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历史研究 查看内容

景金梅:难忘的插场岁月——离石李家山水保队8年插场经历回顾 ...

2021-12-5 19:06|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1690| 评论: 2|原作者: 景金梅|来自: 昆仑策网

摘要: 【年过古稀的作者景金梅仍不忘初心,在大街上参加清洁卫生的志愿者活动】我叫景金梅,女,1944年7月生于柳林镇刘家疙瘩村,刚刚生下两天,就遇到日本鬼子扫荡,我妈抱着我在牛圈里躲藏了好几天。1945年,八路军打垮 ...

1.webp (22).jpg

【年过古稀的作者景金梅仍不忘初心,在大街上参加清洁卫生的志愿者活动】


我叫景金梅,女,1944年7月生于柳林镇刘家疙瘩村,刚刚生下两天,就遇到日本鬼子扫荡,我妈抱着我在牛圈里躲藏了好几天。1945年,八路军打垮了日本鬼子和顽伪军,解放了柳林城,我们才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七岁时,母亲因病不幸去世。但进入新社会,毛主席强调男女平等,提倡女孩子也要成为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因此父兄还是让我于1952年上了小学,1958年我又考入柳林中学。在校时,我们参加过大炼钢铁运动,也去过李家湾等地支过农,因此,对于吃苦,我们这代人并不畏惧。我又属于外向型性格,有着爱说、爱笑、爱唱、爱跳的乐观精神,也有着年轻人自强不息的好胜心理,在校时,曾经多次参加学校的体操运动员培训及比赛和文艺活动等。

1961年,我初中毕业后在柳林完小当代教,同年10月在离石县参加考试,被录取为公办教师,继续在柳林完小任教。1962年12月份我与爱人党泽民结婚,爱人也是柳林人,当时在县印刷厂排字车间工作。

我们这代人,生于战乱年代,长于共和国初建的和平时期,物质生活虽然艰辛,但精神世界却特别充实。家庭教育环境,是过去做牛做马变为已经做了社会主人、扬眉吐气的父兄,对共产党的一片感激之情;在社会氛围中,是共产党干部的朴实作风和真正人民公仆的诚恳态度。这些,注定了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确立了“做新时代的新青年,党叫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到哪里去”的理念。在党和政府的社会信用度很高,各级干部号召力很大的环境下,我们刻骨铭心的理念就是:“革命青年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就是选择”。因此,“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这代青年的自觉意识和共同心声。

我结婚后不久,国家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计划在人少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的离石县李家山村,组建李家山水保队,动员有志青年到李家山去插场。按照当时的宣传,水保队的光荣任务就是在李家山一带治山治水,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黄河流域的含沙量,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改善我们黄土高坡的小生态环境。这样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自然是不少愿意献身祖国建设事业、怀揣革命理想的年轻人的刻意追求。本来,我已经成为公办教师,有了固定收入和安稳舒适的工作,不属于报名对象。但受革命激情的鼓舞,我还是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不顾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要去李家山水保队插场。

1.webp (23).jpg

【插场期间的景金梅,正在风华正茂时】


1963年10月2日,我们柳林镇的20名青年,在县水利局干部贾贵喜的带领下,来到了离石县招待所接受培训。并先期派了贾桂喜、张恒兴等几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去李家山找住处。几天后,同离石的30多名青年,相跟着坐车到了王家沟水保研究所,然后背着行李,步行沿途经过长大局、大局、娘娘庙等几个村庄,翻山越岭到达了李家山村。

李家山村属于离石县当时的袁家山公社(现属于田家会街道办),距县城有四五十里地,是一个人迹罕至、人烟稀少的地方。一下去了这么多人,首先遇到的自然就是住宿问题。经过先期人员的努力协调,我们只能住在老百姓原来放麦秸杆腾出的几孔破窑洞里。烂门烂窗四面透风,没有炕,没有床,只能用门板当床铺,将就着先住下。但即使是这样艰苦,大家也都毫无怨言,依然抱着极大的热情,开始了改善基本生存条件和治理荒山荒坡的战斗。

