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查看评论
引用 4sjs4 2019-10-18 04:23
第六节:泰始咸宁
司马炎建立晋朝的首个年号是泰始,这时期的政治、军事是决定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对统一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古今中外有很多政权都因为最初的政治方向偏差而导致迅速败亡,司马炎统治初期执行的政策总体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生存。司马炎继承先辈统一理想和勤政爱民的传统,不增加百姓负担。司马炎没有按照旧俗让百姓搬出司马氏祖坟陵区,通常皇帝祖陵区域要扩大,让区域内百姓搬出给百姓烦扰。司马炎也没有同意建立七庙旧制的请求,而是只修建一座太庙集中供奉七祖,这是为了减轻百姓劳役,也是历史创举。司马炎在泰始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功绩是完成泰始律,泰始四年完成的新法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晋律,主要由二十篇,六百二十条,两万七千字,是贾充、羊祜、杜预、裴楷等十四人完成,是中国古代立法从繁到简的里程碑,对后世法律有重要影响。司马炎在泰始时代对全国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调整,新设立了平州、宁州等行政区,加强了对东北和西南的管理,这是为了巩固先辈的统一成果,防止再次分裂。司马炎不仅沿袭父亲优待蜀国刘氏,自己也能优待曹氏,封曹氏陈留王,解除曹氏宗室禁锢,任用了曹志等人。司马炎也采用平反的措施巩固了统治阶级内部团结,他接受段灼、樊建等要求给邓艾平反的要求,给邓艾家族平反,赦免任用邓艾后裔。司马炎增强晋朝内部统治阶级的措施还有接受文立等要求,任用诸葛亮的后裔和蜀地人才。司马炎增强民族团结,对忠于晋朝和促进民族和睦的异族都加强友好,保护拥晋的兄弟民族,采取优待政策,有力地发展了华夏为首的各民族团结联合。司马炎时代增强对西域的控制,在西域的戊己校尉马循已经是单独任职,不再是曹魏时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这样就能让戊己校尉直接驻守西域,为后来平定迁西域的鲜卑叛乱创造了条件。司马炎还册封了西域亲晋王,增强了中央和西域藩国的亲密关系,也是在这时期,西域众藩国多改用华夏姓氏。司马炎还在西域设立海关保护丝绸之路,征收海关税。泰始时代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晋人到西域定居,西域有善于搏击者,让晋人都畏惧,司马炎招募武术家庾东前往打败西域搏击手,让西域震服。司马炎及时把亲晋的拓跋部太子沙漠汗派回草原,以防止拓跋部反晋力量增强,虽然反晋贵族叛乱,但促成司马炎平定拓跋部反晋力量,在拓跋部派遣了大量晋官晋人,拥立了拓跋部亲晋派首领,继续控制拓跋部稳定了北方疆域。司马炎首先能守住先辈的统一成果,当时北方的民族矛盾是加剧的,大量异族已经内迁,在三国时代就经常叛乱,并非误解的三国时没有异族乱华,在司马懿守西部时关中匈奴叛乱,司马师执政时并州匈奴叛乱,司马师接受邓艾的意见把匈奴分为两部,到司马炎时代已经是把匈奴分成五部,更加分散安置,既能防止匈奴合兵叛乱,也能便于地方管辖。司马炎时代初期防止分裂叛乱,和分裂异族对抗都是成功的,没有发生严重分裂叛乱,也能及时平定叛乱,匈奴刘猛发动的叛乱,被何桢、胡奋、李恪等平定。司马懿征辽东时凉州烧当羌族叛乱,司马师执政时新平羌族叛乱,曹爽执政时氐族叛乱,司马氏的崛起也是因其平定异族叛乱,维护民族生存和利益而受到拥护,统治阶级和人民拥护司马氏建立晋朝,同样是希望能继续维护民族利益,推动国家统一,增强民族生命力。司马炎在泰始时代也是对外交往发展繁荣时期,和日本、朝鲜半岛各国、东南亚等众多国家都有来往。司马炎的咸宁时代也是进步发展时期,迁徙到凉州的秃发鲜卑首领树机能归降晋朝,拓跋部的力微也派儿子贡献。马循指挥平定了迁到西域的鲜卑人叛乱,确保了晋朝对西域的统治。司马炎派遣司马骏驻守关中,司马骏能招抚异族,发展生产,有力地增强巩固了西北地区稳定。司马炎在咸宁时代另一政策是加强了人口增长,咸宁元年释放奴婢,把大量没有人身自由的奴婢解放后,允许自由成家,按奴婢各五十人置一屯,置司马,如屯田法。这些奴婢在古代封建社会是像奴隶没有自由,变成屯田民是恢复自由的解放,仅是比自由民稍微有些约束,可以自由成亲生养,增加人口。保护优待女性的五女复也是在咸宁时代执行的,也是有利于增加人口,防止弃杀女婴。司马炎执行的众多进步政策保障了泰始咸宁时期社会继续发展,国力迅速增强,不仅阻止分裂叛乱,也为应对更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护民族生存奠定了基础。
引用 4sjs4 2019-10-17 06:11
第五节:晋朝建立
司马氏是在司马懿时获得了最高权力,这在曹魏灭汉后已经二十八年,封建社会最高权力是获得最多政治、军事权力和社会支持的象征,通常不等于最高职务,很多皇帝的权力都比不上外戚或权臣。司马懿的理想是统一,而且忠于曹魏,所以不想灭魏当皇帝,司马懿和两个儿子执掌最高权力总共执政十六年,都在为统一努力,忠魏派这期间更多是阻碍统一和加剧分裂的作用,这最终也决定了要想推动统一,必须推翻忠魏派,必须建立新的政权。司马昭在平定西南时为笼络灭魏派,为提升自己的声望推动统一,接受了相国、九锡,建立晋国。司马昭称公称王后,也是像曹操同样表示要当周文王,不想灭魏,他的政治理想继承了父兄要统一的意志,但是朝廷内部反对统一的占多数,仅有的两个支持他统一的重臣,任命邓艾为太尉和任命钟会为司徒,但又都在平定西南的内乱中被杀,让司马昭制定的统一战略只完成了一半,他制定的三年后顺流而下平定东南的战略已经没法执行了,敢战的钟会和拥护统一后更激进的邓艾都没法和他共同平定东南,邓艾甚至比司马昭更激进要一年后伐吴,在统一没法继续推动后,司马昭转而采取政治攻势,分化吴国,派遣毛炅、董元等支持吕兴等占领交州,巩固西南地区,派胡奋支援罗宪打退吴军攻取蜀国的进攻,守住蜀地。吴国的孙休去世后,孙皓即位,和司马昭停战议和,派遣纪陟出使和司马昭谈判。司马昭提出:结欢弥兵、共为一家;止戈兴仁、为民请命为核心的和平统一愿望,实现了和平,这就是羊祜称颂司马昭南和吴会让海内休息、兆庶乐安的时期。公元264年三月司马昭称晋王后,任命王祥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五月恢复五等爵,这以后公侯伯子男爵位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司马昭任命司马炎为世子,他是何曾、裴秀、山涛、贾充等重臣支持,司马昭虽然喜欢司马攸,但是当时司马炎更受拥护。司马昭的晋国和曹操建立的魏国同样都是二十郡,但是以司州、并州、雍州为封地,曹操主要是以冀州为封地,司马昭的国都是他最早的封地高都,今天的晋城,曹操的国都是邺城,今天的临漳,司马昭是相国,比曹操的丞相要低一级。公元265年司马昭的朝位升到燕王之上,用天子仪仗,王妃称王后,世子称太子,这些禅让程序和曹操基本相同,曹魏的官也都兼任晋国官职。司马昭奏请废除所有对百姓不便的禁网烦苛,不久以后病倒,在病中司马昭拉着司马攸的手交给司马炎,流泪给他讲要兄弟和睦避免上代悲剧。并且对贾充托孤,八月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晋王。司马炎即位初下令宽刑宥罪、抚众息役,任命何曾为丞相,裴秀为尚书令、王沈为御史大夫、贾充为卫将军,不久又发布六条命令:一是忠恪匪躬、二是孝敬尽礼、三是友于兄弟、四是洁身劳谦、五是信义可复、六是学以为己,这些表面是对晋国官员的要求,实际也是对统治阶级和民间共同的要求。司马炎继任晋王后执行的政策都是进步和得人心的,所以朝野拥戴劝进的舆论越来越强,石苞、陈骞也积极劝说魏帝退位,何曾、王沈、裴秀等推动禅让舆论增强,司马炎在十二月接受禅让继承皇位,建立了晋朝。三国时代的经学中主要是春秋和左传,记载弑君三十六和灭国七十二,所以当时人对革命和建国不像封建中后期那么忌讳,把晋朝建立当成顺理成章的革命,是天命所归。但是由于司马氏夺取最高权力后长达十多年没有称帝,也造成其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的派系。这从晋朝记史起始年的争论也可以看出:中书监荀勖认为应该从正始算起,这派应该是亲司马懿的派系,著作郎王瓒认为应该从嘉平算起,这派应该是亲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派系,贾谧认为应该从泰始算起,这派是亲司马炎的派系。司马炎在称帝时,是太尉郑冲和行司徒李憙主持的禅让仪式,中军将军羊祜、中护军羊琇等守卫宫廷,司马炎任命了八公,作为统治集团核心:太宰司马孚、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司马望、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大司马石苞、大将军陈骞,作为托孤臣的贾充在当时还没有进入最高统治阶层。司马炎也没有任命司马懿嫡支宗室和自己的叔父、兄弟们进入统治集团核心,仍是采取均衡统治阶级各派力量,避免任人唯亲和内部分裂对抗。司马炎建立晋朝可以说是更加增强了统治阶级的力量,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冲突内乱,这本身就体现司马炎是杰出的政治家,继承了先辈的才能,完全有能力肩负起推动统一和维护民族利益的历史使命。
引用 4sjs4 2019-10-16 05:34
第四节:平定西南
