后,中国这个古老的称呼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代表各民族统一政权,也用来代表产生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国家。中国人不仅仅被用来指近现代中国的称呼,也开始用来称呼古代中国人,可以称呼所有古代中国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人,成为古今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称呼。中国和中国人的广泛使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团结,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统一,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分裂分子挑拨民族关系,避免分裂中国言论的影响,就像罗马从部族名称到城市名称,再扩展成为首都、国家名称到罗马人成为区域民族称呼那样,中国这个概念发展到中国人也相似。中国人的祖先也就包括了华夏民族和兄弟民族的所有祖先,中国人的英雄也就包括了各民族的英雄人物,中国历史就是各民族守卫中国、建设中国的历史,为统一和发展奋斗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反对分裂中国,反对民族仇恨、反对民族压迫的历史。当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更应该多宣传中国化的思想,增强中国人的自尊和荣誉感,增强中国人的凝聚力,反对分裂,早日统一中国。
引用 4sjs4 2019-5-7 10:36
晋朝羯匈之战:晋朝司马睿称帝后不久靳准起义,屠各降晋让匈奴仅存关中少数人,晋朝派兵北伐未到,羯族抢先攻占并州南部。匈奴在关中不再用汉旗号,祭祀单于笼络异族。晋朝司马保称晋王得到羌氐拥护,控制陇右和秦州,路松多等都是司马保部下,控制新平、扶风,匈奴仅控制雍州的东部几郡,势力很弱,羯族又不退还并州南部,羯匈正式决裂。但陈安被逼离开司马保后,形势复杂,从陈安后来用天子礼葬司马保看,他是要拥立司马保称帝,被其他晋臣反对攻击,出逃自立。匈奴利用这机会打败屠各路松多攻占扶风、新平,继而攻占陈仓,完全占领陇东。李矩在东部攻占洛阳金墉后,匈奴被迫回军,羯族也乘机开始向关中攻击。此时祖逖和司马裒北伐已经收复河南,石勒也仅称王名义臣属晋朝,和祖逖议和,与段匹磾结为兄弟。320年周访去世,从荆襄方向北伐停止,祖逖又病重次年也去世,北伐暂停。匈奴和羯族争夺北方战争加剧,羯族攻占幽州后,开始转击匈奴。陈安在司马保去世后称晋藩凉王与匈奴战,得到多数羌氐拥护,但凉州张氏是拥护司马睿,对陈安不支援,匈奴攻灭陈安,开始攻打凉州张氏和仇池杨氏。匈奴几十万逼近凉州,张茂亲征,派陈珍以少胜多打退匈奴,控制秦州大部,杨氏也收复仇池。羯族石他攻打上郡等归附匈奴的羌氐,被匈奴击败,石虎攻蒲坂下洛阳,匈奴集中大部分匈奴主力前往对抗羯族,让多数羌氐去防御仇池和刚占领的秦州,328年与羯族在洛阳展开决战,被石勒击败擒杀。在长安的少数匈奴此时陷入困境,蒋英、辛恕等晋人和关中羌氐数十万起兵,东面羯族攻关中,在陇西防御秦州和仇池的羌氐也多数动摇,匈奴退出长安往上邽,蒋英、辛恕攻占长安。匈奴想到秦州稳定住羌氐再战,但是在上邽也没能得到多少拥护,只能帅数万攻长安,虽然得到多郡响应,但实际参战的却少,被石虎两万击败,匈奴被羯族联合晋朝中央和各民族攻灭。匈奴在关中的割据大约十年左右,此时鲜卑拓跋氏和慕容氏都忠于晋朝,氐族李雄和仇池杨氏已经转而亲晋,羯族石勒也称晋藩,攻灭匈奴后,晋朝中央地位基本得到巩固和稳定。
引用 4sjs4 2019-5-4 10:31
晋朝和匈奴:晋朝建立时华夏民族的人口比例不占优势,晋惠帝迁徙人口后在关中仍是华夷各半,江统和郭钦担心的民族危机是客观存在,在古今即使汉族占绝对优势比例仍有闹分裂的,何况晋朝不占优势,出现分裂也是必然的。晋朝在出现分裂时能守住大部分领土;确保民族生存;保持了中央正朔地位,没有让民族沦为被统治被奴役地位,已经是巨大历史功绩了。晋朝和匈奴的冲突是当时最激烈的,匈奴是秦汉灭亡的祸首,在曹魏末期反曹拥护晋朝,到晋朝又叛乱,成为汉民族的敌人。司马迁尊重那些亲华夏的匈奴人,尊重有民族认同的匈奴中下层人民,顶层匈奴贵族自称天所立不愿融入华夏民族,对汉民族是采取压迫侵略的政策。东汉仅存数千落匈奴内迁中原,仍推动汉室灭亡,到曹魏发展到数万落,到晋朝更是发展到十多万落,离洛阳仅数天行程,通常游牧民族有十万骑就能平天下,四十万骑兵能对中原有压倒优势,匈奴发展到十几万骑在洛阳边上,对华夏民族造成的威胁可想而知。晋朝在这种威胁下,能保持本民族善战勇武的精神,没有弱民愚民放弃军备,这是对民族未来有重要贡献。即使八王乱要抛开内斗内耗的负面影响,其进行的内斗也客观上提升了晋军的武力,比演练要更能提高战斗力。所以王夫之评价晋朝能延续有诸侯置军的作用,要是晋朝从上到下都去写诗作画喝酒了,那才会有民族灭亡的危险。匈奴贵族分裂时打着汉室旗号,但做的是种族灭绝,对汉族屠杀连汉室宗亲都不放过,很快遭到汉族和各民族的反对,司马越帅孙询、贾胤、楼褒、垣延、李恽、薄盛、祁宏等联合鲜卑段氏多次打败匈奴,晋惠帝时对反分裂是有预防的,比如他增强拓跋部势力牵制匈奴,设立上郡也能防止匈奴迅速入关中,这些后来都起了保护汉族的作用。晋惠帝是让司马腾联合拓跋部沉重打击了匈奴,迫使匈奴南迁,为刘琨能长期坚守并州北部打下基础,李陵后裔拓跋部对晋惠帝是树碑效忠,坚定支持中央打击匈奴分裂,若晋惠帝多活几年能及时平息分裂。晋怀帝即位仍坚守在洛阳,帅领汉族军民英勇守卫洛阳数年,打退了匈奴多次进攻,把匈奴限制在离洛阳不远的两郡狭窄区域。晋怀帝又派司徒傅祗、李矩、荀崧等设立多层和要点防御,即使后来洛阳陷落也能阻止匈奴南下,并且在行都蓟州、仓垣等地能继续指挥作战,能很快再次收复洛阳、长安,仍把匈奴困在狭窄地区。晋朝君臣和军民的英勇战斗让有十几万军队的匈奴不仅没打到长江,连淮河都没到,要知道匈奴不仅自身有十几万军队,其控制的其他异族仍有几十万,人数远远超过秦汉时的匈奴,仅一次脱离匈奴的就有二十万户,所以晋朝君臣率领军民坚守洛阳是保护了江淮广大汉族人民,是有巨大贡献的。在匈奴的控制区,并州汉族被杀仅存十分之一二,关中汉族仅存百分之一,匈奴的残暴也是激起汉族军民英勇抗击的重要原因。晋怀帝和晋愍帝都加强了和鲜卑的联合,册封拓跋猗卢代公、代王,晋愍帝又坚守长安数年被俘后,在洛阳的赵固和郭默等北伐攻入匈奴都城附近的绛,又有数万人随同晋军返回,晋朝付出牺牲两位皇帝的代价把匈奴阻挡限制在都城附近,也严重削弱了匈奴力量和斗志。李矩坚守荥阳是阻挡匈奴南下的要点,多次战胜匈奴,曾经派鲜卑范胜等五百人吓退匈奴数万,在洛汭决战中,指挥郭诵、耿稚、张皮等数千人击败匈奴主力十万,气死了匈奴君主。晋朝进步民族政策也感召屠各靳准降晋,推翻匈奴统治,屠各和汉朝时融入华夏的休屠金日磾都是塞人,也称休屠各,受匈奴压迫被轻视为屠各奴,屠各起义后,匈奴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基本丢失大半领土,不再对各民族有致命威胁,匈奴也不再打着汉室旗号,知道没法再欺骗汉民族,改去祭祀单于,没多久就被羯族攻灭。晋朝时期尽管面对重新恢复强大的匈奴分裂,但是凭借着英勇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在各族人民支持下打败了匈奴,避免了被灭绝,这是值得尊敬学习的。晋朝时的匈奴已经不再是秦汉时的匈奴,更不是司马迁时代的匈奴,不再具有进步性,更多是破坏性,所以晋朝各民族反抗匈奴分裂和侵略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是反分裂、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匈奴在这次分裂中冒用汉室名义,意图欺骗中原人民,但是其连汉宗室都杀的灭绝政策没能欺骗汉族人民,这也教育了华夏民族,不要看是否用汉族姓氏,而要看是否尊敬爱护汉族,是否尊敬效忠中央政府,这个历史教训对现代也有重要意义。现代的那些台独、港独分裂者也都是汉姓,但是分裂国家的性质仍是中华民族的叛徒和敌人。
引用 4sjs4 2019-4-28 11:51