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治理黄蒿梁、道则嘴、瓦仗梁、馬鞍嘴、石灰沟等五座山和上百条沟。具体规划是:“山上栽树,山沟打坝,减少水土流失,缓解黄河灾情,成就千秋大业,造福子孙万代”。

万事开头难,在刚开始把住处安顿好后,贾贵喜,郭继龙二位领导就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每个人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逐步对大家的工作进行了分工。除赶大车的任金马;赶毛驴高明轩、梁来应;放羊的刘明奎、王春照;喂牛的侯生旺;事务长韩明树;会计员车桂英;卫生护理员车库锁以及农业技术员雒鸿瑞等特殊工种外,其余人都在第一线参加生产劳动。每人发了一把铁锹,一把十几厘米宽的撅头等,其它水桶、木框、扁担等则由集体保管,需要时领用。

我们到李家山时,已经是10月份,种植庄稼已经过了节令。因此,自然首先是改善基本的生存条件。第一项任务是修路。当时李家山到外边只有人能通行的羊肠小道。不要说发展生产,即使是生活用煤,也要先用马车拉在王家沟水保研究所,然后用人工往山上挑,沿路要经过三个村庄,才能翻到李家山村。为了打通对外通道,经过我们全体人员的努力,在不长时间内就修通了从李家山到黄蒿梁的平车道,满足了正常出行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1.webp (24).jpg

【当时在李家山水保队插场年龄最小的两名知青照片,骑毛驴的为冯乃大,拉毛驴的是吴银住。】


其次是打旱井。刚开始我们吃的水,都是从很远的山沟里去挑聚集下来的雨水,因为路程远,又加上翻山驾梁,男同志一天也只能担三担水,上下坡不能换肩,只能咬紧牙关朝前走。女同志就不中用了,一天连一回都担不了。因此,为了照顾女同志,队里一星期给每个女同志分一张水票,一担水可以换三张水票,一张水票只能打一壶水。就是这样辛苦担回的水,也是喝着有羊粪味儿,看似像茶叶水的雨水。因此,改变吃水现状对我们来讲也是刻不容缓。我们在修路的同时,抽出部分人开始了打旱井。打旱井时刻有塌方的危险,使我最难忘的是,当绳子往下吊的那会儿,心里呼呼跳个不停,然后鼓励自己要忍耐,要克服一切困难和艰险。井上技术员同志也在不断的鼓励和指导大家。就这样,我们大家齐心协力,轮回打井,最后陆续安全地打出了23眼旱井。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再一个困难是做饭问题。国家给我们每人每月供应39市斤成品粮,每月在离石粮店领下粮食,再用小毛驴驮上山。品种以玉米面和高粱面为主,有少数白面以及小米等。我们都是一伙还未完全成年的年轻人,在家里虽然也帮助大人做饭,但一下要做那么多人的饭,确实不容易。刚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轮流做,所以有时生来有时熟,馒头窝窝蒸成一大片,只能用铲子往开铲。常常是迟一顿,早一顿,不少人为此吃的得了胃口病。后来,随着经验的增多,特别是通过实践检验,固定了薛世俊、赵永忠、李兴厚、郭金生等做炊事员后,做出来的饭才像饭。

在改善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领导同时组织大家利用深秋到初冬的农闲时间,开始了在附近周边地刨荒地、修梯田,打塘坝,放牧等,以为第二年正常生产做准备......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的住宿条件,1964年一开春,我们在不误生产的同时,组织部分人开始在一个叫黄蒿梁的山头上修建宿舍。当时村里有一句谚语:“黄蒿梁、黄蒿梁,又有狐子又有狼,刮风下雨无处藏”,可见其荒凉程度。但这并没有难倒我们这伙怀揣革命理想、不畏艰难困苦的年轻人。大家依然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当年中秋节,在新窑洞落成后,我们全体党团青年还在李家山聚餐,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到1965年春天,我们终于结束了麦秸窑住的日子,愉快地搬到了黄蒿梁新建起的宿舍。十几个人睡一盘炕。但由于窑洞没有干透,早晨起来,卷起铺盖底下布满了水珠,一股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到秋天雨季时更甚。
       