司马昭在谋划统一战略时更改了父亲最初为曹魏制定的先统一东南的战略,秘密地把战略统一方向调整到西南。这是因为司马氏长期经营西北,那里成为司马氏集团最重要的统治区,司马懿的治理下西北已经从最初曹魏最荒凉的地区变成生产发达地区,甚至曾为东部饥荒提供粮食救济。司马昭平定招抚了羌族和鲜卑,在西北异族都效忠司马氏,西北地区士族和军队对司马氏也最忠诚,司马昭自己也曾帅军深入攻打到汉中腹地,对当地的地理情况了解,最重要的是蜀军连续北伐威胁到司马氏最重要的统治区,而且蜀国的政治黑暗,内部矛盾最严重,几乎完全失去民心,这些都促成司马昭把统一方向转向西南。公元263年司马昭七次辞让晋公后,召开会议:提出治兵缮甲六年,若伐吴需通水道、造战船这是千万人工,十万军队上百天准备的,而且现在是夏天暑热容易患病,还是应该先伐蜀,三年后再伐吴,能顺流而下。现在先绊住蜀军姜维在沓中不能东顾,出骆谷攻汉中空虚之地,散锐卒掠野,剑阁和关头不暇守险,刘禅昏弱,人心动摇,其亡可待。司马昭的这一战略可谓捕捉战机的经典谋略,当时姜维在沓中避祸,他把蜀道的防御都撤除,仅守在两个要害关口,汉中确实是空虚的,是伐蜀的最佳战机。但是司马昭的意见几乎遭到全体众臣反对,而且消息也传到蜀国,姜维上奏刘禅增兵汉中,统一的机会似乎将要丢失了。司马昭厉害就在于他的果断和智谋,他见姜维没有回到汉中,刘禅也没增兵,当机立断,不顾众人反对,用军法强制出兵,而且是秘密部署,他把杜预和卫瓘派往关中钟会军中,把师纂派往邓艾军中。邓钟二将是仅有的支持司马昭出兵的,司马昭决定不去亲征,因为这样能迷惑蜀吴,大规模军事行动若司马昭不去领导,可以让蜀国放松警惕,同时司马昭让召集东部数州的军队,让唐咨造船做出伐吴的样子,他在洛阳准备伐吴也能让吴国惊恐自守,没有心思去援助蜀国。九月邓艾和王颀、杨欣、诸葛绪等把姜维困在沓中,钟会派李辅包围乐城,荀恺包围汉城,大军顺利进入汉中,胡烈帅军更是很快夺取了阳平关,只要夺取剑阁,那司马昭谋划的剑阁不暇守险的部署就能完成,战事就会很快结束。十月司马昭正式受封晋公,接受灭魏派的拥戴,缓解群臣共同反对伐蜀造成的矛盾,提升自己声望压制反对伐蜀的意见。蜀国当时一片混乱,急忙向吴国求援,但吴国担心司马昭是佯攻蜀国而伐吴,没有派兵向西,而是主力向北攻寿春、南郡,不敢援蜀。只是在姜维骗过诸葛绪后,抢先向南退到剑阁才勉强挡住了钟会的南下。邓艾上奏司马昭,按照司马昭的锐卒掠野的方针,提出绕过剑阁,从阴平偷渡野战,不顿兵剑阁的意见,得到司马昭的批准,司马昭还下令让钟会援助邓艾,田章被派去援助邓艾。钟会仍帅主力攻剑阁,而邓艾帅军经阴平历经险阻,邓艾甚至亲自裹毡下滑,渡过山岭突然攻克江油,绕到剑阁后方,这时若蜀国守住绵竹,姜维派出一半兵力也能夹攻消灭邓艾,但是蜀军到绵竹后没有坚守。十一月邓艾写信诱骗激怒诸葛瞻,造成诸葛瞻杀邓艾使臣出战,在野战中邓艾击败诸葛瞻攻占绵竹,然后帅大军直逼成都。就像司马昭预见的,蜀国士女内震、人心动摇,刘禅已经没有作战的勇气,举国而降。姜维归降钟会,密谋挑拨钟会和邓艾内讧,借机复国,钟会帅军向成都进发。司马昭在派出邓艾、钟会二将后,也做了预防,派遣贾充跟在钟会之后进入汉中,同时派李胤在关中做第三梯队,司马昭和邵梯谈论战况远景,赞同邵梯评价钟会有可能异动,但是精确判断战后蜀国人心动摇不会支持钟会,西北的部队全都是忠于司马氏,也不会和钟会谋叛。邓艾因骄傲不听司马昭劝说,要求明年伐吴,又不把刘禅送洛阳,结果被钟会陷害,群臣都认为他谋反,司马昭只能下令押回邓艾。钟会在姜维挑拨下叛乱,但是司马昭已经赶到长安,成都忠于司马氏的军队占绝对优势,真正和钟会造反的仅有亲兵,追随姜维起兵的也很少。卫瓘、胡渊、杜预、丘建、庞会等领导很快平定了叛乱,邓艾、钟会、姜维死于乱军。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优待蜀国归降的樊建、董厥、张绍、邓良、费立、谯周、陈寿、文立、郤正等众臣,让罗宪、霍弋等仍官居原职,免除蜀地百姓五年的赋役。司马昭虽然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蜀国,但仅有的支持他统一的邓艾、钟会被杀,不得不放弃三年后统一东南的计划,延缓统一战略。
引用 4sjs4 2019-10-15 04:44
第三节:招抚四方
司马昭年轻时随父亲征战四方,逐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在司马懿执政时期,曾帅军节度过关中诸将。在司马师执政时期,他就已经成为都督监军,担任过行征西安东将军,负责策应东西两个战略方向,和当年父亲镇守宛城同样地位,只是驻守在许昌。司马昭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统帅,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在东西两线都指挥过著名的战役,是三国后期杰出的战略军事家。司马昭北征沙漠的战役是他平定关中羌族叛乱后发动的重要战争,在汉末三国乱世几乎没有国防的情况下,异族是可以任意向中原迁徙,当时中原华夏人口仅存五百万,还在内战,几乎无力阻挡异族内迁,就像秦末和楚汉战争的乱世,匈奴不战而入长城,攻取阴山南、河西、河套等北方大片土地同样,三国时代的关中等很多地方在实际上已经被异族羌氐占领并定居,并州很多土地也被匈奴占领,没有经过战争就丢失大片土地才是最可悲的。司马昭平定了关中羌族叛乱,这是在父亲司马懿领导平定关中左贤王匈奴叛乱,招抚氐族苻双、强端后,对关中异族的再次胜利,恢复了华夏在关中的军事优势地位。司马昭乘胜攻占灵州,那里是羌族重要聚居区,能控制河套,司马昭攻占灵州和司马懿恢复朔方郡,这对确立华夏在关中的统治地位非常重要,尽管当时华夏人口在关中是少数,但是保住了统治民族地位,开始恢复了关中地区的国防,在当时可以评价司马昭是民族英雄的功绩。此时从极北和大兴安岭北端南迁的鲜卑人仍在源源不断南移,边疆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后来统计草原和边疆人口曾达到八百七十余万,甚至超过当时三国华夏人口总数。司马昭北征沙漠前往挡住了鲜卑人继续南移,这也是司马昭能在中原受到统治阶级和人民都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仅拓跋部就有二十万骑兵,司马昭若不北征沙漠招抚拓跋部,那鲜卑骑兵南下会攻占整个北方、甚至全国,让华夏实现统一的机会都没有,让异族乱华提前近一个世纪发生。很多人看历史是打起内战就忘了邻国,没有全局观,忽视司马昭在北征沙漠对草原民族的招抚和阻挡。司马昭在北方巩固了边防阻挡了鲜卑,在东部和南部挡住了吴国,在西部挡住了蜀国,对北方统治阶级和人民来说就是能阻挡入侵、招抚四方的领袖,自然会得到朝野的拥戴,也成为统治阶级领导统一的最佳人选。司马昭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对禅让灭魏采取抵制态度,司马昭虽然是保持同样态度,但是不等于灭魏派就停止反曹,司马昭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拥戴的领袖后,不仅让他领导统一,也让他领导反曹。司马昭继任大将军第二年,256年就恢复被司马懿和司马师阻止五年的禅让进程,这年正月给司马昭加大都督,六月劝进高都公,加九锡,封国七百里,曹氏的仇人和灭魏派恢复禅让进程,也是忠魏派不断打击司马氏的必然结果,司马师临终任命司马昭卫将军实际就是兄弟俩对曹髦的试探,看他是否会像曹芳对当卫将军的司马师同样打击,结果曹髦仍像曹芳那样打击司马昭,在一块石头上再次绊倒也表明曹髦的无能和昏庸。司马昭虽然不像父兄那样严厉阻止禅让,但仍是推辞的态度,他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统一,对曹氏的忠诚仍支配他的意志,所以他仅接受假黄钺,增封三县,固辞高都公、九锡,连大都督、剑履上殿都推辞。公元258年朝野劝进司马昭升晋公,司马昭九让乃止,最终仅接受增封万户。公元260年四月第四次劝进,司马昭又一次辞让,司马昭还在竭力延续曹魏时,曹髦却向他攻击了。司马昭已经为了保住曹髦数十次拒绝郭太后废曹髦的命令,曹髦的忘恩负义不仅断送自己性命,也让司马昭对曹魏的忠诚崩塌,司马昭同意郭太后继续摄政,再次拥立了幼主曹奂。司马昭在六月五次辞让晋公,但是司马昭对忠魏派已经是开始疏远了,这年吴主孙亮也被废黜自杀。公元261年郑冲、高柔领导第六次劝进时,司马昭仍辞让,拓跋部力微派儿子沙漠汗到洛阳为人质,司马昭完成招抚北方鲜卑的战略目标,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公元262年司马昭在关中治军,把钟会派往关中。这年蜀国宦官专权,姜维到沓中避祸,蜀国的政治日益腐朽,就像吴国使臣评价是大厦将倾,百姓都面有菜色,而且蜀主仍听信巫师,不加强防备。司马昭此时就像王经评价的:朝廷四方皆效死,已经是有能平定天下的民意基础,司马昭经过近十年招抚四方,东西转战,不仅在谋略才智上具备了统一的才能,在政治、军事、人事上都为统一做了充分的准备。
引用 4sjs4 2019-10-14 05:49
第二节:淮海决战
司马昭为首的司马氏集团中太尉司马孚是忠魏派,其他几乎没有人忠魏,诸葛诞有些特殊,他是司马氏姻亲,女儿嫁给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伷,儿子和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是密友,诸葛诞并非后世误解的是忠魏派。司马师曾替诸葛诞顶罪,诸葛诞在司马氏集团中更倾向司马师,而且有个人野心。司马昭派贾充巡视各镇时,贾充和诸葛诞具体谈话内容不详,但肯定不是诸葛诞表示忠魏责骂贾充,因为后来他起兵奏表中没有一句责骂司马昭和贾充的话,贾充对司马昭评价诸葛诞也没有贬低责骂报复,仅是说诸葛诞在淮南扩充势力,有威望,希望召回任用。诸葛诞叛乱的诱因是和乐琳的矛盾,乐琳上奏称诸葛诞和吴国交通,司马昭就下令让诸葛诞回朝担任司空,司马昭没有害诸葛诞的意图,只是在贾充和乐琳的上奏下合理的处置,结果诸葛诞真的把乐琳杀害,奏表称若朝廷不信任他,就当吴臣,发动叛乱。司马昭在此时已经巩固了地位,军事指挥能力也达到巅峰,所以应对得非常从容,指挥自如。司马昭首先让司马望和邓艾加强防御长城,阻止蜀军北伐,稳定西部,先后把在西部的陈泰、胡奋、胡烈兄弟调到东部。司马昭任命胡奋做自己的司马、胡烈为太守,因为诸葛诞叛是东线最高指挥胡遵去世后东线将领争夺权力造成,司马昭这样任命能笼络稳住胡遵旧部。司马昭奉太后和曹髦亲征,带着陈泰、钟会、裴秀等共二十六万大军出征淮南,命令陈骞、石苞、州泰、王基等向淮南地区合围,同时下令让王昶等在南线牵制吴军。诸葛诞降吴被封为大司徒、骠骑将军,自然是彻底叛魏,吴军也派遣原本降吴的唐咨、文钦等和吴军众将前往支援,诸葛诞军和吴军总数在二十多万,和司马昭的兵力相差不多。司马昭到淮南宣称有五十万,在数量上震慑敌军,诸葛诞采取了保守防御的策略,集中近十五万叛军和三万吴军坚守寿春,朱异等数万吴军在外线声援。司马昭帅大军到达寿春后,分兵派石苞、州泰帅军监视朱异军,派胡烈为奇兵,秘密向朱异后方机动,在朱异北上时,奔袭都陆的吴军屯粮地,焚毁了吴军粮草。石苞、州泰立即帅军攻打朱异,迫使吴军吃葛叶败回几乎全军覆没。司马昭击退寿春外援后,开始包围寿春,最早是庞会、路藩归降司马昭,所以司马昭包围寿春后,主要是用政治攻势和计谋。司马昭散布吴军援兵将到的消息,又让老弱到淮北就食,像是自己缺粮,让敌军不再节约粮食,原本寿春有一年的存粮,结果仅半年后诸葛诞就开始缺粮,而援军又迟迟不到,诸葛诞被迫开始突围。司马昭指挥围城部队用火箭、发石车多次击退叛军,城中恐惧情绪日益增加。司马昭又利用全祎、全仪兄弟叛吴,采纳钟会计谋,让两人写信给寿春城中招降了全静等兄弟五人,城中叛军大惊。诸葛诞又不听蒋班、焦彝的计谋,两人也归降司马昭。到公元258年正月诸葛诞和文钦最后一次尝试突围被击退,诸葛诞多疑杀文钦,结果文钦两个儿子文鸯、文虎也归降司马昭,两人都是虎将,和司马师有仇,但司马昭仍赦免两人并封侯,可见司马昭仁义和宽宏大量。司马昭采纳了王基加速包围的计谋,但没听王基和石苞要求立即进攻的计谋,而是让文鸯和文虎绕城劝降,城中见文鸯和司马师有仇都赦免了,顿时人心瓦解,不再有斗志,都准备投降。司马昭亲自到城下侦查,看到城上的士兵都不再放箭了,就对众将说可以攻城了。二月司马昭大军攻占寿春,仅归降的吴军将领就有孙曼、孙弥、徐韶、王祚、孙彧等,原来降吴的唐咨也归降,归降吴将几乎都是吴宗室和名将后裔,尤其是全琮后裔都归降司马昭,成为司马昭后来招抚东吴人心的基础。诸葛诞在突围时被胡奋部斩杀,除诸葛诞死党外,寿春叛军全部归降司马昭。寿春战役是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五十万,完全可以称是当时的淮海决战,司马昭在这场战役中兵力虽然不占绝对优势,但是指挥巧妙,部署严密,取得完胜。司马昭在这次战役中共招降了十六员战将,招抚了十多万叛军,其政治攻势的水平和能力在当时算是最强的。司马昭拒绝了要坑杀俘虏的意见,赦免了全部战俘,让淮扬地区的叛军都羞愧感激,让东吴的人都尊敬佩服,所以习凿齿评价这次战役是君子说的德攻,为司马昭争取了天下的人心,又称赞司马昭是天下谁能敌。淮海决战后司马氏集团势力增强很多,司马昭的才智和声望不仅在曹魏达到顶峰,在东吴也有很高的增长,司马氏领导实现统一成为天下共识。