秦汉和匈奴:中国的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在北方草原成为部落政权,早期的匈奴力量很弱,甚至给大月氏送人质,但仍对中原农耕华夏民族是威胁,秦赵燕都修长城防御匈奴。这时期中国的西北是大月氏和塞人,大月氏在阿尔泰山以东,塞人是斯基泰人和萨尔马提亚人分支,在河西走廊到伊犁河谷的广大地区,匈奴比这两个政权都弱。秦朝统一后北击匈奴,攻占了大片匈奴土地,但却没有乘胜灭匈奴,转而修长城防御。秦朝灭亡的原因中,匈奴起了诱导作用,不仅因为太子扶苏被派去守匈奴引发的宫廷内乱,陈胜、吴广也是因为去渔阳防御匈奴途中耽误行期被迫起义,秦国若灭匈奴也不会发生自己灭亡。匈奴利用秦军退兵后先后打败大月氏和东胡,不仅南侵秦国,而且向西扩展,大月氏人躲避匈奴南迁到西域攻打塞国,乌孙人迁入大月氏故地臣属匈奴,这时期西北进入民族迁徙时期,大月氏在西域也没能完全战胜塞人,又离开西域迁往中亚,攻占了希腊人建立的大夏,在那里定居,这时从河西走廊到西域多数地区仍是塞人控制,部分塞人从西域南迁到克什米尔。匈奴人南侵在秦朝末期达到顶峰,最远至陕西延安附近,匈奴没有乘楚汉相争时攻入中原,这是因为这时期匈奴和塞人争夺河西走廊和西域,到汉朝建立时,匈奴已经收服了河西走廊的塞人休屠部和浑邪部,西域的众多塞人城邦国和乌孙也都归附,匈奴达到鼎盛时期。拥有四十万骑兵的匈奴一度围困汉高祖于白登,迫使汉朝和亲嫁女送钱,但是即使屈辱和亲仍没给汉朝换来和平,匈奴仍背信弃义地经常南侵,汉文帝景帝时经常与匈奴交战,总体仍用和亲妥协保持退让。汉武帝时中原恢复,国力增强,相比匈奴内部矛盾增多,很多匈奴人降汉,归降封汉侯的匈奴王就有六七人。司马迁写匈奴人祖先是夏后氏淳维的原因是降汉的匈奴人认同和华夏人同祖,还是进步民族,就像后来鲜卑人认同是昌意的后代。现代分析这些匈奴人可能和后来降汉的休屠部、浑邪部同样是塞人祭祀黄金像,著名人物有金日磾等。汉朝对匈奴的战进行了长达数十年,恢复秦旧疆,联合塞人控制河西走廊,迫使匈奴后退采取防御。但到汉武帝晚年迷信,对匈奴的战争最终兵败,匈奴再次南下至代,甚至攻占汉朝受降城。汉昭帝时派司马憙和郑吉在西域长期屯田驻守,联合乌孙打击匈奴,也巩固了占领的河西走廊,匈奴力量开始转弱。汉宣帝时匈奴分裂成多个单于内战,而且遭遇灾害,这时是汉朝灭匈奴的机会,但也和秦朝同样错过,为后世造成危害。匈奴力量在内战和灾害中人口锐减,最强的两个单于郅支单于仅三千人,后来依附康居,而呼韩邪仅五千落南入塞降汉,草原万里几乎成无人区,鲜卑、乌桓、坚昆、丁零、索族、赤勒等民族开始在草原发展。汉宣帝末呼韩邪重返草原建单于庭,再次对汉朝开始威胁,到汉元帝时年龄很高的呼韩邪竟然又要求和亲,想恢复汉高祖初期的两国关系,汉元帝在无奈中被迫让宫女王嫱代替宗室出嫁。幸亏呼韩邪在和亲刚两年就病死,没有南侵,但他的两个正妻也没有让王嫱回故乡,又逼她下嫁呼韩邪的儿子。汉朝这以后外戚专权,建立了新朝,匈奴不仅未去援助汉朝,相反又开始了南侵。东汉初期一度被匈奴压迫很严重,甚至放弃西域,幸亏鲜卑崛起,加上匈奴再次分裂成南北两部,暂时缓解了匈奴压力,后来北匈奴被鲜卑赶出草原西迁,在西域的北匈奴也被司马达打败退出西域,北匈奴都退往欧亚交界地区。南匈奴数千落只能依靠汉朝,躲避鲜卑攻击,草原地区大部被鲜卑控制。到东汉末期,受到羌族猛烈攻击的汉朝廷不仅无力平息羌族和鲜卑族攻击,在中原的南匈奴也从数千发展到约三万落,给了腐朽没落的东汉政府致命的一击,原本勉强镇压黄巾起义的东汉已经很虚弱,河东的匈奴和屠各又发动了叛乱,击杀并州刺史,威胁洛阳,汉朝廷被迫把凉州的董卓军调来并州,对付匈奴和屠各,后来的形势发展众所周知。若是匈奴不叛乱杀并州刺史,东汉也不会任命董卓接任并州牧,董卓军也不会先到河东再到洛阳。匈奴在河东叛乱后,先后攻略了中原大片地区,杀害劫掠人口,是东汉末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这以后匈奴就不再是进步民族。要是说秦朝的灭亡匈奴是起了诱导作用,是次要作用;西汉灭亡是匈奴旁观纵容的结果,西汉扶持匈奴复国,但匈奴连突入汉朝的一小块领土都不愿给,制造夏侯藩事件,直到坐视西汉灭亡,再次乘机攻略南侵,是重要作用;那么东汉灭亡的祸首就是匈奴了,也是东汉末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
引用 4sjs4 2019-4-14 09:49
司马迁和太史记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传统和创新的集大成者,司马迁也是最后一位有影响的记述历史的太史。在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负责记事的是太史,也是历史学最早的萌芽和早期历史学者。太史记事在中国古代有特殊的地位,太史是天官,负责记录星象和季节等自然界变化,甚至在某种程度是代表了神权和天意,主持吉凶预测。太史记事非常严格,要求绝对准确,不仅形成早期记事的准确,也形成后来太史直笔的传统,和记录星辰日月运行一样准确。周朝的太史记事准确到周成王一句戏言,史佚都要求准确兑现,册封建立晋国,太史的权威和地位最高也是在这时期。周朝诸侯并起后,各诸侯的太史仍保持直笔传统,在记事时仍是严格的,太史董狐直笔记事不仅体现早期史学伦理,也体现当时太史仍有很高的权威。秦汉之际太史记事中绝,太史地位也下降,到司马谈担任太史令时,汉武帝复古恢复太史公,朝位也在丞相之上,这和汉武帝敬神鬼的态度密切相关。司马谈希望恢复长期中止的太史记事传统,续接长期中断数百年的历史记事,司马迁就继承了父亲的理想开始续接历史创作《太史公书》,也就是今天的《史记》。司马迁是延续太史记事的传统,太史会直到去世都记事,去世后由继任太史接着写,所以也可以认为《史记》记载的终结就是司马迁去世的大致时间,《史记》的终结在太初末,这也是中国太史记事制度最后的终结和成果。众所周知这后来发生了李陵事件,汉宣帝废太史公,以及东汉禁锢司马迁等一系列对中国史学有重要影响的变故。司马迁的经历之所以现代仍有很多谜,就是从东汉创作的他的个人传记开始的,如果司马迁真的是无所谓的弄臣,为何班固会为他单独立传,多少丞相都没单独立传,西汉那样尊崇他,到东汉又竭力贬低他。这实际和司马迁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关,和太史记事制度恢复有关。西汉是继承周朝制度,到汉武帝沿袭周朝制度复古更积极,不仅恢复周朝大司马、司直,也恢复了太史记事的制度,这是司马谈能准备恢复中断数百年历史记载的基础,也是后来司马迁能创作《太史公书》的社会环境。司马迁继承太史记事直笔的传统,所以《史记》的真实性远远超过后来的史书,因为太史记事是不受皇帝干预的自主记事,不仅记录了皇家,也记录社会各阶层,而且不仅记载善,也记载恶,司马迁的丰富阅历和才能,更是提高了《史记》的思想境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统治阶级利益不能完全一致,尤其是和专制独裁的意识是对立的,这也注定他在专制腐朽帝王心目中受排斥。司马迁一家在李陵事件中被迫害,就体现了专制独裁对实录精神的态度,不论是司马迁还是他的儿子被迫害,都标志太史自主记事的终结。司马迁的儿子被迫害更可信,因为他虽然被重新尊宠,但是在宫廷皇帝身边当中书令,负责日常政务再也没条件没时间去写历史了,太史记事从太初后几乎终结,记载历史的职权逐渐开始从太史手中被剥夺。现存司马迁《史记》仅少量内容是司马迁后人补写,直到汉昭帝,到汉宣帝时废止了太史公,最客观的太史记事终止。从断代史记载开始中国历史的真实客观性就开始动摇,更多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人民的作用和地位被剥夺。东汉为了欺骗人民把司马迁的《史记》删减发行,又贬损司马迁,不让私人修史。孔子和左丘明到司马迁都是私人修史,中国古代著名历史著作几乎都是私人修史,能最大限度减少官方统治阶级的限制,有更强的真实客观性,太史记事虽然是官方,但仍有自主,具有私人修史的性质,统治阶级主观和唯心的内容少些。历史发展不是统治阶级意志决定的,更不是皇帝唯心希望的,汉明帝把私自修史的班固抓起来,让他当御用文人,在永平十七年批评司马迁,第二年就遭到西域惨败自己病死;魏明帝也批评司马迁,结果自己不久也迷信喝符水而亡,就像汉武帝治罪司马不久遭到惨败陷入危亡同样,封建帝王打击贬低司马迁几乎都没好结果,王允骂司马迁杀蔡邕不久也败亡,让东汉朝廷耻辱。从晋朝以后,统治阶级的主流再也不贬低司马迁,因为那会失去士大夫和人民拥护,也由于反司马迁会败亡有太多的前车之鉴,更多开始重视司马迁的治国理政思想,因为那些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尽管专制腐朽力量仍排斥他,往往也要装作尊敬他,以安抚崇拜司马迁的广大人民。现代以后司马迁的地位逐渐升高,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也是同样,已经成为反对专制独裁,敢于批判罪恶腐朽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受到民主力量的尊崇。
引用 4sjs4 2019-4-6 09:51
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理论,用现代史学理论评价就是朴素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司马迁的通史理论和史观比断代史进步就体现在通古今之变,具有辩证法的特点,而断代史用黑格尔等西方思想家和史学家评价中国史书就是用固定不变的格式取代了真实的历史发展,仅仅把史观建立在帝王将相的形式上,不再像司马迁重视统一、民族、疆域、生产等现实社会发展,更不像现代史观重视生产和阶级,几乎很少涉及阶级斗争的系统研究,仅是简单介绍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斗争,对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的斗争几乎都视为官匪之争,连司马迁对人民起义的尊敬都达不到。断代史观认识的社会和世界自然是狭窄和片面的,意义形态自然是割裂的,往往不能承担起统一中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实践,喜欢断代史的只满足于帝王将相的形式,满足割据的形式,往往是分裂割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制造者。只有用通史的辩证法才能认识到社会发展变化,统一的进步作用,才能认识到各个政权的不同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不再像断代史认为历史仅是几个姓氏交替当皇帝、共同当皇帝,百姓永远是被统治。只有用通史的辩证法才能看到下层百姓真实作用,看到下层百姓成为帝王的经历不是断代史吹嘘的天意,可以看到人的身份在不同历史环境中的演变和发挥的作用。通史认识的古今之变是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断代史观看仅是皇帝换皇帝,对造成古今之变的研究方向自然就不同了,通史观重视民心向背,断代史观重视保住皇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自然也不同了。所以通史观是颂扬那些改朝换代推动进步的起义和英雄,断代史观对改朝换代的人物和起义军往往是丑化贬低。通史观才能重视维护统一,维护中央政府的地位,才能有强烈的反分裂思想,而断代史观往往对割据皇帝也等同中央皇帝,不重视统一和中央,更不重视反分裂的进步作用,甚至机械地迷信所有当皇帝的都是天意,无法认识到分裂的危害。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就是认识到“王侯将行宁有种乎”的社会现实,认识到天下一统的功业是伟大的,所以在历史观和理论上首创了通史,使中国史学理论具有长期的先进优势,这是值得中国人骄傲自豪的。