1.webp (25).jpg

【此为1964年中秋节聚会后,全体党团员在李家山旧窑洞前合影】

【照片人员】一排左起:贺惠梁、梁来应、杨丑小、高培功、刘银元、薛山大、杨三汝、孙世英、张改兰;二排左起:李久安、白桂喜、马学耕、刘明奎抱冯奶大、乔汝泉、张恒兴、雒鸿瑞、车宏达、高金明、霍医生、老王;三排左起:王学珍、赵吉生、高文发、蔡兆云、薛仲平、贾月生、韩虎应、雒宏伟、李文翻、赵木青、张根柱、李再阳;四排左起:刘金花、乔秀平、杨润梅、赵玉梅、张侯梅、葛玉英、付民英、刘富英、李继兰、刘金香、车库锁、高林翻。


随着基本生存条件的逐步改善,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长远规划,组织正常的生产活动。首先从靠近我们的驻地动手,开荒地、修梯田等。在开荒地时,刚开始分开干,看到有的年龄太小,有的身体太弱,没力气,确实干不了,领导就改为让集体干,以照顾身体弱小的同志和女同志。接着是将近处开出的荒地打成梯田,种植粮食和水果树等。在补充我们粮食的不足的同时,还种植了不少苹果树、核桃树等经济作物,既防止了水土流失,也增加了收入,同时丰富和提高了我们的生存、生活质量。

在“治窝”的同时,我们更艰巨的任务是要“治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黄蒿梁、道则嘴、瓦仗梁、馬鞍嘴、石灰沟五座山沟,能栽树的地方全部栽上乔灌木;沟里从后到前,一级一级治理,打了数不清的大小坝;其中,从李家山到黄蒿梁的深沟里的一道坝,最宽最长,耗时最多,投工无数。这些树木和沟坝,对改善当地水土流失,改变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无偿提供了不少沟坝地。

在劳动中,我们大多少人都是争先恐后,不甘落后,也学会了苦中作乐。刚到李家山,领导让我担任小组长。天刚亮,我就站在高处喊,大家起床了!上工啦!一边喊一边吹哨。后来就用不着喊了,大家都很自觉,养成按时作息,按时出工的良好习惯。在农业技术的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各种作物的种植和栽培。即使是女同志,大多数人也都学会用犁耕地。大家每天头顶朝霞出工,迎着月亮回家。到了夏季,中午吃饭都是送到地里,炎热的太阳下吃了就躺下,铺着土地,盖着太阳,披着衣赏,睡得挺香。晚上回来,女同志为了报答男同志对自己平时的照顾,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男同志缝缝补补,洗洗漱漱。农闲时间,除白天劳动外,闲暇时间领导就组织我们大家共同学毛选、以逐步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同时教大家唱红歌;在节日期间,我们还组织文艺演出等活动。我自幼就爱唱歌,常常在地里休息下,对着大山唱;或者隔着山与对面山上的人对唱,练出了一副好嗓音。1965年春季,我还代表离石县参加了晋中地区的文艺演出。就这样,我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安慰鼓励,度过艰苦而又快乐的每一天。

在这种和谐欢乐的气氛中,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自然会日久生情。大家都到了成婚年龄,男欢女爱自然是免不了的。而这种男欢女爱,却更加激起了大家在生产劳动中去积极表现,也激起大家展现自己各方面才艺的激情,这也成为我们生活中很好的调味品。在李家山水保队,除知青杨三汝与李家山本村村民结了婚外,还有九对知青结成伉俪,他们分别是:呼根桂与王栓青;司福海与葛玉英;徐永富与郭春英;马学跟与刘月平;薛三大与李爱芹;张太峰与张侯梅;闫探宝与贺子英;李再阳与刘银元;王学珍与刘金花。这些同志组成家庭后,使水保队欢乐和谐的氛围更浓,也增加了业余生活中的许多趣事和谈资。