引用 4sjs4 2019-10-13 05:58
第四章:司马统一
第一节:子上主政
司马昭主政近十年,执行的多是有利于人民和推动统一的进步政策,是羊祜评价的顺天应时得人心的进步历史人物。司马氏没有学曹操把丞相世官化,再称公称王,司马氏甚至没有把大将军世官化,司马师不是直接像世官那样让司马昭直接继任大将军,而是仅仅让他继承了军权,这也是司马氏能在政治上保持进步地位的原因,至少在形式上不是很贪恋权位,继承了司马懿“损之又损”的低调作风。司马氏集团在司马师去世前还在灭魏派和忠魏派中间保持中立,在司马昭接任司马氏集团领袖后,他最初也没有想灭魏。司马攸年幼,司马师只能让司马昭领导家族集团,但是仅任命他卫将军,总统诸军,没有让他继任大将军。忠魏派这时再次错误地打击司马昭,曹髦让司马昭镇守许昌不要回朝了,而且让军队回洛阳,这是不仅要剥夺司马昭辅政权,也剥夺军权。曹髦让军队返回洛阳直接吓到灭魏派,让司马氏集团和灭魏派联合更加紧密。司马昭接受了傅嘏和钟会的谋划,亲自帅大军返回洛阳合理合法地获得大将军辅政地位。司马昭总统大军可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且曹髦年少是郭太后摄政,郭太后担心曹髦调军队打击灭魏派,在司马昭回朝后立即赞同让他辅政。司马昭回朝也合情,他理应主持司马师的葬礼,曹髦相比就过分无礼专权和绝情,也过分幼稚。司马昭同样和郭太后联姻,与灭魏派关系更亲,但是他仍辞剑履上殿,对禅让和专权有保留。司马昭主持司马师葬礼也体现他仍对曹魏忠诚,他称赞司马师辞让相国,推辞追封兄长相国,仅追封司马师为大司马,谥号也不敢用三祖的谥号。司马昭虽然继任领导司马氏集团,这是曹魏势力最大的集团,内部也是灭魏派占多数,但是司马昭理想也是以统一为目的,把精力主要用作执政和军事上,而不是灭魏。司马昭刚辅政,蜀吴就利用司马师病逝攻打,司马昭任命诸葛诞和邓艾迎击孙峻的十万大军进攻,邓艾不听诸葛诞指挥打退吴军,诸葛诞派蒋班追击斩吴将留赞,在东线取得胜利。在西线姜维进攻洮西,打败王经包围狄道,西线告急。司马昭一面升王昶为骠骑将军、胡遵为卫将军,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奖励东南的将领,激励西部众将,同时升邓艾为安西将军和胡奋等前往援助西部。雍州刺史王经是忠魏派曹髦亲信,这次惨败后仍回朝升任尚书,可见受曹髦亲自指挥,曹髦也对这次失败发罪己诏。司马氏集团中灭魏派都对曹髦打击司马昭有怨气,邓艾等主张不去救被围在狄道的王经,但司马昭派叔父司马孚前往协调监督众军,最终下令众将援助解救狄道,并且救出王经打退姜维。司马昭指挥打退了蜀吴进攻后,声望提高,又能长期执行爱民政策,受到人民拥护。司马昭的才能巩固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地位,他成长为进步力量的领袖是长期爱民的结果,司马昭在担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期间就能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大悦,受到人民爱戴;早先出征关中途经弘农时也能替当地百姓出面奏请撤换害民的官吏,在司马昭担任辅政后,执行的政策仍然以爱民为首。司马昭同样重视提拔任用贤才,增强司马氏集团的力量,很多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贤才都是他新提拔的,司马昭提拔的人才有:杜预、李胤、张华、陈骞、王基、胡奋、魏舒、唐彬等。司马昭辅政的近十年中办成了很多对社稷民生、国家统一和法律制度、制图治学等生产和文化成就:在社稷民生方面,司马昭下令免除所有对百姓生活有危害的苛政烦网,解除了众多不合时宜的禁网;在国家统一方面,他积极推进统一,亲自部署谋划统一战略,对过去的战略方向进行调整,领导实现了对西南的统一战争;在法律制度等方面,司马昭令郑冲、荀顗、羊祜、贾充、杜预等对曹魏的礼制、法律等制度进行了重新整理,以方便使用和容易让百姓接受理解;在制图治学方面,司马昭让裴秀重新绘制全国地图,完成了当时最先进详细的地图,裴秀也因此成为中国地图之父。司马昭执政时期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也起到进步作用,增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民族尊严,尽管当时民族力量对比是不利于华夏,但是司马昭执政时期,没有屈辱的对外政策。司马昭的执政很多人误解或偏见,仅仅注重表面的禅让,只记得他最终称公称王,完全忽视了这十年中司马昭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统一中的历史功绩,忽视了他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进步力量领导实现统一的领袖。
引用 4sjs4 2019-10-12 05:22
第十节:平定淮南
司马师执政时期执法严明,打击腐败反动力量,受到朝野支持声望日益提高,也不断遭到政敌怨恨打击。司马师没有推动禅让进程,按理本来有利于忠魏派,有利于缓解曹魏政权内部灭魏派和忠魏派对比力量日益悬殊的境况,但是忠魏派的接连错误和把司马师作为主要打击对象,反而加剧了曹魏走向瓦解和灭亡。司马师执政期间没有过一次劝进,可见他对禅让压制是非常坚决,仅是在忠魏派打击他才反击,他甚至重用很多忠魏派,结果反而遭到阴谋暗害,都加剧了他对忠魏派的排斥,促成双方走向对立。司马师和郭太后争执选立皇帝造成矛盾,司马师要选立长君这样有利于曹氏的行动,不仅没能让他得到忠魏派和解,反而让忠魏派以为司马师和郭太后决裂,竟然以灭魏派首领郭太后名义发动对司马师的叛乱,由此也可见忠魏派的昏庸和无能,曹魏的气数已尽。公元255年淮南的毌丘俭、文钦发动讨伐司马师的战争,这是曹魏仅存的少数还忠于曹氏的军队,发动叛乱是以郭太后名义,要推翻司马师让司马昭接替辅政。司马师当时正在患病,这可能也是叛军借机造反的原因,而且叛乱开始后,毌丘俭和文钦就派人去向东吴求援,希望借助外敌推翻本国执政,结果立即就失去曹魏国内的支持,曹魏统治阶级中几乎没有人响应这种叛国行为。司马师带病出征淮南,他接受王肃、傅嘏、钟会的意见亲征后,又征询了郑袤的意见,立即前往平叛。司马师帅领十多万军队倍道兼行向淮南进发,同时部署三方向陈许会合,命令东部胡遵、南部王基、诸葛诞、北部的邓艾加紧行军前来会合。邓艾军的行动最快,他斩杀叛军使臣后。立即南下向司马师指定的陈许方向进发,抢先占领乐嘉城,修建浮桥等待司马师的主力到来。司马师赶到濦桥,挡住了文钦军北上的道路,毌丘俭部史招和李续率部归降司马师,叛军退往项城。司马师没有追击攻打项城,而是缓慢向前移动,派遣王基先抢占南顿,对众将要求立即进攻的要求,解释称叛军内部多数都不愿叛乱,要是速战是敌人的愿望,然后下令让胡遵帅石苞等青州部队向叛军补给线进攻,切断其粮草;让诸葛诞帅军向寿春进攻,自己秘密赶到乐嘉和邓艾会合,在项城前深沟高垒部署防御,隐蔽主力让邓艾诱敌到乐嘉作战。司马师的这些调动也可见他有很高的军事指挥能力,让叛军中计不得不离开坚固的项城,孤注一掷地向乐嘉的司马师防御工事进攻。司马师忍着病痛指挥作战打退进攻,叛军最终被迫撤军,司马师派司马琏和乐琳帅军继续追击,自己前往许昌。各路大军追击叛军,乘胜攻占寿春,就像司马师预见的,叛军大多数都不愿造反,都不战而降,毌丘俭和文钦仅能带着少数人逃亡,淮南叛乱一月就被平定。毌丘俭被张属射杀,文钦叛逃吴国,到敌国还给郭淮写信劝说郭淮造反,却不知道郭淮已经去世了,被司马师追封为大将军,由此也可见毌丘俭和文钦这次叛乱完全是凭主观臆断,以为司马师和郭氏决裂,想象着让郭淮支持叛乱,而且更多也是迷信,当时正月彗星出现在淮南,两人竟以为是自己祥瑞,自欺欺人地发动叛乱,整个叛乱中,仅新归附的少数淮南农民勉强支持两人,绝大多数军队都反对。司马师这次平叛的长史贾充就是灭魏派郭氏集团重要成员,郭淮侄女婿,这也是他首次在历史舞台发挥重要作用,司马师去许昌养病,让贾充监督众军。司马师还派侍御史杜友去淮南审理叛乱案件,赦免了多数人,杜友是未来晋朝的廷尉。司马师在许昌病情加重,紧急召见司马昭前往相见,此时司马昭担任中领军统帅禁军不久,接到司马师消息后立即赶到许昌,司马师任命司马昭为卫将军,总统诸军。司马师的病情没能挽救,最终在许昌去世,年仅四十八岁。司马师去世时的曹魏已经几乎没有效忠曹魏的军队,毌丘俭等是最后一支忠魏派的重兵集团,也仅是统帅效忠曹魏,基层将领和士兵都倾向司马氏,在叛乱后短时间内就被司马氏集团兼并,从此曹氏再也没有可以抗衡灭魏派的军事力量。司马师去世对时局另一影响是在他去世后,灭魏派重新开启了禅让劝进,在司马师执政时一次没有的禅让劝进,在司马昭执政时期成为常态,忠魏派在这次惨败后才稍微有些清醒的转变,开始对司马师的嫡子竭力扶持,可惜司马攸当时仅十岁,这时的灭魏派在朝野都已经具有了不可动摇的优势。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忠魏派仍没有采纳安抚司马昭的政策,其腐朽无能的本质没有根本改变。
引用 4sjs4 2019-10-11 05:17
第九节:合肥战役
司马师是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而且和摄政郭太后联姻,执掌诏令控制朝政,叔父司马孚任太尉虽然朝位在司马师之上,但是仍然没法制约司马师,甚至被司马师调派。司马师执政对军事上的部署是:在西方以郭淮、陈泰镇守;在东方以胡遵、诸葛诞镇守;南方以王昶、王基、毌丘俭镇守;北方是程喜、王雄镇守。同时派邓艾、石苞、州泰等担任刺史策应四方。东关战役后诸葛诞和毌丘俭互换,东吴的诸葛恪利用这次换防和东关胜利的气势,集中十万多兵力攻打曹魏,公元253年合肥战役爆发。诸葛恪攻魏是联合姜维同时举兵,这是三国中后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形势对曹魏非常不利。但是诸葛恪和姜维都是采用攻城的战术,很快就从主动转向被动。司马师在蜀吴开始进攻后,询问他的谋士应对策略,虞松提出西攻东守的方针,司马师让郭淮、陈泰集中兵力迎战姜维,并且派司马昭帅军前往援助;同时命令东部胡遵、毌丘俭等众将坚守不出,甚至诏令司马孚前往援助东部。司马孚赶到东部前线后,众将因为曾兵败急于报复,都希望立即出战。司马孚移镇寿春,调集东部众军二十万,摆出将要出战迎敌的态势,同时对众将说:要懂得借用敌人的力量为自己立功,要以计谋为主,不要力争。司马孚也赞同司马师部署的以防御为主的战略,防御战的特点就是以逸待劳,让敌人消耗力量增添自己的功劳。当时吴军正围攻合肥新城,那里地势险要,攻打非常费力,诸葛恪原本是要利用攻打合肥,骗出魏军主力击败,但结果只闻魏军主力出援不见到来,司马孚统帅的二十万大军始终在离合肥新城不远的寿春附近,让吴军既不能专心攻打合肥,又不能和援军作战,陷于两难的被动局面。合肥的守将张特又用计谋,就像司马孚说的不用力争,采取拖延诱骗,延缓吴军攻势。到了夏七月吴军因为长期疲劳酷热和严重疫病,已经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司马孚指挥二十万援军开始向吴军发动攻势。