引用 4sjs4 2019-3-30 09:57
晋朝时的西藏:在中国历史上西藏地区从晋朝开始就融入中华民族文明体系,直到现在仍是中国重要组成部分。晋朝建立不久,从极北内迁的鲜卑族慕容部人民在吐谷浑帅领又向西迁徙到青藏高原,控制今青海大部分地区,长期效忠晋朝,在东北部青藏高原影响西藏地区。晋朝中期秃发部的思复鞬势力开始壮大,也进入青藏高原,主要活动范围在今天青海西宁地区。晋藩吐谷浑是鲜卑效忠晋朝的重要力量,唐朝史臣称赞其对晋朝的效忠超过兄弟部族慕容氏,甚至感慨晋朝灭亡是因为吐谷浑力量落败。吐谷浑部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创立可汗这个尊号的部族,长期是草原民族使用的主要尊号。西藏地区高寒缺氧,虽然离印度很近,但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印度人几乎没有迁徙到西藏的,没法适应那里的气候,从极北南迁的鲜卑人耐寒,可以适应西藏环境,所以经过中华文化影响的鲜卑族迁徙到西藏的很多。晋朝迁徙到西藏的鲜卑人,最著名的是秃发部的樊尼,唐史记载吐蕃政权就是樊尼后人建立。秃发部留在中原的主要有源贺等,和司马氏联姻。秃发部就是在晋朝开始向西藏地区迁徙,当时的西藏有羌族等部落,鲜卑秃发部在西藏地区的发展缺少史料记载,但是可以从吐蕃发展情况看出,今天世界和蒙古族仍用秃发部的音译称呼西藏。鲜卑人是从北凉和西域地区进入西藏,就是从今天甘肃西部和新疆地区进入西藏的,其东面是鲜卑兄弟部族吐谷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向南向西发展,其最早进入的那曲和阿里地区荒凉不易生存,是南迁到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秃发部以西的部族,后来发展成羊同、象雄,南面是羌人发展成的党项、苏毗,秃发部主要是向东南发展,这样可以得到东部同族鲜卑吐谷浑的支援,很快控制了西藏东南大部分地区,其影响也可以从党项羌被迫从西藏向东迁徙到中原西北部可知。虽然秃发部是在唐朝才最终统一了西藏,但是早期在晋朝的民族迁徙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鲜卑同族吐谷浑控制青海的作用。鲜卑人可以从中国大兴安岭南迁到中原,从新疆和甘肃迁徙到西藏是不容置疑的,也是轻而易举的,从西藏吐蕃亲近中原也体现了是晋朝鲜卑族建立的。
引用 4sjs4 2019-3-25 10:16
中国史观发展概况:中国古代产生文字开始纪事,不仅是文化的开端,也是历史学的开端,历史学有史观,文字最早是掌握在贵族的司书和天官等祭司、太史手中,主要记录天地星辰的变化和祭祀内容,逐步扩展到记述统治阶级生活,尤其是君王言行,天官祭祀是掌握神权,即使君王都要尊崇,所以中国早期的太史具有自主性,不受君王干预,由于祭祀天地的严肃,记录星辰运行的准确要求,记述历史事件也遵循准确传统,中国传统史观追求的仅是真实地记录事实。史官在古代记述历史是起监督作用,不是歌功颂德,太史在周朝已经具有监督君王的地位,史佚在周成王戏称封弟弟时,就要求真实册封,提出君无戏言的准则,到孔子作春秋乱臣惧,历史起到了监督统治阶级的作用。秦朝统一没有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也没有重视史官,太史地位下降到太史令,简单焚毁六国史书,结果自身历史记录也很多没能保存下来。汉朝司马迁父子对史学和史观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历史记载从早期的仅仅准确纪事,向成为文化科学发展,司马迁不仅把中国古代有史以来的历史做了系统记载,而且确立了史学体制和史书体裁,尤其是提出“通古今之变”的史观,历史学从简单纪事变成研究历史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司马迁时代仍是太史相对统治者有自主权的时期,仍能遵循自主修史的传统,真实客观记载没有虚美和掩恶。东汉产生了断代史,也是史官和太史分开,单独成为皇家御用文人时期,班固专门在兰台为皇家修史,这时期不仅是贬低史官,也是贬低太史的时期,太史天官的神权已经被皇家垄断,太史令地位下降,神权已经蜕变成皇家图谶学,再加上断代史为本朝歌功颂德的结果,也造成史观的蜕化,历史书真实性首次被动摇。三国乱世不仅让汉民族几乎灭绝,也让中国史学几乎断绝,蜀汉废史官,曹魏末期才修史,东吴史官被杀,到晋朝统一完成后史学才有所恢复,陈寿写成三国志,晋朝首次成立专门修史的秘书省和著作省,极大提升了史学地位,不仅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也保留恢复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产生了陈寿、习凿齿、司马彪、孙盛等众多的历史学家,是史学和史观恢复发展时期,最高成就是习凿齿提出的以统一为中华正统的进步史观。南北朝时分裂史观再次抬头,各自称正统,把割据作为正统的错误史观再次蔓延。隋朝建立后也没有重视研究历史,几乎没有史学著作。唐朝建立后,对历史学重视提高,由宰相负责监督修史,也完成了很多历史著作,但基本以断代史为主,仅李延寿发展了通史,但也是以南北分据成书。唐朝对习凿齿的以统一为正统的进步史观有所继承,以唐朝继承晋朝,为晋朝修史,把隋朝列入北史,但仅是唐太宗时期继承晋朝统一,中后期继承割据,史观倒退也是导致唐朝分裂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五代乱世史学没有发展,仍是沿袭断代史和割据史观,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用在加强。宋朝是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史学上有司马光的通史创新,把通史重新提升到历史学核心地位,在史观上也首次把生民休戚和统一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摒弃旧史观把异族当禽兽的落后观点,重视民主和民族平等,对中国古代史观的进步发展有重要贡献。但宋朝对司马光的进步史观没有推广,甚至资治通鉴都几乎销毁,和苏程秦黄等人的文学都作为元祐学术禁止,宋朝也没能继承司马光推崇的统一爱民理想,汉族统治阶级没能成为中国统一的领导力量,这是汉族的悲剧。元朝建立统一的过程,司马光的历史学和史观发挥重要作用,蒙古族不仅统治阶级学习资治通鉴,甚至翻译让各民族都学。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和汉族统治阶级也重视学习司马光的历史学和史观。清朝建立后康熙乾隆也是学习司马光历史学和史观的主要倡导者,元明清的史观发展情况都是初期重视学习司马光统一爱民的史观,后期就陷入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专制落后的割据史观成为主导,只是推崇帝王将相,忽视统一和民生,国家陷入腐败落后境地。中国进入近现代后,进步力量重视学习司马光的进步史观,林则徐、曾胡左李等和毛主席都是学习司马光著作非常积极认真,同时随着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史观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传入中国,对旧中国的落后割据史观和帝王将相的唯心史观冲击很大,资本主义重视民生和人权的民主史观,社会主义重视人民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基本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学的主导,与这些现代史观很相似的两司马著作也重新成为研究重点。亡国必先亡史,中国几千年延续不绝和重视历史和史观有密切关系。
引用 4sjs4 2019-3-21 09:26