1966年1月,柳林知青白桂喜、薛仲平被批准光荣参军,大家既依依不舍,又感到高兴,几十名知青到大武镇照相馆,留下了当时难得的欢送照片。  
     
1.webp (26).jpg

【1966年1月欢送白桂喜、薛仲平二同志光荣入伍】

【照片人员】前排左起:王拾清、吴银柱、高改媚、贺蕙亮、郭天元、杨水亮、陈虎林、冯奶大、牛荣胜;第二排左起:王凤英、 宋巧林、薛达爱、高恩奎、蔡兆云、朱明光、李久安、周振珠、吴金柱、薛世俊、高文发、刘爱民;第三排左起:李继兰、张侯梅、张太峰、雒鸿瑞、任竹青、孙开运、白桂喜、吴振云、赵世光、车树亮、王建民、袁元则、薛月林、梁志珍;四排左起:王学珍、徐云生、范继如、郭林生、李文翻、高晶民、马学耕、车宏达、张解星、徐永福、杨丑小、乔汝泉、刘林生、付仙灿、刘金香;五排左起:艾克勤、司福海、张福祥、苏保连、杨秀莲、高林翻、安琪、冯锦彪、韩应虎、刘廷山、葛玉英、赵玉梅、乔秀平、赵士清。

 
1965年,我回家生孩子坐完月子后,又继续回到水保队上山劳动。秋天水保队员增加到120人,上级决定抽出60多人去大武高家沟搞水土保持,大家愉快地接受新的安排,背上行李,在孙开运和赵世光二位领导的带领下,向高家沟出发。去时路过一条小河,没有桥还得渡河,遇上洪水,是老百姓背着我们过河的。到了村里,三三两两被分配到老年人家里住。到1966年,我们就在高家沟修建起新宿舍,大家搬进了潮湿没干的窑洞,忍受着潮湿的侵蚀。
 
1967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为了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大苦,流大汗的精神,水保队组织一部分人去大寨参观学习。回来后,大家受大寨人精神的鼓舞,更加斗志昂扬,鼓足了干劲,在不长时间内就建起了五到大坝,其中高家沟三道、王家沟一道。峁王足一道。

1.webp (27).jpg

【1967年李家山水保队青年参观大寨部分人员留念】

【照片人员】第一排左起:冯奶大、李翠平、薛继兰、宋巧林;第二排左起:王秋生、成聚发、高全明;第三排左起:党应启、高平、高文发、车宏达、张福祥。


1970年,我们水保队基本按照原计划,完成了李家山和高家沟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艰巨任务,国家决定解散水保队,给全部人员重新安排分配工作。大家奔赴到各行各业,大部分柳林知青都回到了柳林。我被分配到离石变电站工作。就此,结束了我们8年的知青生涯。

1.webp (28).jpg

 【当年和插场战友参观刘胡兰革命烈士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右一为景金梅】

八年知青生涯,资料和记忆是有限的,但我们对知青这一称谓的感情却是无限的。在荒山沟里,八年的艰苦劳动,说不苦不累是假的。但对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人来讲,从当时到现在都始终认为,这种苦和累,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作为时代青年应该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新中国青年应该履行的光荣义务!现在回头看,没有我们这一代人当年的苦和累,没有我们当年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我们及其后代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吗?因此,直至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也没有抱怨,更没有后悔!八年的水保队生活,虽然苦和累,但却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强健了我们的体魄,改造了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加深了我们的友谊,更学会了与人为善......套用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有妈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也能喝下去”这句话,我要说:“有八年艰苦的知青生涯垫底,什么样的苦我们也能吃得下去!”