司马孚援军刚到合肥附近,诸葛恪就开始急忙退兵,沿途病死累死很多,还有不少被俘,吴国上下都叹息不满。司马师在控制全局时,邓艾给司马师上书对诸葛恪进行了评价和预测其必败,他还上书建议利用上次陈泰征调时匈奴叛乱把匈奴分成两部,并且把异族迁出汉族聚居地,都被司马师采纳。司马师利用合肥战役的胜利提升了自己的声望,也鼓舞了西部魏军,击退姜维,缓解了关中局面。司马昭在关中平定了新平羌族叛乱,攻占灵州,又北征沙漠让拓跋部等草原部族臣服,立下大功。司马昭在这次战役后,被任命为行征西安东将军,恢复新城乡侯的爵位,还镇许昌策应东西两个方向。司马师兄弟在这期间的声望提高也加重了政敌的反感,积极准备谋害他们。公元254年春司马师平息了朝廷内部谋害自己的阴谋,秋天蜀国姜维第五次北伐,司马昭从许昌帅军援助关中途经洛阳,密谋分子又准备谋害司马昭,这彻底激怒了司马师,在二月曹芳密谋害司马师本人时,他都没有要立即废帝,他仅仅是认为这是对他个人的阴谋,但是在发生针对司马昭的谋害后,司马师确认这是针对司马氏家族,甚至是整个司马氏集团的阴谋,他不得不采取严厉措施,同时和司马师联姻的灭魏派首领郭太后也乘机下令废曹芳。司马师在九月废曹芳奏请立曹据,最终同意立郭太后选的曹髦。在这时曹芳已经二十多岁应该亲政了,但是玉玺仍控制在郭太后手中,她废黜曹芳立少帝曹髦是准备继续摄政,这样才能保住自己家族,郭太后的政治才能也非常出众,最初她准备拥立司马懿灭魏,她懂得历朝外戚一旦和皇室矛盾,要么被灭,要么夺帝位,为了郭氏家族利益必须灭魏。在司马懿去世后,忠魏派之所以不愿给郭淮升职也是怕外戚郭氏夺帝位,也怕外戚灭魏,司马懿去世后,外戚郭氏也成为忠魏派打击对象,结果反而促成了司马氏和郭氏的联姻结盟。司马师和郭太后联合废曹芳的最大受益者是郭太后,她能继续凭幼主在位,以母后地位摄政保持权势。司马师和郭太后在拥立新君时候产生的矛盾,也让忠魏派误以为两人决裂,为后来淮南叛乱准备了借口。这时期的三国,蜀国长期都是权臣主政,皇帝刘禅享乐为主,已经是到了四相都去世,宦官集团执政时期;吴国也发生孙峻把持朝政,皇帝孙亮也成为傀儡,三国都是权臣当政,皇室走向没落。司马师领导的魏国政治、军事实力都是在不断增强,已经逐步具有了领导实现统一的力量。
引用 4sjs4 2019-10-10 07:43
第八节:子元主政
司马师执政虽然仅三年,但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晋朝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司马师是习凿齿评价的智慧的领袖,是“虽百败可也”,体现了杰出的政治才能。司马师在父亲去世时仅是卫将军,司马懿是反对灭魏忠于曹氏,他在临终前不长的时间里,把忠于曹魏的弟弟司马孚从尚书令升司空,又从司空升太尉,都是竭力增强忠于曹魏的势力,把忠于曹魏的司马孚提升到最高职务,准备接替自己领导曹魏。司马师显得很被动,朝廷中灭魏和忠魏的两派矛盾激化,在司马懿去世后,灭魏派不拥护司马孚,提出“伊陟嗣事”拥护司马师,这时忠魏派把司马师降职抚军将军,表面让他录尚书事敷衍灭魏派希望司马师辅政的要求,对司马师采取排挤态度,他们哪怕给司马师提一级,就是让车骑将军郭淮升骠骑,让司马师继任车骑,也强于把司马师降职,这等于直接把司马师推入灭魏派阵营,把司马师当政敌对待。司马师不像父亲谦恭忍让,立即反击,毫不犹豫地加入灭魏派阵营,和灭魏派首领郭太后联姻,成为大将军开始辅政,车骑将军郭淮等军事将领都拥护司马师,反而让忠魏派失去更多军队的支持。公元252年司马师辅政后,虽然他名义把大将军降到太尉之下,尊崇叔父,但实质把持了曹魏的军政权力,因为他获得了都督中外军事的地位,这在当时才是最有实力的标志。在东吴的孙权病逝后,诸葛诞向司马师建议伐吴,结果在东关兵败,司马师没有追究众将的责任,而是自己承担,仅是把在后方任都督监军的司马昭削爵,仅从这点就体现司马师的政治能力要强于诸葛亮杀马谡等将领,所以习凿齿称赞司马师打败仗反而增强了势力。这年陈泰也建议征召并州匈奴讨伐异族,结果新平、雁门两郡匈奴叛,司马师仍表示这是自己的责任,不是陈泰过错,笼络了陈泰感情。司马师替众将担罪,顶罪是要降职或减封的,司马师对自己的处罚是减封,这也比诸葛亮降职重,诸葛亮自贬可权力没少,司马师减封是减少采邑,司马师继承司马懿采邑是五万户,后来他有功时增加九千户才到四万户,可见司马师为众将顶罪总共被减封一万九千户,所以才会稳定军心,提升了军队对他的忠诚,直接笼络了第一线的胡遵、诸葛诞、石苞等众将,尤其是献策、东线都督诸葛诞更是感激司马师,后来支持司马师平定淮南。司马师对弟弟司马昭的处罚不仅体现执法公正严明,和曹氏过分纵容恩宠本家将领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对司马昭产生了激励,不仅没有造成兄弟矛盾,还教育司马昭等众兄弟能更快成长。公元253年司马师在蜀国姜维第四次北伐时,任命司马昭前往迎敌。司马昭这次出征不像上次东关战役任都督,职务仅是惩罚性地降职为行征西将军,行是代理的意思,要是败了连正式征西将军都不能担任,但是他没有再重蹈覆辙,在关中他配合郭淮和陈泰严密布防,陈泰要去姜维虚言攻打的狄道,被司马昭劝阻,姜维果然退回攻打南安,因为魏军没有中计不克而还。司马昭在关中还帅军平定了新平羌族的叛乱,巩固了关中,并且乘胜攻打羌族主要聚居区灵州,攻占了灵州地区,解除了羌族的威胁。司马昭攻占灵州后北征沙漠的经过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结果是让拓跋部等草原的鲜卑部族都臣服,后来派遣了人质。司马昭的这些战斗经验和战功让他恢复了新城乡侯,也逐渐把他锻炼成杰出的军事家。司马师在父亲去世后,继续教育兄弟,维护家族利益同时也为中国统一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三国时代执法严明的著名典故曹操割发代首,诸葛亮自贬三级,司马师顶罪减封、处罚弟弟也可以算是执法严明的例子,感觉还是司马师对自己更严厉,曹操头发可以长,诸葛亮级别可以复,司马师直到死后才恢复到五万户。司马师在担任中护军时就能治理曹魏长期不能解决的贪污受贿腐败问题,所以被评价是能成天下之务的杰出政治家。司马师的姻亲有夏侯氏、吴氏、羊氏,他执政时的妻子是羊徽瑜,妻弟为中国著名的统帅羊祜,是中国统一的功臣。在当时灭魏派力量越来越大,但司马师虽然和灭魏派联合,却不是积极推动禅让,甚至提出三祖典制,所宜遵奉,没有立即灭魏的打算,司马师毕竟是继承司马懿的爵位富贵,不得不对曹魏讲些情面。司马师只是竭力扩大自己派系和司马氏集团的势力,提拔父亲选用的人才,同时选用自己人才有:李憙、石苞、陈泰、赵酆、山涛、王祥、郑袤、傅嘏、虞松、钟会等等,很多都成为晋朝建立的功臣元老或贤臣。
引用 4sjs4 2019-10-9 10:19
第七节:辞让九锡
司马懿隐退养病并非是装病,他年轻时确实装病七年,但是晚年在曹爽乱政时确实是隐退修养,仅是在曹爽威逼察看时装病危而已,他养病的三年曹魏被曹爽乱政再次推到危机,曹爽不仅不应对外部威胁,反而想着自己僭越称帝,日夜享乐放纵。公元247年蜀国重新北伐,西部羌氐反叛,魏吴开战,孙权亲自出兵诱击诸葛诞,曹魏元老很多被废,司马懿只能罢黜曹爽,挽救危局。公元249年司马懿联合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在洛阳奏请郭太后废黜腐败僭越的曹爽,在陈泰、许允、尹大目等帮助下很快罢黜无能腐朽的曹爽,恢复执政的经过众所周知,司马懿用非常微小的代价就平息曹爽乱政,曹魏统治阶级几乎都盼望他出面挽救危机。司马懿重新执政后,首先派儿子司马昭帅军前往关中,他把夏侯玄调回,任命郭淮接替担任征西将军,任命陈泰为雍州刺史,去对抗蜀军姜维第二次北伐。关中当时形势危急,夏侯玄和夏侯霸同郭淮矛盾,又不懂军事,夏侯霸甚至叛降蜀国,姜维的第二次北伐在司马昭的节度配合下被击退,西部的危机暂时得到缓解。司马懿恢复执政后面临众多问题,很多曹爽的乱政需要废除调整,他是昼夜匪懈,以恤民为先,重新恢复了孙礼、卢毓、何曾、孙资等元老地位,整顿军队应对蜀吴的进攻。公元250年,魏吴两国在边界激战,吴军出动十万北上,吴将陆凯、戴烈等攻王昶、王基被击退。司马懿面对这种局面一面把邓艾等年轻将领提拔重用,一面升司空王凌为太尉防吴,升征西将军郭淮为车骑将军防蜀,但是王凌在担任太尉不久后就被迷信蛊惑开始密谋废黜魏帝。司马氏此时在曹魏的声望更高,朝廷中的士族、庶族多数都希望拥戴司马懿称帝,朝廷让王肃首先推举司马懿为丞相,朝野对曹氏领导统一不抱幻想,对曹魏统治已经没有忠诚,希望司马氏领导实现统一,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结束乱世。司马懿长期效忠曹魏已经把早期的天下志都消磨殆尽,虽然像严宪说的是睡兽,但仅在曹爽的刺激下发了一下威,就又恢复到顺从愚忠的状态,曹氏几代人对他的洗脑非常成功,已毫无帝王心的志向。司马懿推辞了丞相的职务,称朝廷职务有三公很完备,自己不能担任丞相。司马懿这样做可见他是没有专权的意图,他不仅自己拒绝担任丞相,连儿子司马师也仅提升到卫将军,没有让他当副丞相世袭自己权力的意图。朝廷又催促他任职,他竟然连续推脱,达到十余次上书推辞才获准。统治阶级对取代曹魏建立新朝廷的愿望是迫切的,曹氏这面旗帜已经不能替统治阶级笼络民心,更没法用来对抗蜀吴的进攻,实现统一,急切希望用司马氏这面旗帜巩固增强统治阶级力量,震慑蜀吴,招抚民心。所以不久就要给司马懿加九锡,这是准备直接跳过丞相专权这关,开始禅让程序,自然再次遭到司马懿的推辞,司马懿称这是曹操曾担任的,不是自己应该接受。改朝换代的进程在司马懿这里受阻,不得不暂时延迟。司马懿执政的最后时间里,主要是要应对吴国的进攻,公元251年司马懿派王基和州泰击退吴军进攻,设立新的县安置降附,升亲信王昶为征南大将军,把邓艾任命为讨寇将军城阳太守,镇守徐州南部,主要防御对象也是吴国。司马懿又任命弟弟司马孚为司空,司马孚是坚定的拥护曹魏,这实际也是司马懿在变相压制朝野要改朝换代的势力。但是随后事态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想象,就在他为防止曹魏法统崩塌努力时,他的老朋友太尉王凌却在淮南给了他重重一击,王凌蛊惑于迷信谶纬谣言,在249年开始谋划要立楚王,后来司马懿加封他太尉,儿子王广也劝说,才不再妄想,但又迷信星象有暴富,被浩详蛊惑,再次阴谋发动分裂叛乱。兖州刺史黄华、将军杨弘、张式的上书告变,司徒高柔召见杨康也揭发阴谋。公元251年司马懿迅速平定了王凌的谋叛,但是他也心理上意识到曹魏法统已经瓦解,即使连王凌那样的老臣都对曹魏法统动摇,要改易天子,这冲击是加剧司马懿病情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的操劳和伤心让他不久就病逝。在分裂的乱世,统治阶级为整体利益是不在乎改朝换代,首先是拥护能武力维护阶级利益的强者,在封建社会末期毛宗岗都能评价曹魏在曹睿去世后已经法统终结,曹魏统治阶级各派已经开始拥立各自亲近的势力,曹爽要自立、王凌要易主,仅司马懿能在拥立自己的情况下辞让九锡,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个人力量能阻止的,司马氏领导统一是历史的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引用 4sjs4 2019-10-8 04:37
第六节:平定辽东