司马迁和历史唯物主义:司马迁作为史圣不仅是纪传体和通史的首创者,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历史唯物主义的首创者,现代对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很多。司马迁的祖先在周朝是史佚家族后裔,曾产生程伯休父和司马错等众多杰出人物,世代担任天官,周朝的天官的职责之一就包括记录帝王言行,这是最早的史学萌芽,当时史官还没单独成为后来那样的专职,太史作为天官,是兼任史职,而且正是因为中国太史是天官代表神权,所以才会有太史记录的史事不受帝王干预的特权,也形成了早期中国史学的自主性。司马迁能继承家族史学传统,继承史学自主性的传统,继承秉笔直书不讳言的传统,这是能成为史学家的基础。司马迁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丰富阅历是促成其首创通史和纪传体的基础,他对下层人民的接触和感情是他能首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司马迁在古代被封建统治阶级贬低和批评的内容正是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超前进步史观,司马迁的史记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神圣事,也有大量普通百姓和社会各阶层人物,尤其是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历史功绩和作用的记载,正是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司马迁写的陈胜、毛遂、聂政、郭解、冯谖、荆轲、侯赢、朱亥等大量的底层人物,都曾对历史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定律在司马迁的作品中有丰富的体现,远远超过其他古代史书,不仅是首创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史学,也几乎是仅有的少数用历史唯物主义记载历史的古代史学家之一。司马迁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也体现在他对生产和商业的重视,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中记载了大量社会生产和商业活动,地理物产的情况,这对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生产情况,对古代商业发展的研究都有重要作用。司马迁是首次对世界地理进行记载的中国史学家,在司马迁的作品中,世界当时的主要国家都有所描述。现代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定律是人民创造历史和阶级斗争,我们不能苛求司马迁能用阶级斗争理论认识历史,但司马迁已经能认识到阶级的存在,认识到下层阶级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这已经是很伟大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越了当时古代认识水平,这也是司马迁在中国和世界越来越受到推崇,他的史记研究越来越有国际影响的原因。
引用 4sjs4 2019-3-17 09:55
司超的历史作用:司超在现代宋史研究中不是显赫,却是在宋朝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司超是从士兵成长为统帅的职业军人,在五代乱世中屡立战功,对结束北方战乱有重要贡献。宋朝建立时,司超已经从士兵成为能担任宋偓、赵赞的副职,和王审琦联合征战,受到宋太祖特别器重,亲自特诏升舒州为防御,任命司超担任防御使。宋朝统一战争中的统帅全是都部署,司超也担任过邠州都部署,也是统帅级别,在平定江南的战役前,司超受命任蕲州方向指挥,但是不幸病逝。司超的去世对宋朝统一和后来政局有重要影响,蕲州方向在司超去世后,改由曹彬任统帅,潘美被调任下游任助攻,若司超活着就不用调潘美到江北,让潘美从湖广江南直接向南唐进攻就可以了。所以宋朝平江南仅有北西东三路,南线没有有力的配合,战斗非常艰苦。晋朝平江南仅三个月,宋朝攻的南唐仅东吴三分之一面积,竟然用了一年多,而且若没有宋太祖提醒曹彬防御北线,甚至可能被南唐偷袭打败,严重拖延了统一进程。司超病逝后两年,平定南唐不到一年宋太祖就去世了,宋朝政局动荡,宋太祖时期的进步政策很多废弃,宋朝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势头。宋太宗排挤打压宋太祖岳父宋偓和赵赞等,他们都是和司超有密切关系,进步势力被排挤造成宋朝政权弱化和内乱,宋太宗时期发生了西夏从宋朝分裂和王小波、李顺起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更加严重,对辽朝战争惨败彻底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中国的希望。宋太祖拒绝尊号表示燕云十六州不收复何谈尊号的豪情也不复存在,到宋真宗即位,辽军甚至攻入宋朝领土逼近开封,这种条件下,宋真宗才缓和同宋太祖系统的关系,重用了宋偓的女婿寇准,给司超的后人官职等,稳定了内部,最后用妥协结束了同辽朝的战争。用平庸的历史观认识司超是不会觉得他是重要人物,只有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和统一中国的立场才会认识到司超的历史作用,司超作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和对社会发展和统一有贡献和重要影响作用的人物。
引用 4sjs4 2019-2-22 11:02
最早的人民起义: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暴动是周朝的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的国人暴动还不算人民起义,通常现代意义的人民起义军在古代当时是被贬低为“盗”的,周朝的国人暴动参与者也有很多奴隶主贵族,不是所谓盗,被贬低为盗的人民起义至少要是更下层的民众和奴隶,或与奴隶主阶级对立的地主阶级,总之是革命阶级才会被贬斥为盗。被贬斥为盗的革命阶级的人民起义首领最著名的是盗跖,他是公元前475年起义,他仍算是鲁孝公的后裔,也算是贵族出身,而比他早一百多年在郑国的五族起义,则是最早的人民起义。五族起义也被贬斥为盗,毫无疑问是当时的革命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士民阶级的起义,比盗跖的出身更低,这次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地主阶级革命具有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著的,其影响力也是深远的。郑国是春秋的初霸,势力原本在东部最强,但是长期坚持奴隶制,国内地主阶级被压迫打击,平民和奴隶更不用说,阶级矛盾非常严重,经常内乱,所以日益被新兴的晋齐秦楚等赶超,到前563年子驷执政时,已经非常腐朽没落,他仍像旧奴隶主困守狭小土地,不像地主阶级扩展土地,而且为人残暴,他是杀害郑僖公的弑君权臣,而且杀害公族多人,困守在本国狭小土地上还抢占其他士民土地,这样腐朽的统治是必然引起反抗,连鲁国孟献子都预言郑国执政危险。终于被子驷夺去土地的侯氏、司氏、子师氏、堵氏四族联合与子驷矛盾的尉氏共同起义反抗,这就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五族起义。五族攻入宫廷杀死了罪大恶极的子驷等执政,拥立郑简公到北宫,准备建立新政府,但是遭到奴隶主阶级的残酷镇压,最终失败,主要领导人尉止被杀,侯晋流亡到晋国,司臣、尉翩、堵女父、司齐等逃亡到宋国。这次起义的深远影响并没有因为起义失败而消失相反波及面更加广泛,奴隶主阶级用大量贿赂从宋国换回堵女父等人残酷杀害,暴露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腐朽,不仅加深了人民对奴隶制的绝望和仇恨,也让新兴的地主阶级恐惧,后来那些新兴的地主阶级如晋国六卿、鲁国季氏等对旧奴隶主统治者的打击也不再留情,爆发的盗跖起义中,人民斗争就更坚决,更长久。新兴的地主阶级都怕遭到五族起义的下场,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也更有力,鲁国的季氏不久就和孟氏、叔孙氏三分鲁国,后来四分鲁国自取其二,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主阶级的沉重打击。相比奴隶主阶级的残暴,新兴地主阶级这时是进步的,五族起义者没有杀害被控制的郑简公;晋国六卿在争着降低赋税;齐国陈田氏用大斗出小斗入施恩百姓;宋国司城子罕也在救济爱护百姓,甚至不写借据,和奴隶主阶级的残暴形成强烈对比。五族起义对郑国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郑国子孔残暴杀害起义领袖,子孔被杀后子产执政也不得不对奴隶制有所改善,搞点改良缓和内部矛盾,但已并不能增强郑国力量,其政策仍加重对百姓剥削,铸造刑书也徒有其表,在文盲多的古代有几人能阅读法律,官吏治罪不会把朝廷刑书给百姓看,子产只是想让奴隶制法律在金属上比竹简上多保存些时日罢了,只是奴隶制末世的挽歌。而且郑国对五族起义仍株连,例如堵氏和晋国的范氏是姻亲,郑国仍要求离婚。五族起义在人民中影响从被送到宋国的师慧评价中可知,他认为宋国把那些起义领袖换乐师是用千乘之相换淫乐,认为起义领袖都是千乘人才。五族起义增强了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起义的郑国地主阶级和晋国地主阶级六卿是有密切关系的,不仅有堵氏和范氏的联姻,侯晋作为起义首领之一就是逃亡到晋国,他的名字就体现他亲晋,他得到晋国庇护是肯定的,没有从晋国把他引渡回郑国。司臣等逃亡到宋国,也得到宋国地主阶级司城子罕的庇护,司城子罕还借机和鲁国的地主阶级季武子加强了合作,他把司臣送去鲁国,托付季武子保护安置到卞。在春秋众多国家中,仅宋国统治阶级向封建制转化的革命进程显著,司城子罕最具有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不仅能爱护百姓,也能保护司臣这样的起义领袖。司城子罕是著名典故以廉为宝的主人公,直到现代仍是受到人民尊敬。五族起义和盗跖起义同样都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人民起义,作为最早的人民起义,虽然其不是很广泛和长久,但是影响力同样是重大和深远的,值得肯定的。我们现代不能用落后的观点仅是把这次起义看成盗乱,而是要用阶级的眼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这次起义的作用和影响,评价这次起义中各阶级发挥的作用,学习起义领袖反抗压迫反抗暴政的革命精神。