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李家山水保队当时的知青,不仅有许多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而且先后有不少人成为县里各部门的领导,如贾桂喜任过柳林水利局长,张恒兴任过柳林乡镇局长,杨水亮任过柳林人事局长,高晶明任过柳林煤炭局局长,车树亮任过柳林镇武装部部长,张根柱任过离石电业局局长,安琪任过离石文化局局长,李文欢任过离石县志办主任等等,我想,这些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偶然中的必然。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更是对此有切身体会。1970年我被分配到离石变电站电修班工作后,领导让我担任电修班班长。当时我已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对于电器修理一窍不通,必须从头学起。而班里的大多数工人是从部队退伍的人,对电修业务也不太熟悉。而车间的师傅却有点保守和小心眼,不肯把真正的技术教给我们。但当时正处于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高潮时期,上级要求我们必须急工农业所急,想工农业所想。这是政治任务,作为班长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上级布置的这一政治任务,不敢有丝毫懈怠。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在水保队时,那样的艰难自己都毫不畏惧,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能等,不能靠,坚决走出自己的路。为此,我把家务全部扔给了老公,购买了大量的关于电力知识、电器修理的书,下定决心从头开始了学习。晚上还要进单位办的学习班学习文化课,其中学习修理时,涉及到高中的部分知识,我又逼着自己学习高中数学。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不耻下问,到处请教老师,在离石发电厂的白师傅(八级技工)等老师的热心指教下和自己的刻苦钻研下,最后终于学会了修理变压器、电动机等技术,我把这些技术又无私地传授给其他同志。我带领大家一道,保质保量完成了支援农业生产的各项任务,从来没有因为技术不过关出过事故或误过事。我自己还获得了水利电力部和山西省人社厅颁发的计量鉴定员资格证书,多次被评为各级的先进工作者,并被授予“吕梁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从1963年开始插场至今,时间已经将近六十年,我们这一批人,最小的也过了古稀之年,不少人已经过了耄耋之年。经过大家回忆,从63年至65年,先后去李家山水保队插场的柳林知青共有78人,为了怀念当初互相间的那种深情厚谊,2018年10月,在当年知青安琪,赵士清的组织下,我们举行了1970年解散48年来的一次大聚会,当时柳林和离石能够参加的只有44人。最近组织《柳林知青志》资料收集工作,通过我们划点,至今健在的柳林到李家山水保队的知青只剩下38人,去世的有40人之多。正是在这个时候,柳林县政协组织撰写《柳林知青志》,这也许是一种天意。人固有一死,对于死亡,我们并不惧怕,但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曾经的奋斗经历被历史认可,被后人铭记,我们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为此,特别感谢柳林县政协领导的高瞻远瞩,也特别感谢这次知青志撰写工作的组织者。我们一定要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把自己的艰苦奋斗史告诉后人,从而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发挥正能量,以成为点亮后人的灯塔!

1.webp (29).jpg

【2018年李家山水保队健在人员聚会合影】
 
【附】柳林县1963年—1970年赴离石李家山水保队插场知青名单
现在仍然健在人员:38人
白桂喜、张侯梅、高东应、杨丑小、刘乃应、尚玉云、朱明光、
王凤英、高月兰、冯乃大、杨秀莲、尚维信、车红达、宋巧林、
杨水亮、吴金柱、刘银元、马学根、景金梅、葛玉英、薛达爱、
闫探宝、高改眉、陈聚发、郭林生、薛继秀、杨三汝、刘金香、
贺成祖、白福连、杨鼠林、星  星、毛汝旦、郭模蛋,高明轩、
梁来印、李再阳、刘月平
已故人员:40人
贾贵喜、张恒兴、贾月生、车库锁、苏宝莲、邵荣清、高恩奎、
张福祥、韩应虎、杨润梅,周振株、杨永安、党应启,刘爱明、
郭天元、冯乃印、刘明奎、高晶明、贺务本,高吴管,张丕录、
高生有、刘廷葵、薛士俊、李欣厚、白三所、高林翻,赵玉梅、
陈虎林、任子珍、葵兆云、马选德、成学易、冯锦彪、康学良、
艾克勤、付林通、高培功、车树亮、李继兰 
 

(作者系原离石李家山水保队插场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云淡 2021-12-6 12:22
参考文摘
武兵:是消灭私有制 还是复辟私有制?—— 评任仲平《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2012年8月5日
是“经验”还是教训?是“奇迹”还是罪恶?
《任文》是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思想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要否定公有制。否定了计划经济自然也就否定了公有制。对此,《任文》大言不惭地吹嘘:“‘中国20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是任何计划都计划不出来的。’ 有人用这样的修辞,来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创造的奇迹。” 这个“奇迹” “藏着诸多已经总结和需要进一步总结的深层次规律和经验”。《任文》所吹的“经验”都是些什么玩艺呢?笔者摘引几条,并略加评说。
引用 翻江倒海 2021-12-5 21:31
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已经画上了句号,摧毁新中国的伟大工程已经进行了40多年,还在继续,整个新中国已经被出卖得只剩下一个空壳。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