司马懿前往平定辽东的时候,已经年近六旬,他在路过家乡温县的时候仍然赋诗唱出: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的统一豪言,也体现了他没有改变年轻时救国救民的初心,他统帅了四万军队前往,主要将领有自己的儿子和胡遵父子等,司马懿的理想是统一,不是后世误解的要篡位,他更没杀牛金,发生玄石图事件是在236年,出征辽东那年是238年,牛金仍是出征将领,可见司马懿根本没杀牛金不是迷信的人。司马懿所率的四万军队中六十以上的就有千人,和辽东公孙渊集团的力量对比是弱小的,辽东在分裂的汉末号称百万军,到司马懿出征时仍有二十万,曹睿两次派毌丘俭等征讨都未胜,司马懿面对的是强敌。司马懿在出征前和曹睿辞行时评价公孙渊预估了战役前景:上计是让城远走,次计是据守辽河,下计是坐守襄平,他判断公孙渊必然取中下计,司马懿还预计了整个战役的大致约一年时间,后来战役的发展证实他的预见惊人的准确。司马懿在温县喊出统一口号是在激励将士的士气,也向天下发出统一号召,争取包括皇帝在内的人心支持。司马懿进至辽河西岸后,公孙渊果然派卑衍在辽河沿岸防御阻截,也想学司马懿阻挡诸葛亮那样打消耗战。司马懿见敌据守,先虚张声势大军向南,把敌军主力骗往南翼阻截,自己帅主力秘密向北偷渡辽河,顺利实现渡过辽河,粉碎了敌军据守辽河的企图。司马懿渡河后立即下令沉船焚桥,断绝归路欲死战的决心,鼓舞士气和提高斗志,但是表面却让人在辽河旁修筑长围显示要和卑衍对峙,这些都体现司马懿高度的智慧和灵活性,等对手麻痹也修建工事准备继续对峙时,司马懿却长驱东进向襄平奔袭,这也是在调动敌军。司马懿行进一段路程后,立即设伏休整对赶来的敌军进行攻击,重创敌军后又继续朝襄平进军,连续三次伏击逆战都获胜,不仅极大杀伤的敌军兵力,也把敌军打得闻风丧胆斗志全无。司马懿赶到襄平后,敌军已经吓得不敢出战了,只是困守在襄平城中。司马懿在战前对众将评价,敌军修建工事防御,是想让我军攻打其坚固工事,我军要是攻打那是中了敌军计谋,我军不去攻打,攻其必救直取襄平,就会让敌军惊惧,在敌人惊惧时与之交战才能必胜。司马懿调动敌军和选择战机能力可见精妙,他又利用胜利的气势对高句丽、扶余、慕容部进行招抚,让他们都派兵参加对公孙渊的攻击,得到他们的响应纷纷派兵参加对襄平的作战。司马懿进至襄平并没有立即包围进攻,而是选择部分地区进行防御工事的修建,对城中出来樵采和牧马也不惊扰,这一面是休整连续作战的部队,也是在等待慕容部和高句丽等部队到达。司马懿对陈珪评价这同时也是用时间消耗对手的粮食储备,当时敌军的兵力仍占优势,也不利于立即进攻。这时天下大雨,水漫军营,辽东寒气情况下,司马懿仍坚持在雨水中不移营,不仅体现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向敌军示勇让襄平不敢出战。当时朝中多数大臣都上奏要求司马懿退兵,但是曹睿坚决不准。司马懿招降了杨祚等后,对襄平发动总攻,司马懿指挥各军破城平定辽东,攻杀公孙渊。司马懿在公元238年八月平定辽东,和他预计的时间基本相符,这年底曹睿病重,对急忙回朝的司马懿托孤,公元239年正月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佐曹芳即位。司马懿这次平辽东是范文澜等评价的最终完成北方统一,也是体现士族完全成为统一的领导者。司马懿执政期间免除百姓徭役,但是被曹爽剥夺行政权转任太傅,他仍担任都督中外军事出征救援襄樊,击退吴军,选用邓艾等贤才。公元243年司马懿又出征克舒,迫使诸葛恪撤出江北,退过长江。司马懿开始在淮北地区修建淮阳、百尺水渠,加紧在江北屯田,为统一储备物资。司马懿为国家统一辛苦操劳期间,曹爽却日益腐朽,而且排挤压制士族,公元244年司马懿的军权也被侵夺,曹爽自己帅军去伐蜀,遭受惨败,若非司马懿提醒,曹爽几乎全军覆没。士族集团和豪族集团的矛盾日益激化,司马懿劝阻曹爽不要滥用职权,不要让百姓迁居险地,曹爽都不听,让国家制度混乱,百姓蒙受损失。到了公元247年五月司马懿在曹爽把郭太后迁居别宫后,正式称病隐退。司马懿从平辽东接受托孤到隐退这近十年中,三次出征获胜,在天下取得巨大声誉,相比曹爽的惨败,统治阶级中拥护司马懿推翻曹爽挽救和维护统治阶级整体利益就已经达成共识,人民对曹爽的腐朽没落也怨恨,朝野都盼望改变现状。
引用 4sjs4 2019-10-7 06:34
第五节:巩固关中
司马懿守卫关中总共七年,他最初到关中时,那里的局势危机,曹睿评价“非君莫可付者,”因为刚经历伐蜀无功,又经历曹真病死,再加上诸葛亮和轲比能进攻,关中人心涣散惊恐,连勇将张郃都主张防御。司马懿到关中后计退轲比能,鼓舞士气,西援祁山,全军出援能相互壮胆,稳定军心,所以能守住关中,没有丢失一寸土地。司马懿在关中不仅阻挡了蜀军北伐,也派胡遵平定了匈奴的叛乱。司马懿在诸葛亮再次北伐前迅速增强雍凉军战斗力,提升关中的经济繁荣和粮食储备,在预测的诸葛亮出兵路线修建防御长城,加强备战,所以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开始前,司马懿已经严阵以待了。诸葛亮的行动仍是谨慎缓慢,二月出兵,到四月才到达秦岭北,但是十多万的军队仍然让魏军众将担心,多数将领都建议在渭北列阵,但是司马懿主张在渭南坚守,保护百姓积聚,依托新修的长城防线。司马懿判断称:若诸葛亮依托秦岭向东进攻,那还需要作战阻挡,若西上五丈原,则不会有大事。司马懿的判断是正确的,诸葛亮出斜谷后,果然西上五丈原,这里易防御,也便于向陇右或渭北进攻,郭淮建议防守北原防止蜀军占渭北,众将都不以为然,仅有司马懿赞同,派郭淮去镇守北原,恰好击退诸葛亮的偷袭。司马懿随后又派出周当驻守阳燧,他分析诸葛亮要争北原却不打阳燧,这意图很明显了,派遣胡遵、郭淮去阳燧,自己前往积石正好遇到诸葛亮,在靠近北原的地方交战,诸葛亮退回五丈原。司马懿统帅的部队加上秦朗二万援军也仅十几万,对诸葛亮不占绝对优势,但是借助诸葛亮上五丈原的态势,利用地理优势修建西围和北原、长城形成对五丈原的包围,这就是后世评价的司马懿闭营困诸葛,开始了长达百日的对峙。司马懿在战略防御中不是保守不战,他派出奇兵不断袭击诸葛亮的补给线,也有很多俘获,共斩俘一千五百,归降六百,这数字相对后勤兵力也是不低。就是在北原诸葛亮修建的一个小寨,司马懿也是不断派兵去攻击,让诸葛亮不得不在渭水修建浮桥,让士兵在浮桥上用弓弩阻击魏军攻打小寨,让蜀军不得安宁。司马懿这些积极的防御攻势让诸葛亮即使想在五丈原屯田也难以奏效,因地势狭小,魏军不断袭击让蜀军难以生产,诸葛亮的主要粮食供给仍要靠运输,蜀军没法持久仍急于希望野战。诸葛亮又在西围前集结兵力,众将都以为他要打西围,郭淮判断这是要打阳燧,司马懿仍支持郭淮加强阳燧戒备,阻止了诸葛亮夜袭。司马懿在多次挫败诸葛亮攻势后,诸葛亮派使臣给司马懿送女子衣服,想激怒他出战,司马懿上奏请战,曹睿派辛毗当司马懿军师,禁止出战。司马懿若真想出战不会千里请战,而且有黄钺不是辛毗持节能挡住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这样做和诸葛亮倒是所见略同,他对蜀使臣问诸葛亮食少事烦能久乎,对诸葛亮也是深知的。最终诸葛亮是无法突破司马懿的防线,积劳成疾去世,蜀军退兵。司马懿追击蜀军后退,他说是按诸葛亮活着料敌,不是按死了料敌,亲自前往蜀营巡查,感叹诸葛亮奇才同时判断诸葛亮已经去世,辛毗怀疑,他解释说蜀军把很多粮食和重要文件都扔了,这必然是诸葛亮去世了,所以亲自帅军追击,让士兵穿行军木屐踩踏荆棘,开辟新路追击,防止遇到伏击。司马懿追击一直进到赤岸,已经接近汉中南郑,占领蜀军赤岸府库才撤军。司马懿也上奏曹睿要求伐蜀,但曹睿不许。公元235年司马懿让曹睿降职为太尉,但是给他增加采邑,蜀军仍在攻关中,司马懿派牛金击退蜀军,攻占武都招抚那里的氐族苻双和强端。司马懿还向关东灾区运去五百万斛到京师,这些都为司马懿争取了人心,曹睿才没有立即让他回朝。这时曹睿任命的大司马公孙渊叛乱,曹睿两次出兵征讨都未胜,这才感到还是司马懿忠诚,在司马懿向他献白鹿后,曹睿称赞司马懿是周公,对司马懿是更加信任也有些惭愧。司马懿在最终稳定了关中后,曹睿又诏他出兵去征讨公孙渊。司马懿巩固关中的历史功绩是值得尊敬学习,而且恢复设置朔方郡,也有开疆功绩,司马懿在关中执政作战的特点:首先生产粮食发展水利,不再靠关东运粮。其次守卫各要害,修建防御工事。第三认真仔细地分析敌情,集思广益地接受意见。第四持久防御,奇兵作战,以攻击敌军运输线和后勤补给为重点的持久战,这是最受后世军事家称赞的战略。司马懿经过关中作战,军事经验已经达到巅峰,被孙权评价是用兵如神。
引用 4sjs4 2019-10-6 17:39
第四节:祁山对阵
司马懿为曹睿制定的统一战略虽然没有执行,但是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司马懿也因此获得曹睿的信任,在曹真接替曹休继任大司马后,曹睿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继任曹真职务,并且诏司马懿辅助曹真伐蜀。公元230年司马懿从西城攻汉中配合曹真从子午谷伐蜀,曹真在八月雨季进攻遇到大雨,华歆、陈群、王肃等都请求退兵,因为天气恶劣难行曹真被迫退兵。司马懿在南线攻占朐䏰,在西线攻占新丰县,进至丹口,取得胜利。公元231年司马懿被任命去关中接替病逝的大司马曹真,抵御诸葛亮北伐,曹睿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此时诸葛亮已经包围祁山,张郃要分兵防御已经到长安附近的轲比能,只有司马懿果断决定前往祁山解围。司马懿说若是前军能挡住还可以分兵,否则就会像英布被各个击破。司马懿坚决集中主力前往迎战诸葛亮,在诸葛亮参加的魏蜀六次交战中,司马懿实际参加了四次,只有陈仓之战和攻武都阴平之战没有参加,这次是司马懿和诸葛亮首次直接对阵。司马懿首先用谋略诱使轲比能退兵返回,三国志记载司马懿是让轲比能去幽州贸易交换马匹,解除了北面的威胁,让司马懿可以放心帅全军前往祁山。司马懿在行进到靠近陇右的隃麋的时候,接到探报称诸葛亮帅军到上邽抢收麦子,诸将都震惊,司马懿分析到诸葛亮到达后会先安营下寨然后再收割麦子,可以利用这个拖延用两天急行军前往,于是下令全军卷甲轻装昼夜前进。诸葛亮没想到司马懿帅全军前来,工事营寨还没有建立,部分兵力在南面包围祁山,所以被迫后撤。司马懿评价说,我军远道行军疲劳,这是通晓兵法的人会利用的战机,诸葛亮却不敢占据渭水阻挡,这就容易对付了。司马懿帅军尾随诸葛亮追到汉阳,两军再次对阵,他派牛金去吸引蜀军,两军刚交锋不久,诸葛亮再次后撤,一直退到祁山和那里围困祁山的部队会合,据守在卤城。司马懿终于赶到祁山解围,救出贾嗣和魏平,随即依托祁山也开始防御和蜀军对峙。司马懿在当时转入防御是正确的,首先他已经用计谋让轲比能退兵,解除北方威胁,其次他已经急行军阻止了诸葛亮在上邽抢夺麦子,保住陇右大部分粮食,第三他已经赶到祁山救出被围的贾嗣、魏平,完成了挽救关中危局的战略任务。司马懿在达成主要目的后转入防御是休整,毕竟主力部队从长安附近长途行军到祁山,期间还经历过急行军也需要休息。司马懿在和诸葛亮对峙期间,蜀军的粮运也发生困难,蜀国内部矛盾加剧,诸葛亮和司马懿进行了小规模交战,魏军损失千人,司马懿攻破蜀军围垒斩俘万计,互有胜负,最终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在追击中负伤卒。司马懿这次和诸葛亮首次交锋取得胜利后,曹睿也正式任命他镇守关中,当时关中比起他最初担任的中部战区情况要差,兵力也少些,仅十多万军队,当时的关中人烟稀少,汉末战乱后这里还迁入很多羌氐异族,社会关系复杂。司马懿虽然打退了诸葛亮,但曹睿也没有任命他继任大司马,接替病卒的曹真,只让他司马大将军和诸葛丞相进行交战。司马懿担任雍凉都督,他的抚军军师徐邈任凉州刺史,他和雍州刺史郭淮的关系也日益亲密,又新提拔了胡遵、牛金、周当、费曜、戴陵等,组建在西部的部队,用作对抗蜀国的力量。司马懿在这时已经成为迎战诸葛亮的统帅,他的军师是杜袭,督军是薛悌,两人劝说他早做准备从关东运粮来,司马懿判断诸葛亮连续多次攻坚未果,以后会寻求野战,选择的方向将会是陇东,不再是陇西,司马懿判断诸葛亮回去必然会积极聚集粮食,至少三次粮熟收割后才会再出兵。司马懿上奏请求派遣冀州农户到上邽屯田,并且组织生产冶炼在京兆、南安、天水,恢复关中的繁荣。公元232年司马懿在关中修建成国渠和临晋陂,灌田数千顷,魏国因此而丰收富裕粮食充实。司马懿这次和诸葛亮祁山对阵也体现了司马懿的军事风格,首先是行军迅速,部队机动力强大;其二是部队善于连续作战,第三是集中兵力作战,第四是攻击和防御结合,以战略防御为主,也会派出部分部队攻击选定的目标。司马懿这次新到陌生战区刚刚指挥雍凉军,就没有让蜀军占据魏国一寸土地,已经是非常成功了。司马懿和诸葛亮进行的交锋在中国古代军事史影响很大,算是非常著名的战例了,除了这次祁山对阵外,不久后发生的关中五丈原之战更加有名。司马懿在关中不仅在生产粮食,兴修水利,而且也在他预判的诸葛亮将要进攻的陇东修建防御长城备战。