引用 4sjs4 2019-2-13 09:26
司马衷时西南战略:司马衷时代关中异族占多数,即使后来很多南迁到西南了,也仅是江统说的华夷各半。司马衷时代对西南地区控制的战略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对反分裂有所借鉴。对西南氐族分裂问题最早提出的是耿腾,他上奏氐族大量从关中南迁后,在西南有分裂危险,司马衷对此很重视,提升耿腾担任益州刺史。李特亲赵王伦,甚至向称帝的司马伦报捷,在司马衷复位后,能宽恕李特,并且封李特宣威将军、长乐侯,团结氐族。但氐族和蜀人的矛盾仍引发内战,出现分裂形势。司马衷的反分裂行动是果断坚决,派刘沈去统帅益州刺史罗尚和梁州刺史许雄平乱,同时派荆州刺史宗岱帅孙阜等从荆州入援。河间王司马颙让席薳代替刘沈担任西南统帅。李特亲晋只称大将军,没有称帝反晋,对百姓也爱护,他战死后,氐族李流继任对蜀人侵掠,造成蜀地百姓或南下宁州或东下荆州,蜀中数郡几乎都被氐族攻掠。氐族和汉族民族矛盾加剧,造成汉族人民英勇抗击氐族,李流难以抵抗甚至准备归降晋朝,李雄说过去残暴对待蜀人,现在不能投降。荆州刺史宗岱意外病逝后,荆州军退回,分裂未能平定,氐族甚至派人去南部挑拨夷人攻李毅。司马衷在这时期对西南的重视加强,采取的政策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衷首先恢复了宁州,原本司马炎设立宁州十多年后就并入益州,司马衷重新设立的宁州,任命李毅担任刺史,重用提拔李毅。当时宁州叛夷包围李毅,形势严峻,李毅病重上奏请官,司马衷能破例提拔任命李毅的女儿李秀担任宁州刺史,李秀不负司马衷的期望,帅百人坚守破敌,平定了宁州的叛乱。席薳帅领罗尚和许雄在益州的作战也非常有效,成功把氐族限制在蜀中狭小地区,防止其北入关中和南下宁州,罗尚甚至俘虏李寿母子,氐族叛乱分裂的影响被控制住了。司马衷在西南地区派遣刘沈、宗岱等、任命李毅父女后,又增强宁州地位,在宁州新设立益州郡,就是后来的晋宁郡,并且把州治迁徙到晋宁郡,李秀驻守在这里对后来的局势起到重要作用。司马衷派遣刘弘继任宗岱担任荆州刺史,刘弘在荆州能有力地支援罗尚等在益州的坚守作战,对后来的反分裂也产生有力支持。司马氏在西南也参加了反分裂战争,司马玖驻守台登估计就是在司马衷时期派驻,在晋怀帝只派遣了王逊到宁州驻防。司马衷时期最重视平定西南分裂,司马玖驻防台登有力地配合了北部的汉嘉郡的王载和南部越嶲郡的李钊,许雄和张光先后任梁州刺史守汉中和梁州,罗尚、皮素、韩松等先后任益州刺史守益州,晋朝始终控制益州的大部分地区。到晋成帝时,凉州张骏派张淳到建康朝见晋帝,经成都时劝李雄向晋朝称藩,李雄表示我祖父和父亲都是晋臣,我也想效忠晋朝,只要中央收复中原我就归顺。所以西南的分裂在晋惠帝正确的政策影响下,基本是以中央和晋藩的矛盾为基础,没有发展成严重的敌我矛盾。司马衷时代奠定了西南巩固的基础,王逊镇守宁州十四年,儿子王坚继任后内乱,陶侃上奏让尹奉接替担任宁州刺史,尹奉杀爨亮,招降李逖重新稳定了宁州。晋军也释放了李寿母子,双方相互归降也不是敌我对立,氐族李玝、罗凯、焦哙等降晋,李钊、王载、尹奉等降成,晋臣降后也在氐族政权中要求降号称晋藩降晋,反对分裂攻晋。司马玖驻守台登至323年,他阵亡后汉嘉王载和越嶲李钊被迫归降,但氐族对宁州的进攻仍被姚崇击退,直到333年氐族攻朱提郡,尹奉援救被俘。司马衷任命李秀为刺史的作用再次显现,在晋宁郡的李秀重新代理刺史,当时宁州百姓都把她当刺史父母官对待,李秀继续带领宁州百姓坚守,晋宁郡和建宁郡都没有沦陷的明确记载,永晶也在王伉和吕氏后人坚守下,谢恕坚守牂牁被朝廷任命为宁州刺史,所以宁州大部分地区仍没沦陷。336年广州刺史邓岳指挥陶协和王随救援西南的李秀和牂牁的谢恕,收复宁州失地兴古和夜郎等地,339年晋朝设立安州,包括宁州北部的越嶲、夜郎、牂牁、朱提四郡,在346年桓温、司马无忌、周抚、毛穆之等伐蜀平定益州,结束了西南分裂局面。李秀前后两次担任或代理宁州刺史,总计三十年,她去世后人民像失去父母亲人。以后益州刺史由周抚担任,周氏连续数人担任益州刺史,成为益州世家。毛穆之担任宁州刺史,后来也担任了梁州刺史和益州刺史,儿子毛璩也担任益州刺史,周氏和毛氏是晋朝在益州的重要世家,宁州世家主要是李氏、王氏。司马衷虽然经略西南仅十多年,但是对西南益州和宁州反分裂影响力却是深远的,让氐族尊晋当晋藩都是司马衷进步政策的结果。
引用 4sjs4 2019-2-11 08:01
毛主席和历史唯物主义:毛主席是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深刻研究的革命领袖,他对历史重视的程度在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中是前无古人,仅《资治通鉴》就读了十几遍。毛主席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继承和发展了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他在社会主义思想建设中的巨大贡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了生产是社会发展基础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毛主席在这些领域最著名的文章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把生产者的作用放在社会发展首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认识社会,这是马克思的历史创举,毛主席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中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在客观上起到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的作用。毛主席继承斯大林历史唯物主义的著名文章是《实践论》,这也是毛主席最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著作,斯大林的历史功绩是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了在一国能否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用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在苏联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就是实践真理反对空谈一国无法建立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论。毛主席自己的《实践论》中也引用了斯大林的名言:理论若是不和革命实践结合就是无对象的理论,同样,若实践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斯大林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社会主义阵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可见历史唯物主义是能创新历史的理论,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理论,是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理论。毛主席同样和斯大林都面临着前无古人的历史使命,过去也从没有能在半殖民半封建的落后国家能建立社会主义,而且是被工业发达国家孤立封锁的情况下,所以毛主席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进行的革命实践就是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所以新中国在数十年中,在毛主席等革命先辈领导下,取得的历史功绩不仅证明社会主义前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也丰富补充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真正不仅是工业发达国家人民的思想武器,也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等落后国家人民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现代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就是因为他继承发展了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落后贫穷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
引用 4sjs4 2019-1-7 05:10
司马炎和千载盛功:司马炎的千载盛功不仅体现在统一开疆方面,虽然统一是成为千古一帝的基础,但是要建立影响千年的制度,才是千载盛功的功绩。在司马炎之前,中国已经有霸道推崇以法治国、王道推崇以礼治国。司马炎在唐太宗的评价中是霸王之业大矣,是在霸道和法治上建立功业,这不等于说司马炎在以礼治国的王道上就毫无作为,司马炎统治时期制定的《泰始律》就是首次把礼作为执法基础的法律,也是首部真正意义的儒家法典,推崇执法仁义合理,以爱护、保护百姓为主,从根本上废除严刑峻法。司马炎在继续推动霸道和王道治国的基础上,也提出以孝治国的创新,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孝道,与霸道和王道相比,孝道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影响,就是到现代仍然使中国在世界上最重视孝敬。所以李慈铭称赞司马炎的纯孝是三代以下不多得。司马光称赞司马炎推崇孝道是不世之贤君。刘颂甚至称赞司马炎的孝顺是孝俭之德,冠于百王,中国人的孝道从此和王道、霸道都成为帝王功业的重要标准。司马炎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功绩不仅是在孝道上,也在教育上,和孝道同样延续千年的是司马炎建立的国子学的教育制度,晋朝之前的高级教育几乎被门阀垄断,形成很多家学体系把持文化传播,也是门阀建立庞大的个人势力的重要手段,逐渐让早期的太学等教育机关沦为低层基础教育机构,甚至成为贵族子弟逃避赋役的地方,是“诸生避役”、“博士选轻”,造成门子弟耻其非伦故无学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司马炎首创了国子学,首次设立国子祭酒负责国家高级教育,选用有才能的人担任国子博士,为晋朝后来的发展培养高级人才,也防止了在青少年完全沦为不学无术或空言玄学的无能之徒。晋朝在后来的战乱中仍能有很多英雄人物产生,仍然能保持战斗力,能让中华文化上继续传承保留,国子学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子学的创建也在很大基础上动摇了门阀在社会上垄断文化的基础,减轻了门阀对皇权的严重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司马炎建立的功绩中对民族有千载盛功的最被轻视的是增加人口,过去长期都是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对增加人口的问题没有研究。但是在三国时期和晋初人口问题却是关系民族存亡的重要问题,那时汉族的人口是少于异族,即使到晋惠帝时期关中异族人口甚至都超过汉族,在晋惠帝迁徙部分异族到拓跋部后,才像江统说的恢复到华戎各半。司马炎增加人口的政策恢复汉族人口优势挽救了汉族,要是汉族仍像三国人口数量,那在后来的民族战争中,汉族灭绝几回了。司马炎执行的五女复、给女性分配土地、及时婚配的政策是进步的,也为人熟知。司马炎救济异族灾民和解放异族奴婢、募客的政策也同样是巨大功绩。司马炎在北方草原大水时,允许草原人民南迁避难,这极大增强了草原人民对晋朝的感情,后来民族分裂都是发生在很早就内迁的异族,而中国古代对中原威胁最严重的草原民族却能效忠晋皇,后来甚至树碑效忠司马炎的儿子,这是司马炎救灾政策和保护难民的成果。司马炎也派遣了很多中原汉族进入草原,帮助拓跋部等生产、作战,地位最高的卫操担任辅相是五品牙门将,他忠于晋朝,最后升为右将军定襄侯。他的侄儿卫雄是左将军云中侯,和姬澹、段繁都担任了辅相。司马炎解放了大量异族奴婢募客,在曹魏匈奴贵族让部民给豪强当募客,多者数千,这既是对异族百姓的压迫,也增强了豪强对政权的威胁,在司马炎让王恂禁止募客后顺利解决。司马炎禁止募客是一举两得,不仅消除了豪强势力威胁政府,也让异族百姓对晋朝感激忠诚,这在后来战争中有显著作用,匈奴长期被限制在两郡和匈奴部民多忠晋有重要关系,匈奴百姓都去看晋愍帝,年长者都落泪,刘琨一声长啸,就有上万匈奴人归降他,都说明匈奴底层百姓对晋朝有感情。靳准等屠各和其他被匈奴贵族压迫的民族,后来干脆推翻匈奴宣布效忠晋朝,这都是司马炎早期解放匈奴部民百姓政策的成功。司马炎是习凿齿评价的千载盛功,是唐太宗评价的霸王之业大矣,只有通过他做的对民族生存发展,统一开疆的实际政策才能体现,不重视这些都去看那些不实的故事、逸闻,用那些厚颜学术的虚伪丑化评价司马炎,不仅是无知是更厚颜。现在是社会主义民主时代更推崇历史唯物主义,把对生产和人民有益的言行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视研究统一和开疆的经验,重视学习富国强兵的经验,重视学习反分裂和民族团结的经验。司马炎在这些正确研究方向上值得学习的历史经验很多,都学会了对现实有重要借鉴作用。
引用 4sjs4 2019-1-3 06:24
司马衷的大智若愚:司马衷是中国古代被误解很深的皇帝之一,《世说新语》对他的错误记载被误解,刘知几评价这部书是厚颜之作,也造成对司马衷形象破坏。但是西班牙人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中在二百多中国皇帝里,司马衷是少数被介绍的皇帝之一,甚至记载他统治了十七年。中国古代对中原威胁最大的是草原和狩猎民族南侵,以致门多萨等外国人对中国修建的长城印象深刻,司马衷作为少数几个不靠长城就避免北方民族入侵的皇帝,也许就是西方对他重视的原因。司马衷是中国古代首位草原民族树碑效忠的皇帝,也最早进行了民族会盟,使草原民族效忠司马衷,为晋朝守卫边疆。司马衷是性格纯朴的皇帝,和峤评价当世多伪,但司马衷是纯质古朴,担心他难承大业。司马衷纯朴的性格正好和草原民族淳朴的性格相仿,成为他受到北方民族尊敬亲近的基础。司马衷在继位后执行的政策和权谋体现他智慧,他也懂得用权谋。司马衷在太尉杨骏专权时架空权臣的谋略,往往在现代被忽视,他也是用明升暗降的权谋,任用杨骏为太傅,把杨骏的太尉和都督中外军事的实权剥夺,任命被杨骏排挤的司马亮派石鉴当太尉,同时任命司马泰当司空,成功阻止杨骏专权,让杨骏当太傅,诏令就仅先入呈杨太后,再由司马衷处理,不再经过杨骏,而且仅给杨骏大都督和黄钺,这些只能在出征后才有作用,在朝廷没用,杨骏原来能掌控宫廷和皇城禁军的都督中外军事实权被剥夺,这是非常高明的稳定皇权的谋略,近似于宋朝杯酒释兵权。司马衷同时也是仁慈的,在众臣要杀杨骏时,他仍诏令让杨骏以侯就第,竭力保护杨太后和杨氏,并为杨骏立后嗣,执政有情有义,合情合理。司马衷是得到大司马陈骞的尊敬,陈骞是对司马炎都傲慢,却非常尊敬司马衷,可见司马衷的人格魅力。司马衷也敬重老师,派人写文章纪念他的太子少傅司徒李胤,对这位晋朝著名的清官表示崇敬,司马衷也继承了李胤清廉爱民的品德。司马衷让潘岳写诗颂扬周处,恩养周处母亲和家人,这是后来周玘效忠晋朝三定江南的原因。司马衷对侍中嵇绍的感情是在后世最受人重视和感慨的,他保护不让杀嵇绍,在嵇绍遇难后保留他的血衣,他那句“嵇侍中血,勿浣也”的话也流传千古,以致在后世把“侍中血”作为忠节的象征。司马衷是有丰富感情的,是大智若愚的皇帝。
引用 4sjs4 2018-12-20 14:08
司马衷时期反腐:司马衷的形象被误解严重,所以人们只记得司马师时期禁绝卖官腐败和司马炎时代奖廉禁贪和去人事的反腐情况,对司马衷时代的反腐倡廉往往忽视。司马衷是在自己落难仍想着要免除百姓赋役,减轻百姓负担的仁君,而且在困难时宁可向臣子借贷三千钱买饭都不愿去侵扰百姓,不让臣民贡献自己享乐的皇帝,这在古代或现代都是受到人民尊敬的行为,也间接可以认识到他统治时期的政治风气,也可以想象他对贪腐和害民扰民的态度。司马衷反腐不是简单杀几个判几个贪官这种表面的反腐,而是在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方面、用人方面禁止腐败,他这个皇帝从上层就重视培养清廉俭朴的风气。司马衷任用的辅臣和宰相几乎都是清廉的宗室和官员,接替杨骏、司马亮、卫瓘任辅臣的是司马彤和司马泰,两人都是清廉闻名,在古今推崇清慎勤的品行中,司马彤在清慎方面都出众,尽管才能欠缺,但自己身穿带补丁的衣服,却每年给裴楷上百万钱救济贫苦,而且救护裴頠和解系子孙,能重用李矩、张光、索靖等贤臣,总体上是进步的贤王。司马泰清廉的程度也是惊人,在宗室中他和司马晃声望最高,但衣着朴素到在朝会要是不认识他的,甚至都不知道他是宗王。在司马衷任命的宰相中,中书省的张华、门下省的裴頠、尚书省的司马晃都是清廉正直的大臣,正直清廉的人执政,自然会抑制腐败,部下们都会以廉洁俭朴要求自己。司马衷自己也经常下诏禁止奢侈浪费,陆云都称赞司马衷并劝谏吴王学清河王俭朴,陆云说司马衷诏令清河王毁厚葬,海内都欢欣,司马衷让宗室俭朴以身作则,受到天下称颂。司马衷的太子虽然花费高,东宫万人,每月支出才五十万钱,最多百万钱,太子也是经商弥补花销不足,没有勒索百姓,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司马衷时没有腐败乱政侵害百姓利益。百官生活有保障,财政支出有保证,多数自然不会贪腐害民,司马衷时代仍是清廉俭朴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司马衷曾纪念清廉的司徒李胤,元康之治的社会伦理和风气仍是清廉俭朴的。