引用 4sjs4 2019-10-5 13:31
第三节:上庸会战
司马懿任骠骑将军镇守中部,已经是在朝野有很高声望,连曹植都称赞他是挽救危难的社稷栋梁,曹植的封地陈国就在司马懿的宛城东部辖区内,靠司马懿保护他。司马懿驻防的宛城是守卫洛阳的南大门,他统帅的中部辖区情况非常复杂。司马懿辖区的南部是吴国的都城武昌重点布防区。西南是蜀国宜都、永安地区,是蜀国李严的防区,属于三国交界的战略要地。司马懿的防区内部也不稳定,他的西部是上庸地区,那里的主将孟达虽然是魏臣,但是完全自立割据,和蜀吴暗中联络。司马懿在实际上是在三面受敌的地位,他处在随时都可能被强敌攻击,背后又有对自己猜忌的皇帝,可以说是危机重重。司马懿的辖区有二十多万军队,主要分八部,一是前将军满宠驻新野约五万人;二是左将军张郃驻方城约五万人;三是右将军徐晃驻襄阳约四万人;四是后将军文聘驻江夏约两万;五是镇南将军黄权驻襄阳约两万;司马懿都督荆豫二州,六是荆州刺史裴潜约三万;七是豫州刺史贾逵约三万也归司马懿指挥。司马懿统帅的第八部军队就是孟达集团,这个集团兵力庞大,孟达自己就有约五万人,申氏兄弟两万多,总兵力七万,司马懿指挥不动。这些军队中,属于士族集团的主要是贾逵和裴潜统帅的州兵,士族满宠、庶族张郃、徐晃也和司马懿亲密,司马懿又笼络了黄权、文聘,总体上能指挥动这些军队,只有孟达集团和他关系远。227年底诸葛亮在准备北伐时就挑动孟达早日反叛,泄露孟达和他交往的情况给申仪,被司马懿知道了,十二月司马懿立即写信给孟达稳住他,然后巧妙调动他辖区内的军队秘密快速地向上庸进发,而且让上庸的申氏兄弟暗中配合,准备平叛。司马懿指挥七路大军再加上申氏兄弟共八路仅用八天就赶到新城,连孟达都惊呼“何其神速也”,这过程更值得钦佩的是司马懿调动部署的严密和精确,司马懿包围新城的兵力二十多万,是孟达守军五万的四倍,但是粮食很少,因此他指挥八部昼夜攻城,并且政治分化孟达的部将,李辅和邓贤帅两万多归顺司马懿,孟达的三万人就再也没法坚持下去,仅仅十六天,司马懿就攻陷新城。司马懿在228年正月攻占新城,这期间蜀吴都派遣了援军支援上庸,所以这是一场三国时期重要的会战,三国都参加了争夺,蜀军从汉中方向派兵向西城的安桥进攻,吴国派兵向荆州木兰塞进攻,准备和上庸军联合打败司马懿,再向洛阳方向进攻。从这方面讲,这也是关系魏国生死存亡的战役,最终司马懿取得了胜利,挽救了魏国。司马懿在作战前把荆州刺史裴潜的幕僚州泰调来,他是荆州南阳人熟悉地理,和邓艾同乡,司马懿通过他详细制定进军路线,让州泰当向导,给七路大军指示行军路线,所以能迅速赶到上庸,平定了叛乱。司马懿攻占新城的时机非常重要,因为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北伐,他本以为能让孟达牵制司马懿部队,让孟达和蜀吴的援军向洛阳进攻,配合他平定关中,共同灭亡魏国,但是怎么也没想到司马懿仅仅用不到一月就平定了上庸,这时他刚刚出祁山,离长安还很远。司马懿攻占上庸后也没停步,他帅军向西进攻汉中,曹睿也诏令张郃援助关中,结果连张郃部都经关中到达陇右街亭了,诸葛亮的主力也没有进到关中,诸葛亮持重进兵的谨慎,造成行军速度缓慢,被挡在陇右。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诸葛亮要是听魏延的话,或快速进兵的话,就算司马懿平定上庸,诸葛亮仍能攻占关中,迫使司马懿的主力去守卫洛阳收复长安,离开上庸。司马懿在上庸西进没有顾虑,长安和洛阳都很安全,不用他回防,接下来产生的后果就是诸葛亮后方的严重危险,让司马懿主力继续西进将占领汉中,完全切断蜀军和蜀国本土的联系。司马懿已经招降了蜀将姚静和郑他,向汉中核心地区进攻,所以诸葛亮被迫放弃北伐,退回汉中防御。司马懿取得上庸会战胜利获得了用兵如神的声誉,也让原本最可能先发生危机的关中躲过蜀军的威胁,倒是东线的曹休集团首先遭受严重挫折,陷于危机。司马懿辖区内的前将军满宠部调往东部,补充增强曹休的防御体系,不久又把张郃也调归西部,归曹真指挥。司马懿取得重大胜利后,辖区反而被调走十万,好在他平定上庸,招降俘虏近四万多军队,攻打汉中又招降近万蜀军,还增加了李邓姚郑四将,没有减少太多兵力。司马懿这次胜利挽救了曹魏也彻底消除了曹睿对他的猜忌,司马懿随后就被召见征询统一战略,然后被册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
引用 4sjs4 2019-10-4 06:03
第二节:首战襄阳
司马懿最早的初战应该是在司马氏家族割据黎阳、温县时期,其后在辅佐曹操、曹丕时主要是参与军事谋划和防御,偶尔是招抚打击叛乱,首次指挥大战役应是在襄阳之战。曹睿派遣他去阻击孙权部队攻襄阳等地,士族不同于后世科举儒生,孑然孤立只能当奴才,司马懿帅领自己的私兵上前线,都是靠枪杆子谋出路。司马懿到达襄阳前线,名义是都督众军作战,要是前线众将不听他的,也没出路,司马懿能指挥动众将,可见他和众将的关系友好,曹睿是反对群臣派兵抗击孙权,认为孙权会很快退兵,但最终把司马懿派去,很难说不是借机把他外派夺取录尚书事职权。在前线司马懿首先去和张郃联军打垮孙权的刘阿部,迫使孙权退走。司马懿又前往襄阳和徐晃联合打退诸葛瑾,取得全胜。曹睿即刻加封司马懿为骠骑将军,让他就近驻防宛城,不再让他回朝录尚书事。在历史记载中司马懿首战襄阳不是非常详细,司马懿不再像曹丕时总东事,由曹睿总西事,在西面的曹睿直接把司马懿从东面调到西面迎击孙权进攻,实际上也标志曹睿不准备自己上第一线,而更多准备担任督战和支援,也在现实上标志曹魏政权的军事义务也开始由士族武装承担。司马懿参加襄阳战役是标志士族武装成为守卫北方统一成果,领导统一北方,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第一步。司马懿长期从事政务也没有荒疏军事能力,尤其是战略指挥能力,这是他能指挥取得襄阳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他前往带领张郃打退孙权主力在江夏方向进攻,在孙权这次进攻中,孙权帅五万围江夏,以刘阿为辅助攻击方向,司马懿那次也是带领张郃采用追击战,两人追至祁口,打败刘阿获胜,所以后来他在祁山让张郃追击是有先例的,不是要陷害张郃,这次追击应该是司马懿在前面,张郃跟随,张郃奉行的军事原则是不追击。司马懿在襄阳方向是指挥徐晃,孙权派遣诸葛瑾帅张霸等攻打襄阳,孙权这次利用曹丕去世的进攻目的当然不仅是江夏和襄阳,而是要直驱宛城和洛阳,襄阳方向是侧翼接应部队。司马懿打败孙权的前锋刘阿后,孙权失去北上的主动权,在江夏又被文聘和荀禹的疑兵计影响,便撤离江夏。司马懿在江夏取胜后迅速赶往襄阳,会合徐晃部打败诸葛瑾军,阵斩张霸,斩首千级再次取得胜利,这种连续作战和快速行军机动的能力,体现司马懿已经具有杰出军事家的素质,在曹丕去世后曹魏和吴国攻守逆转的不利情况下,取得这次战役胜利恢复了中部的稳定,但是孙权定都在武昌,双方的对峙仍是暂时的。司马懿驻中部是曹睿准备让他辅助东部曹休伐吴,或者辅助西部曹真伐蜀,这样可以把司马懿放在辅助东西两线的地位,既能配合二曹,也不至于抢了二曹的风头。226年开始的三国争霸已经不再是曹魏对蜀吴保持强大优势的时期,在战略上也不再以进攻为主,开始形成蜀国诸葛亮不断北伐和吴国孙权也转入北上攻击的态势。司马懿首战襄阳虽然暂时挽救了中部的危机,但是东部和西部的危机却在慢慢增加,曹睿在这种情况下任命曹休为大司马,在朱桓评价曹休不是智勇之将,也不是托孤臣,曹睿已经要背弃父亲曹丕为他建立的辅佐系统,三大辅臣还没有被离间就让曹睿架空了,东部曹休出现危机最早。在司马懿平上庸后,曹睿向他询问统一战略,司马懿的战略谋划是:曹休在东部佯攻,司马懿在中部向武昌的孙权为主攻,但是曹睿在具体执行时改变了司马懿的战略,让司马懿从主攻改为助攻,后来让司马懿停止前进,曹睿派司马懿去援助曹休比派贾逵更有益。曹休帅十万为主攻但误信周鲂诈降,陆逊为元帅指挥吴军主力三面围攻曹休,孙权没有采纳陆逊全力攻曹休的意见,仍按朱桓的意见派出部分兵力远道去石亭要截断曹休,贾逵在吴军赶到石亭前抢先在那里布置疑兵,贾逵救出曹休但曹军的物资兵器几乎都丢光,曹休还轻视贾逵让他去拾军械,贾逵拒绝两人相互弹劾。贾逵拒命是合理的,曹休军丢弃的军械都被陆逊缴获,他去是有被陆逊消灭的危险,自然不能去,结果两人都因此病死。司马懿原本精妙的战略统一计划,最后搞成那个样子,曹睿为了曹氏自身利益,没有把统一和结束战乱放在首位,但结果反而是让曹氏更加不利。对吴的战略方向没能按司马懿的战略统一,满宠接替曹休担任了东部方向的统帅,满宠是司马懿的亲家,女儿嫁给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幹,东部暂时稳定,西部的关中危机又开始变得严重,司马懿仍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引用 4sjs4 2019-10-3 14:39
第一节:士族主兵:
中国古代的军事世家主要有司马氏和孙氏等,私学《司马法》和《孙子兵法》最有影响,在三国时代都发挥了重要影响。司马氏和孙氏虽然都是兵学世家,但都是士族,在东汉末没有四世三公的显赫世族门阀权力大,比豪族也权小,但是在动乱时军事作用增强,军事世家的影响力上升,三国分治时的统治阶级都是重视军事,曹操是学《史记》、《司马法》、《孙子兵法》,司马氏以《司马法》为本,孙氏以《孙子兵法》为本,诸葛亮等以《六韬》为本。军事成果不仅体现在乱世攻占了多少地盘,因为此前很多门阀豪族武装攻占的地盘都远远多于士族,但是都被士族攻灭,或被士族联合豪族攻灭,所以乱世以组建多少军队和攻战获得多少人民,争取了多少民心为基础。司马氏早期确实没有抢占多少地盘,仅在黎阳、温县割据自守过,但是在乱世有多少难民投靠司马氏集团,这是历史上没有记载的,司马氏在当时最得人心,司马朗执政甚至很多曾经他治理下的百姓都投奔他帮助他,恐怕不是田畴等几千户投靠那么少,在后来仅司马师个人的死士就有三千,整个司马氏家族应该有数万户私属,否则是没法在温县平原对抗军阀和匈奴的侵扰。三国士族中的大户往往像司马氏同样,有很多私属,组建有私兵,这是那时朝廷允许的。士族的这些武装和豪族相比初期人数少,经赤壁之战到三国建立时,已经和豪族数量相仿了,否则曹丕也不会接受九品制对士族笼络。士族的武装早期仅守御城市和运输屯田,曹操父子在帅领豪族武装征战,没法战胜蜀吴士族武装后,准备把曹魏士族武装推上前线。在乱世官职地位通常也和拥有的兵力对应,曹操招募数千人能当郡守、将军,有三十万青州兵就能占据兖州,当州牧控制朝廷,平定华北。曹丕准备让司马懿和陈群上前线也是授予将军,可见两人的私兵各有数千,一方面让两人给自己处理政务,一方面让两人承担部分军事义务。司马懿的私兵有五千,授予抚军将军,曹丕自然不会把自己豪族军队拨给他,自然是允许他招兵把自己的私兵建制化,然后承担军事任务。司马懿在曹丕去世后开始承担主要军事义务,曹睿和祖、父相仿,重视自己的同姓和亲戚将领,对其他阵营归降来的张郃、徐晃等不敢重用,就像对从刘备、吕布那来的陈群打击排挤同样,张郃、徐晃的资历和功绩比曹休、曹真强很多,职务与二曹却没法比甚至比司马懿都低,因为司马懿出仕就是服务曹氏,又拥立有功,所以获得的职务仍高于两人,都督荆州豫州众军。张郃和徐晃、文聘都是出身庶族,和士族亲近,能听从司马懿领导,当时荆州刺史裴潜、豫州刺史贾逵都是士族更和司马懿亲近,这是司马懿首次指挥大战获胜的原因。曹睿也限制司马懿军权,把亲司马懿的张郃从中部调往关中归曹真指挥。司马懿升任大将军后,他的骠骑将军也没有让车骑将军张郃继任,而是让同姓曹洪担任,曹洪待在朝中老病不能作战,竟让张郃和公孙渊并称车骑将军。曹睿在不得不重用司马懿等士族同时,对过去的所谓贰臣采取的是压制态度,对曹睿来说宁可让士族统兵也比让庶族可靠,也是因为张郃曾流露不愿到关中的态度,说“臣未到,亮已走矣,”这种公开质疑曹睿调动的话,自然让他没再升官。司马懿在曹真卒后也没能继任大司马,曹睿把大司马任命给公孙渊,这种态度不仅没能增强豪族武装力量,相反严重动摇了曹魏的稳固。不仅让大司马的职务掉价没有了威信,也助长了公孙渊的野心,加速谋反称王,让整个士族对曹睿的不公不满。士族贾逵在被异地派去支援大司马曹休东线伐吴时就被欺辱,救了曹休还遭责备和曹休相互弹劾,这本身就体现了曹休虽然空有大司马职称,统领豪族二十六军等十万,比起贾逵统帅的三万豫州军也不占数量和质量的绝对优势,连刺史都敢弹劾他。曹睿任命西线大司马曹真指挥伐蜀又没成功,豪族在东西两线都没能获胜,两次任用曹氏当大司马都败了。曹睿又想限制士族,就任命了公孙渊,结果新大司马又反了,这表明士族统军是历史发展趋势,也是统一的要求,不是人力能改变,若是违背历史潮流,只能落败。司马懿虽然在职务升迁上经常被排挤压制,甚至打退诸葛亮都没升职反而降为太尉,在曹睿托孤时又在曹爽担任的大将军之下,但是始终没有背弃他为统一理想奋斗的初心,任劳任怨地承担起军事统一的历史使命。
引用 4sjs4 2019-9-30 23:36
第十节:曹魏南征
中国古代士族军事家很多,在三国时代司马懿、周瑜、陆逊、诸葛亮等都是杰出的士族军事家,豪族军事家曹操去世后,曹魏仅有杰出将领,而没有军事家,豪族军队和士族军队比较不占优势。曹魏对孙权战争仅庶族张辽和士族李典、乐进帅领士庶军队曾打败东吴军队,甚至曹操亲率豪族军队攻打都不能战胜孙权士族武装。曹操看重司马懿军事才能,准备让他出征,但曹丕让司马懿主政,自己亲自去攻打东吴。曹丕亲自南征与他喜欢游猎和巡视有关,而且他也有征战立功的欲望,他有武艺,实际指挥战争的经验缺乏,而且曹仁、夏侯惇、李典、乐进等杰出将领也都去世了,仅有的张辽、徐晃等也年迈。相对比孙权集团的陆逊、朱然、徐盛、全琮、贺齐、潘璋、步骘、吕范、朱桓等将领都年富力强,或军事经验丰富,在222年至223年的曹丕首次伐吴,历时四个月虽然攻取襄阳,但几乎对东吴主力没有削弱,不久曹仁、张辽还去世,得不偿失。224年八月曹丕带着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再次伐吴,仅仅到达江边,望到徐盛修建的疑城就感叹而退。就在这年曹丕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曹丕连续伐吴未胜,准备把士族推上前线,不再带着豪族军队单打独斗了。225年曹丕再次准备南征,司马懿留守,二月曹丕称赞司马懿是萧何,并且授予特权。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司马懿形式上已经是镇守曹魏半壁江山了,比起诸葛亮的权势仅少了一半,这年诸葛亮开始南征。曹丕在西面还没南征,东面的徐州利城郡蔡方、唐咨叛乱,按照让司马懿总东部的授权,司马懿很可能领导了平定利城郡的叛乱,奏请指挥原黄巾青州兵等部队招抚平定了叛乱,唐咨帅余部乘船入海南下东吴。八月曹丕帅军从谯乘船南下伐吴,向东部广陵出发,这年大寒,船只通行困难,所以曹丕刚到广陵就西返,226年曹丕刚到许昌附近,许昌城门突然崩塌,这本是天寒冷缩造成的自然现象,但让曹丕大惊,绕过许昌返回洛阳,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曹丕多次南征的未果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力,也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士族很多都反对继续劳师远征。这时夏侯尚也去世了,情绪极坏的曹丕利用鲍勋违规,打算杀这个最积极反对南征,而且与自己矛盾的大臣,但是钟繇、华歆、陈群、辛毗、卫臻、高柔等都求情,众多士族都维护同党鲍勋,这时唯一可惜就是司马懿不在洛阳,他在东部镇守,否则他要是也参加劝解可能会救出鲍勋,缓和曹丕和鲍勋的矛盾。司马懿当初就是带着御史台的鲍勋、郑浑、羊秘、武周对曹丕劝进称帝的,他这样劝还有可能让曹丕消气,避免曹丕气大伤身。司马懿不在洛阳让曹丕怒气不止,最终仍然杀害的鲍勋,这件事也严重影响了曹丕的身体,在多种情绪刺激下病倒二十天后他也去世。曹丕在临终前任命司马懿、曹真、陈群为托孤辅政大臣,对曹睿说有中伤离间这三人的一定不要听。曹魏的南征至此告一段落,曹丕即位后的多数时间都浪费在这几场徒劳无功的南征上了,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严重削弱了豪族的力量。曹丕南征体现了豪族在战略上的弱势,当时孙权已经是定都在武昌,曹丕已经重新夺回了襄阳,完全应该利用襄阳,沿汉水顺流而下攻武昌,而且距离也近很多。要是攻武昌上游,在225年末大寒,长江很可能枯水和结冰,便于渡江,就算不能渡江攻打武昌的孙权,也可以从上庸的孟达控制区攻打蜀国,当时诸葛亮正在南征,也是有利于曹魏乘着蜀中空虚多占蜀国。曹丕没能把握战机取得大胜,或攻取更多的土地,仅仅是徒劳地南下,而诸葛亮这是却平定了南中和三郡,扩大了领土,增加了兵力,基本恢复了夷陵战役等兵败造成的危害,积极准备北伐。蜀吴两国对曹丕去世自然兴高采烈,孙权甚至给诸葛瑾书信,预言曹魏将要瓦解,对陆逊评价曹魏在忠良辅臣的治理下更加强盛,孙权也不信,积极调兵遣将地攻打。但是被司马懿帅军击退,司马懿开始在战争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曹睿即位时二十二岁,他一度曾被厌弃,曹丕临终才立他为皇太子,即位后对父亲给他安排的三辅政并不亲近,在军事上提升曹休为大司马压制曹真的大将军,同时把曹真派去关中,把司马懿派往宛城,解除了他录尚书事的行政权力,仅赋予兵权,朝廷仅留下一位辅政大臣陈群,而且还把陈群升司空,解除了军权,政局的动荡造成曹魏转入战略防御。
引用 4sjs4 2019-9-30 05:25
第八节:士族主政
中国古代士族作为统治阶级基层和知识分子代表,尽管多数时间不是最高统治者,但往往是统治者中最有生机、最有进步性的阶层。三国时代的士族和豪族们多数都是学春秋和左传的,那里记载的是弑君三十六,亡国七十二的乱世,所以在三国时代是没有多少愚忠伦理影响的,统治阶级把弑君和换君主当成平常的事。士族学春秋和左传自然不会愚忠,拥护曹魏代汉是顺理成章,再加上有九品制的政治利益,在曹魏建立初就形成士族主政,豪族主军的政治格局,因为乱世军事第一,皇帝是由豪族曹氏担任。士族在曹魏政权不是被统治压迫阶层,比东汉末的地位有很大提高,曹丕时代的尚书台主要是士族陈群和司马懿、杜畿等控制,三公中庶族贾诩为太尉、士族华歆为相国后改为司徒、士族王朗为御史大夫后改为司空,另外建立中书机构,由士族刘放和孙资掌控,这些机构中尚书台在初期的地位最高。在曹操时代起就建立了豪族在前方,士族留守后方的体制,豪族曹操在前方征战,士族荀彧主政在后方留守任尚书令,前线和后方之间联系的是后勤运输,负责后勤和船运的是程昱、李典和司马朗,基本也都是士族。另外的两国也基本是士族主政,在蜀国君臣文官基本都是士族,刘备是宗室出身的士族,虽然一度落魄穷苦,但是在乱世拉起武装参加军阀战争,割据西南。诸葛亮是蜀国主政者,担任丞相,许靖任司徒,尚书令是刘巴,后来是李严。刘备在夷陵战役后去世前托孤诸葛亮,他也深知当时风气是春秋和左传的理念主导,弑君灭国很平常,临终还特意试探诸葛亮可以废立,为自己的儿子笼络人心,让诸葛亮和李严辅政。蜀国的将领多数是庶族,出身寒微的有很多。在东吴的统治者孙权和司马懿都是军事世家出身的士族,私学和家学都是军事,丞相孙邵是本家,另外谋臣张昭、顾雍、步骘等都是士族。孙权任命的都督周瑜、鲁肃、陆逊是士族,吕蒙是庶族,不仅主政的多士族,连统帅军队的也多数都是士族。三国时代的士族是进步阶层,也是在东汉末乱世发展到三国阶段的主要胜利者,东汉末的各阶层割据不论是门阀、豪族、庶族等多数都被士族消灭,仅有曹魏豪族因为很早就和士族联合,曹操和士族的联合甚至能上溯到曹操刚入仕,被士族司马防举荐任职洛阳北部尉。加上曹操的非凡领导能力,政权中有很多士族人才,得以继续在三国时代和士族抗衡。在三国中蜀国是诸葛亮执政时期士族也控制了军权,诸葛亮和士族也统兵出战,士族在政治军事两方面都起领导作用。东吴从建立起就是士族在政治军事上都起主导作用,陆逊不仅当过军事统帅大都督,也担任主政的丞相。只有魏国的情况复杂些,士族虽然在地方有一定的军权,但是在三国分治期间,最高军事指挥权是前期由豪族把握,尤其是曹魏宗室亲戚把握,士族主要是主政。司马懿、司马孚、司马芝、司马馗等司马氏士族在朝廷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强,以杰出的领导才能和功绩受到士族和广大人民的拥护。司马懿任尚书仆射以行政效率出名,曹丕在政务方面非常倚重司马懿,他任命司马懿时也表示政务繁重夜以继日,让司马懿为他分忧。司马孚任黄门侍郎在曹丕时代负责外交,主持和孙权的联盟,给曹丕在外交上献策实现通西域,加强外交优势。司马芝在曹操时代担任司法官大理正,曹丕时代任河南尹治理首都地区,公正廉明,连亲戚司徒董昭都敬畏他,后来担任司农负责生产商贸,恢复铜钱货币,阻止湿粮食和薄布帛伪劣危害。司马馗任鲁相治理孔子老家,负责教育之乡,追赠太常。士族主政的历史功绩中,很多也有司马氏的。士族陈群任尚书令,在主政时以领导制定九品制最著名,在士族中是政治领袖,后来也成为豪族攻击九品制压制排挤的主要人物,他的九品制被司马懿发展推进。陈群的亲信有陈矫等,尚书台多数都是亲司马氏,陈矫、司马孚、裴潜、薛悌、卫臻等历任尚书令几乎都是司马氏集团的。协助曹氏皇帝的秘书系统是中书,主要领导人刘放、孙资也是亲司马氏的士族。曹丕喜爱游猎,不愿从事繁重的政务,而且多次亲自带领大军南征,统治时间多数是在外,政务基本都是交给司马懿办理,士族在行政事务上发挥主要作用。北方士族在当时从东汉主要从事地方行政和文化教育上升到掌握治理国家的朝廷行政权,这个过程也是汉末从荀彧等开始,士族多年努力的结果。士族在乱世具有的生产和爱民的进步性,初期是主政,后来在军事方面也起领导作用。
引用 4sjs4 2019-9-29 09:33