引用 4sjs4 2018-12-17 09:30
司马炎和千古一帝:司马炎是习凿齿评价的有千载盛功,和后世所说的千古一帝是相同的道理,都是建立影响千年功业的皇帝,从古到今的皇帝很多,建立千秋霸业的皇帝不多,可以评价是千古一帝的皇帝也不多。司马炎有很多功绩和评价可以称千古一帝,很多创新在现代也是具有进步性,唐太宗评价司马炎是“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房玄龄等评价司马炎是“抚宁万国,绥静四方,”能得到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如此评价,就可以认为司马炎已经具有千古一帝的影响力。司马炎是中国古代贤臣羊祜评价的:“今主上天纵至孝,有曾闵之性,”是张华评价的:“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杜预称赞司马炎任用自己是“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司马炎不是仅仅靠统一的功绩和专制权力获得荣誉,来成为千古一帝的,他的孝顺,他的贤明都是在古代皇帝中首屈一指,仅是他的仁慈就能优待三国皇室,在古代已经是少有的。刘颂也称赞司马炎是“孝俭之德,冠于百王,”刘颂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学家,被何勤华评价是中国古代首位提出以法定罪的古人,张晋藩也称赞刘颂是早于西方千年提出罪刑法定理论的法学家,刘颂都称赞司马炎“动成轨度”建立新的制度,是“开启土宇,以支百世,”在开疆方面影响百世,是“超秦、汉、魏氏之局节,绍五帝三代之绝迹。”司马炎的历史功绩可以说是超越古人的,完全可以评价是千古一帝。司马炎在当时建立的新制度有很多是影响千年,司马炎首创了门下省,作为新的宰相执政部门也延续近千年,门下省制度也是在晋朝基本建立起来,是主要起监察作用的执政机构,门下省直到明朝才完全废止。司马炎首创了国子学,设立国子祭酒作为国家最高教育领导人,国子学制度作为封建新的教育制度延续一千七百多年,直到封建制末期1905年为止。在司马炎的历史功绩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他制定的土地政策,司马炎制定的占田制在古代封建社会是防止土地兼并的最有效的政策,也是保障民生的进步政策,在占田制中对地主阶级上层进行了严格的土地限制,即使一品官也仅能最多占有几十顷土地,防止出现封建社会大地主动辄侵占成千上万顷土地,严重的土地兼并压迫农民的剥削在晋朝没有发生。司马炎的土地政策间接地促进了晋朝商业的发展,由于不能靠土地兼并剥削,晋朝统治阶级致富的主要手段是经商,晋朝航海业的发达也促进了海外贸易,晋朝是中国人最早航海到欧洲贸易的朝代,葛洪的著作记载了晋朝航海贸易的情况。司马炎本身也是最早进行海外贸易的皇帝,有记载他一次购买罗马帝国数万卷香蜜纸,赏赐给杜预用来著述。司马炎执行的增加人口的政策是挽救民族的历史功绩,汉族在三国末人数是比异族少,是人口劣势地位,中原仅七百万人,比边疆的八百七十万少,这是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期。司马炎奖励增加人口,给女性也分配土地,保障粮食生产,在晋朝即使妇女因战争或意外沦为孤寡也有土地可以维持生活养育子女。司马炎又制定了五女复的政策,保证了女性权益,防止出现不愿生养女孩的弃婴现象,有五个以上女孩的家庭免除赋役,也间接保障了人口增长的基础。并且采取措施让适龄男女及时婚配,都有效增强了晋朝人口增长,仅太康元年到三年的三年中,晋朝就增加了一百三十多万户,晋朝的人口增长速度使汉族很快恢复了人口优势地位重新成为主体民族。司马炎恢复汉族人口数量优势,对未来民族生存有重要影响,这也是他的千秋功业。司马炎的民族政策也有巨大历史功绩,司马炎执行的优待异族的政策更多是面向下层异族百姓,比如限客令禁止豪门奴役兄弟民族当佃客,对兄弟民族的赋役也比汉族低,由政府出钱赎出被贩卖到中原的扶余人,都有效地增强了兄弟民族下层百姓对晋朝中央的忠诚,增强了民族团结。司马炎功绩在封建末期被忽视,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最初是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都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朝,这时期的封建伦理是走向落后时期,对封建历史研究也很有局限,更多是封建皇权专制方面评价皇帝的地位。到现代人们对千古一帝和千载盛功的认识更加全面,有更多的皇帝被称赞是千古一帝,主要也仅是实现统一的皇帝,因为习凿齿评价千载盛功的标准就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司马炎和汉武帝、隋文帝、宋太祖、元世祖、清圣祖等实现统一中国功业的皇帝也都可以评价是千古一帝,他们的历史功绩都是可以和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相提并论的。
引用 4sjs4 2018-12-13 10:21
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冲突最早是开始在1993年,美国在制裁中国在公海拦截中国货船银河号,按理当时中国就应该开始组织军舰护航,可惜当时海军力量小结果忍了。这时期中美关于知识产权的矛盾也是经过激烈较量,还发生中国使馆被炸,也是美国对中国施压,商业谈判中又是以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做出重要让步而告终。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被迫承认美国在很多电子技术上的垄断地位,造成现在中国在电子芯片上的落后,受制于美国。直到最近,中美两国贸易战再次升级,美国已经不再仅仅满足在电子技术上的垄断,甚至无视中国的技术专利,直接打击中国领先的技术优势产业,攻击中国的中兴和华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中国不能再做退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国防力量弱退让让美国得寸进尺,但结果仍没改变美国对中国经济入侵的政策,可见只有坚决斗争才能真正摆脱被经济入侵的地位,中国现在已经是无路可退,而且已经是兵临城下,现在中美贸易战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司法领域,美国开始迫害中国企业家,不反击会更加危险。世界现有的市场贸易规则已经是对中国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很不公平,让中国在贸易中往往吃亏多获利少,可即使这样仅仅让中国稍微有利的市场中,美国也竭力阻止中国发展,打击中国少数能获利的产业。中国在贸易中让美国指责的贸易顺差中,主要份额也是美国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完成,中国人在贸易顺差中没有获得多少利润,主要利润也是美国商人获得,却让中国众多本土企业承担美国的贸易制裁,阻止中国商品在美国销售。中国企业在美国用大量商品换来的美元,在美国日益恶化的通胀中也迅速贬值,这些贸易中美国已经占了巨大利润,加上利用有益于美国的金融政策都是让中国在承受巨大贸易风险和金融风险。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和中国相同的遭遇,都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和攻击,日本的经济衰退,亚洲的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中,几乎所有国家都称为美国拖累和压制,美国已经逐渐成为经济霸权主义国家,就像当年美国用经济入侵和金融入侵搞垮苏联那样,美国现在又要故伎重演,值得中国警惕。
引用 4sjs4 2018-12-7 14:06
司马邺挽救民族:司马邺最终被俘殉难,所以对他挽救民族的功绩往往忽视。在古今中外被俘被囚的帝王很多并不影响他们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古代有商汤、周文王、勾践等,当人质或困厄的有秦始皇、明成祖等,即使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也曾被俘过,在外国被囚被俘的也有拿破仑和凯撒,波斯帝国开创者居鲁士也被俘被杀,都没降低他们的声望。司马邺和居鲁士相仿,虽然被俘但是并没有影响其统治的国家,晋朝领土的九成仍在晋朝控制下,相反却因为他的被俘而增强了晋朝军民的斗志,对民族生存战争有重要贡献。司马邺比起那些老死床榻或在内部争权中死去的帝王,其历史作用和功绩要更大。就算是真的亡国之君,亡于强臣,幸运的能遇到司马氏那样优待前朝,最惨也不过皇室一家遭难;亡于起义,会导致统治阶级整体遭难;亡于异族,是整个民族遭难受辱,所以中外历史都是以亡于异族对民族危害最大,司马邺牺牲了自己,避免了民族亡于异族,这就是挽救民族的历史功绩。司马邺坚守在民族生存战争的最前线,受到各地晋臣和军民的拥护,在凉州的张寔曾获得玉玺,也献给司马邺,可见他在晋朝的声望,在他的号召下司马睿派祖逖北伐,在华北的刘琨、李矩、赵固、荀藩、荀组、荀崧、邵续、段匹磾、魏浚、曹嶷等各地晋军都守住了黄河以南要地,保住了晋朝九成领土,司马睿带领王导、陶侃、纪瞻、周访等守住了淮南,稳定了南方,安置南迁的士民百姓,民族重新恢复生机。甚至可以说三十多年后晋朝复兴统一,恢复旧疆就是在司马邺时期奠定了基础。司马邺同样是民族团结政策的推进者,他册封猗卢代王,增强了鲜卑拓跋氏对晋朝的忠诚,维系晋藩长达数十年。司马邺还册封仇池氐族杨茂搜为骠骑将军,仇池杨氏直到一百多年后晋朝灭亡仍效忠司马氏。司马邺比居鲁士更进步的地方是在殉难前及早安排的晋朝的皇位,没像居鲁士死后波斯国内发生内战。司马邺在长安陷落前能及时派原宰相侍中宋哲到江南传诏让司马睿继承皇位,并且派黄门侍郎史淑等到张寔等各晋藩,传达他的遗命。司马邺被俘后,各地晋藩按他的要求,刘琨派温峤、张寔派蔡忠、段匹磾派荣邵、邵续派刘胤、王逊派王澄、慕容廆派王济到建康劝司马睿继位。正是司马邺的责任心和牺牲精神,让晋朝战胜艰难,保住了中央地位,让司马睿顺利成为全国新的领袖。
引用 4sjs4 2018-12-6 17:33
司马氏执行的民族团结政策得到兄弟民族拥护。
晋朝各民族改姓亲晋的兄弟民族:
鲜卑:
荀氏:荀豫章君是晋明帝司马绍和司马裒生母。
思氏:思磐 关中鲜卑
段氏:段勿尘 段匹磾 段秀 段末波 段文鸯 段龛等段氏都是亲晋王和晋将。
范氏:范胜 晋军的鲜卑将领。
杜氏:杜崘 河西鲜卑。
慕容氏:慕容廆 慕容皝 晋朝辽东晋藩。
薛氏:薛勃河西鲜卑。
树氏:树洛干是忠晋的吐谷浑可汗。
宇文氏:宇文莫圭 晋朝鲜卑东胡。
屈氏:屈云 晋朝鲜卑东胡。
张氏:张兑 鲜卑部民。

屠各族:
靳氏:靳准 晋藩天王的创建者。
张氏:张龙世 张罔
董氏:董成
薄氏:薄盛 司马腾乞活军将领,兖州刺史。
路氏:路松多 司马保的屠各将领。
呼延氏:呼延毒 晋朝关中守将。
乔氏:乔秉 晋朝关中守将,击杀苻雄。

羌族:
姚氏:姚弋仲 临终告诫子孙忠于晋朝。 姚襄 晋将 被苻坚击杀。
大氏:大军须 为晋朝生产运输粮食。
薄氏:薄句大 忠于晋朝反对石虎。

氐族:
李氏:李特晋朝赵王部下,晋惠帝封侯爵。 李雄 亲晋尊晋正朔。李珩 降晋。
杨氏:杨茂搜晋朝骠骑将军 杨盛 晋藩秦州刺史。
苻氏:苻双晋将 苻洪最早归附凉州张氏,最后降晋封郡公。 苻安 苻坚 苻融都曾亲晋。
强氏:强端 晋将。
吕氏:吕婆楼和王猛拥立苻坚,降号天王称晋藩。

羯族:
石氏:石生 石朗统领石虎一半领土降晋。

匈奴:
刘氏:刘豹 晋将。
沮渠氏:沮渠蒙逊 晋藩。

当过晋藩的:
石勒 石虎 苻健 吕光 姚兴 赫连勃勃,都是担任过晋藩天王
引用 4sjs4 2018-12-1 07:26
司马氏和三国时民族关系:司马懿兄弟都非常重视民族关系,司马懿在诸葛亮联合轲比能北伐时招降轲比能,让他北返到幽州贸易。司马孚也能劝说曹丕招抚四夷和西域,怀远九服。在三国民族关系仍很紧张,大量匈奴已经内迁到离洛阳很近的地区,控制大部分并州,曹魏多用钱财笼络,陈泰请征发匈奴甚至引起叛乱,司马师为他顶罪平息,仅司马懿派胡遵打击了关中地区的匈奴,缓解了匈奴压力。鲜卑在轲比能死后对中原压力仍在加强,拓跋部鲜卑从北方南迁到草原成为主导,多时甚至有二十万骑兵。解除鲜卑威胁的是司马懿和司马昭,在司马懿平辽东时,招降了慕容部和高句丽,成为他平定辽东的辅助力量。司马昭在拓跋部刚到草原时,进行了一次北征沙漠的战役,尽管没详细记载,但是这次胜利后,拓跋部归降派沙漠汗到中原当人质。司马懿在关中驻守时,招降了氐族苻双和强端,这时期关中羌氐占多数,汉末让关中几乎成为荒无人烟的地方,朝廷也无力阻止异族向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迁徙,曹操甚至把汉中等地的氐族也都迁徙来,所以关中几乎是羌族、氐族、屠各、匈奴、杂胡等异族聚居区,汉族甚至成了少数。司马懿驻守关中打击了当地匈奴,司马衷后来迁走了杂胡才让关中达到华戎各半。司马昭在三国末平定了关中羌族的叛乱,乘胜西进攻占了灵州,就是现代宁夏,这里直到唐宋都仍是羌族的聚居区。司马昭平定关中羌族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司马邺坚守时,主要拥护中央的就是羌族,在三国时期,曹操是平定了乌桓,司马懿平定招降了氐族,部分解决了鲜卑和匈奴问题,司马昭和王雄等最终解决了鲜卑问题。司马昭解决了羌族问题,司马孚解决了西域问题。三国时期仍是异族内迁时期,因为汉族分裂成三国没有能力阻止异族内迁,异族不用打就进入中原荒芜地区,表面没有发生激烈冲突,但是民族矛盾是在不断积累加剧中,中原的荒芜让异族在边疆地区甚至都达到八百七十万,超过中原的汉族人口。内迁的异族人口也在逐渐增加,这些都为晋朝的民族战争埋下祸端。
引用 4sjs4 2018-11-26 08:05
司马邺时期的胜利:司马邺在现代评价是具有牺牲精神和毅力的皇帝,他在阎鼎、梁芬等拥立据守关中对民族生存发挥了重要作用。司马邺时期对匈奴战争取得了很多胜利,司马邺在关中受到各民族的拥护,“戎晋莫不响应”,有深厚的民意基础是得以长期坚守的关键。在著名的收复长安战役中,贾疋帅五万人和梁综、麴特、竺恢帅领的十万人联合打败了刘雅军,刘曜帅长安匈奴主力与晋军在黄丘决战,再次被晋军打得大败,被晋军围困在长安。麴特围困长安连续多次击败匈奴,最终迫使匈奴逃离关中,晋军收复长安。在新丰之战中王秃、纪特也打败刘粲,关中被完全收复。司马邺据守长安地区多数是异族,汉族也主要从事畜牧业,有名的民谚称:麴与游,牛羊不数头,麴氏和游氏是关中重要豪族。麴特、麴允等很多是晋朝忠臣、忠烈,游楷担任梁州刺史。司马邺朝廷核心是梁芬、阎鼎、贾疋、麴允、索琳等,对匈奴战争不占劣势。匈奴再次向关中发起进攻,主要由刘曜、乔智明等帅领,仍然遭到晋军有力回击,虽然在黄白城打败了麴允,但是司马邺派索琳增援后,逐渐扭转战局,双方在黄白城的激战中,晋军击杀匈奴大将乔智明,匈奴的攻势减退。麴允帅晋军乘机向刘曜发起连续进攻,刘曜连战连败,退往粟邑,在晋军追击下被迫退回平阳。匈奴第三次向关中发起攻势,主要由刘曜、赵染帅领,主攻方向是北地,镇守在这里的是麴昌,得到羌族大军须的支援,赵染攻北地被晋军射杀,这次匈奴进攻再次失败,刘曜退回蒲坂。匈奴不再沿着蒲坂向北地攻长安,而是转向更靠北的上郡方向攻关中,匈奴第四次攻关中先攻打张禹驻守的上郡,攻占上郡后,晋军进行了反击,这次战役没有详细记载,晋军收复了上郡。晋军和匈奴的第五次大战是发生在严重饥荒情况下,这时期在长安的晋军兵力仍充足,全国的形势也是向有利于晋朝的方向发展,刘琨响应司马邺的诏令和拓跋部联合攻匈奴,司马睿也响应司马邺的诏令让祖逖北伐。但是严重灾害对关中造成威胁,匈奴地区也被波及,匈奴饿死十分之六,而且有二十万户被石越招降叛离匈奴,在这种情况下,匈奴放弃南攻集中全部力量攻打关中,最惨烈的战争开始了,由于关中饥荒,司马保和凉州的张氏都因为饥荒无力增援长安,长安这时主要依靠北部羌族支援粮食。316年匈奴攻上郡,籍韦败退向汉中,由此可见关中地区的饥荒,北方上郡的兵只能退到汉中就食。匈奴攻占上郡后向北地发起进攻,并且攻打羌族向长安、北地运粮食的大军须部。在这种情况下,司马保派胡崧救援长安,凉州张寔仍派遣五千人支援京都,司马保此时也因饥荒无法全力增援,胡崧仍然在灵台打败匈奴刘曜,后世普遍认为胡崧是担心麴允和索琳权势没再向长安进发,从当时饥荒情况看,应该是缺少粮食造成的。匈奴控制区是水资源丰富,黄河、渭河、汾河交汇地区,竟然都因为饥荒饿死十分之六,逃亡二十多万户,相对缺水的长安和秦凉二州的饥荒就更严重了,胡崧取得对匈奴的胜利后,应该是没有粮食进发了,当时凉州张肃也要求亲自救援长安,张寔都没办法,只能放弃,后来的文告也称当时凉州连年饥荒,而更可悲的是代王猗卢又去世了,刘琨孤立也没法去救援,长安被匈奴围困。司马邺在城中饿死大半,已经粮食耗尽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城中百官和百姓的生命,放弃了抵抗。司马邺在匈奴受辱只是体现了匈奴的野蛮和残暴,并不能降低他在各民族中的影响,在平阳城内的各族百姓听到司马邺出行都去围观,年老的长者看着他都流泪,人民是敬重他那样有牺牲精神的皇帝。司马邺被俘后,晋朝全国各地都举兵反抗匈奴,赵固和郭默帅领晋军一直打到匈奴都城边的绛,匈奴仅有的不多人口中又有三万多都抢夺匈奴的马匹,带着妻儿跟随赵固归晋,在撤退时赵固又打败刘颉。匈奴太子称李矩和赵固威胁匈奴,各地都以司马邺名义起兵。匈奴派刘粲、刘雅攻洛阳,赵固声称要俘虏匈奴太子赎回天子,这之后爆发了著名的洛汭战役,李矩和赵固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打退了匈奴,刘聪也因这次惨败而愤懑病死。司马邺虽然被俘,但是匈奴也为此付出惨重代价,为攻打长安遭受了多次惨败,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困在并州南部遭遇严重饥荒,饿死十分之六,大量人口被石勒招降,也到了精疲力尽的地步。可以预见若是匈奴南下,避免了饥荒,会对汉族造成严重威胁。司马邺坚守关中数年多次取得胜利拖住匈奴,是对汉民族的巨大贡献,他领导取得的众多胜利也沉重打击了匈奴,鼓舞了汉民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