司马光政治的成熟:司马光在政治上以爱民为本,民是国家基础,只有爱民才能维护国家,维护皇帝,忠君爱民是不可分割,侵害百姓是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必然危害社稷、皇权的生存,导致国家灭亡皇家绝灭。封建伦理仅承认人民反抗暴政的合理,资产阶级法理允许人民有武器反抗暴政,社会主义法理武装人民增强人民武装。司马光对人民的态度体现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历史经验证明任何革命或改革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是不可能取得成功,司马光这样成熟的政治家是懂得这些,懂得为国家和皇帝的长远谋划。司马光预见到损害人民利益的情况下,会付出政治成本,外敌安南乘机入侵,就是打着宋朝变法害民为政治口号。司马光反对变法派的政策敛财害民,他是懂得统一中国和收复燕云不是从百姓那里压榨些钱财就能实现,这些压榨只能造成人民的反抗和国家的动荡。在人民反对的情况下,发动战争是危险的,也不是仅仅有钱财就能赢得战争。变法派执政的十多年间的战争没有像通常的战争能获取利益,相反都是没有利国利民,而是割让祖宗领土给安南、辽国,即使西部临时占领些领土也多是荒芜之地,用韩维等评价也是更多地消耗钱财物资,让关中耗损。司马光是懂得提升军力和战斗力也是要有人民的支持,而保甲法是无法做到的。人民不仅要生产劳动,既要辛苦耕种,还要当保甲遭受压迫欺凌,结果让人民造反都参加了起义。司马光执政把保甲废弃,让人民安心生产,在农闲时才把人民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这种进步政策到现代仍被借用。司马光在政治上的成熟还懂得对外战争的基础仍然是人民支持,首先是人民是否堪战,若是弱民政策,把没有军事经验和武艺的百姓送上前线是变相害民,在变法派十多年的战争中,很多战役都是百姓奔溃和送粮被袭击而兵败。司马光懂得役法的推广要保护贫民利益,懂得经济财富的获取来源在于百姓多余的钱财,不是百姓生存必须的钱财。司马光让富户自愿选择雇役和差役,不仅是超前的民主,也更加体现司马光政治上的成熟。
引用 4sjs4 2019-9-28 09:51
司马光的执政效率:司马光作为政治家是被严重误解的,简单把他当做保守派是从封建末期开始形成的偏见,人民像对待亲人那样的对待司马光表明,他首先是爱民仁义的政治家。在司马光执政的不长时间里,是把危机重重的宋朝变成辽夏敬畏,人民安宁,朝野晏然的治世,这些是不可能仅靠保守做到的。保守用现代词就是维稳,也不是贬义词,他主张的节流也是变法,而且切中时弊。司马光主张节约节俭是任何政府、任何时期都合理的政策,司马光坚决废除变法政策是对他最多批评,现在评价却可以认为是他执政效率的体现。这些政策都已经在变法派执行中走样,脱离王安石的初衷,变为害民政策,废除有何不可,对百姓而言是早废除一天早一天解放。司马光执政效率体现在他不是重新回到变法前,照搬旧法重新走旧路,那样也不可能挽救危局。司马光执行的政策只要认真看看,就可以理解为何他能迅速挽救危机:司马光首先是广开言路,让基层和各地把困难、矛盾上报,然后下令对灾民和流民、困难农民的借贷粮食不再收利息,仅按原数返还,这一条就稳定了全国农民的人心,不再有破产和高利贷的危险。司马光在执行役法时也首先免除下户穷人的役钱,规定获利月十五千以上的才交役钱,改变了过去变法派役法利于富不利于贫的不合理状态。逼着没钱的穷人卖房卖地卖儿卖女交役钱是暴政,只能导致流亡动乱和起义暴动,司马光保护了贫民,这也是他去世后,穷人甚至有卖衣服祭祀他,人民的感情是最真挚的。司马光能获得人民和多数君子士大夫的支持,他允许富人按方便、愿望雇役和差役自选,这才是他执行效率的基础。在有了国内团结稳定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的对外政策才能展开,国内动乱只能招至外敌入侵,变法派执政时安南以宋朝变法害民发动对宋朝战争,最后以宋朝割让六县妥协,辽国索要领土又割让数百里,国内腐败动乱是难以对外有威信,更别说辽夏敬畏,恐怕真像李纲、杨时评价的早就遭遇靖康耻了。司马光和元祐群贤主张结束宋夏战争,归还西夏堡寨不同于变法派割让宋朝祖宗的领土,司马光等是用几个注定守不住的西夏堡寨换得对西夏绥州的合法占有,最终是增加宋朝领土,结果在司马光去世两年多又用来换宋俘,是成功的外交。司马光的执政效率在短期就能挽救国家,增强国力,让辽夏敬畏,这是值得尊敬学习的。
引用 4sjs4 2019-9-27 18:13
司马池保护石鼓:司马池是宋朝著名的贤臣,曾担任天章阁待制、三司副使、杭州知府、光山县令等职。司马池在各种任职期间都有成就,在朝野以正直诚实闻名,曹利用获罪人人都诋毁,只有他鸣不平。司马池在担任群牧判官已经是朝廷京官,但不阿附权贵被阻升迁没能当上开封推官而遭到外派没能在京城任职,在外很久知凤翔府期间才被朝廷召入为知谏院,但是他上表恳辞,依然继续当凤翔知府,宋仁宗感叹:人人都想升官,只有司马池愿意辞退,真实难能啊。司马池在凤翔也有成就,他重视文化,找到了从唐末就遗失数百年的石鼓,这些石鼓记载了中国古代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司马池把这些石鼓移送到凤翔的孔庙,修建了木亭保护,并且上奏了朝廷。当时在唐末石鼓就已经仅存九面,缺少了一面。司马池把这九面安置妥当后,凤翔的文化官员依据早期的石鼓拓片仿制了遗失的那面,凑齐了十面石鼓。宋仁宗爱好书法,得知这个消息后,让人来获取拓片带回欣赏,于是发生了问题。就像近期国家宝藏里梁家辉主演的司马光和石鼓的剧情,宋仁宗发现了石鼓文有仿制品,下诏责问。依据司马池传记的记载他在凤翔被问责的就应该是这件事,司马池的表现正如国家宝藏中的剧情,他没有推卸责任。在朝廷问责后,凤翔主管文化的官员很惊恐,司马池表示我是最高长官,一切有我承担,不是诸君的过错,上表承担了全部责任。宋仁宗对此非常感动,下诏称不要弹劾司马池。正是因为司马池的努力才使已经遗失数百年的中国重要文物石鼓获得新生,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司马光在这次寻找石鼓的以后发生的石鼓仿制事件中,他所表现出的正直诚恳更是值得尊敬,在凤翔孔庙仿制一面遗失的石鼓就像现代对文物进行修复一样,不是罪过,也是文化保护工作,朝廷问责时,部下都惊恐,只有司马池能承担责任保护部下,这本身就体现了他的坦诚和正直,所以宋仁宗不仅没有降罪,很快把他调入朝廷担任兵部尚书员外郎,迁侍御史,逐渐升迁成为一代名臣。
引用 4sjs4 2019-9-27 08:58
第八节:夷陵战役
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合纵连横是变化多端的,在三国分治初期是魏吴联合,蜀国是孤立面对两个强敌,形势对蜀国最不利。曹丕用九品制笼络了士族,顺利完成代汉后,对士族就有些压制,曹丕把司马懿的督军御史中丞改任为尚书仆射,不再让司马懿直接掌兵权,督军是可以领兵作战,曹操就让严象为督军御史中丞帅领刘备等平定袁术,是曹操即要用士族打仗,又不想让士族直接任将军掌兵权的权谋。司马懿担任督军御史中丞是曹氏想让司马懿到前线征战,当时是魏吴联合,设立督军御史中丞出战明显是针对蜀国,刘备也盯着司马懿动向采取防御态势,曹丕见刘备没攻打他也就不再想作战,罢了司马懿甚至让曹仁放弃襄樊。司马懿劝阻不要放弃襄樊,曹丕也不听,结果孙权派兵进占襄樊,而且孙权移都武昌。221年刘备攻打孙权,帅领主力十多万进占夷陵,孙权派使臣和曹魏联盟,接受曹魏册封,虽迟迟不派人质,曹丕也仍有联吴伐蜀的机会,司马孚都劝说曹丕要维护魏吴联盟,并且以九服之道远人率贡,增强兵力国力为主,双方的联盟加强。刘备攻打孙权是其内部荆州派的要求,他带领的荆州派系的家乡土地和亲戚都在荆州,自然想要收复荆州,而且认为孙权是背盟袭占荆州,于情于理有利于收复,再加上看到曹魏内部矛盾,司马懿被解除军权,曹丕没了伐蜀意图,所以决定先打孙权。司马懿被解除军权是曹丕打压士族,是刘备正好可以利用北伐中原的机会,当时九品制刚执行不久,豪族和士族的联合不巩固,刘备北伐还是有些机会,但是他错误地选择攻打孙权。222年初曹魏采纳司马孚的意见通西域,实现远人率贡。在夷陵的蜀吴对峙中,陆逊采取守御疲敌的战术,双方相持近一年,最终火烧连营打败了蜀军,黄权等被割断在江北被迫降魏。222年六月夷陵战役结束,刘备折损八万主力部队,蜀国的战略形势急剧恶化。要是此时曹丕攻打蜀国那刘备确实有亡国的危险,最初曹丕和刘晔表示是“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但是刘晔等主张蜀远吴近要求伐吴,曹丕也没了主意。夷陵战役结束后孙权势力大增,也不派人质了,但是仍没有断绝魏吴联盟,这是曹丕统一的最后机会了,他最终没有把握住攻打蜀国,而且选择攻打吴国,断绝魏吴联盟。曹丕定下伐吴为先的战略后才发现自己对形势的误判,当初司马懿劝阻他不要放弃襄阳,他不听结果被吴占据,现在要伐吴就得再去攻打襄阳,无形中增加了伐吴的困难,只能派曹仁等先去打襄阳再攻濡须,另外又派遣夏侯尚、张郃攻打江陵和曹休、张辽攻打洞口,自己亲自去宛城督战。孙权刚刚战胜刘备,陆逊的兵马也没有远追入蜀境,又占据襄阳地利气势正旺,虽然魏军攻占了襄阳,但另外两路都没能达到目的,实际上都遭遇挫折或没有大胜更别说统一东南了,曹军没能战胜孙权和陆逊。223年正月曹真、夏侯尚帅军伐吴,攻江陵又不克而还,曹丕不仅没能停战修复和孙权关系,还继续攻打最终疫病而还。在魏吴联盟破裂后,原本岌岌可危的蜀国获得了喘息之机,蜀吴两国相互访问谋求恢复联盟。曹丕出战前曾问贾诩,要统一天下,先打蜀吴哪国?贾诩和司马孚同样都是主张先增强军力国力,以观其变,但是曹丕不听,结果这次历时四个月的南征没能成功,还造成魏吴联盟破裂,推动了蜀吴联盟的恢复。不久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控蜀国政权,内部不稳,南中叛乱,曹丕仍然没有把战略主攻方向放在西部。夷陵战役前后的三国分治形势,总体对曹魏是有利的,在219年左右魏吴联合起,曹丕用九品制笼络士族完成了代汉,蜀国的孟达据上庸又归降,内部虽然有青州兵返乡,但是没有发生内战,青州兵至少没有倒戈相向造成危害。曹丕要是在代汉后信任司马懿,继续让他担任督军御史中丞练兵督战,或采纳司马孚和贾诩的畜养士马,停战休养的战略,不打孙权不破坏魏吴联盟,让司马懿增强军力督战,西征平定蜀国是必然的。刘备去世后的蜀国南中叛乱,川南越嶲高定、牂牁朱褒、益州雍闿,几乎蜀国一大半领土叛,而且在夷陵战役兵力消耗极大,几乎把蜀国主力耗尽,就像后来诸葛亮评价的益州疲弊,是存亡之秋的困境。曹魏若是利用夷陵之战后蜀国内乱的机会伐蜀,曹魏当时仍有很多精兵猛将,取胜很容易。曹丕攻打孙权促成了蜀吴联盟的恢复,仿佛又回到赤壁战役时的境况,把曹魏的战略态势又转向不利的方向,而且蜀国也利用魏吴交战转向平定南中叛乱恢复国内稳定。
引用 4sjs4 2019-9-26 11:17
第七节:九品中正
中外政权都是有统治阶层,其都是不同阶层利益的代表。三国分治后蜀吴两国基本都是士族统治,曹魏相对复杂,其最高统治者是豪族,执政和基层以士族为首,蜀吴沿用以前的察举制是士族统治直接察选举用士族,不像东汉外戚宦官和门阀豪族占主导,没有统治阶层内部的士族利益分配不公,曹魏因为是两个阶层的联合,所以产生九品中正制度,协调两个阶层的利益分配。东汉门阀豪族和外戚宦官把持察举,几乎没有士族升迁显赫的希望,所以产生月旦评等下层士族对政坛、社会人物评论,为士族争取利益制造舆论,九品制是把这些乡里评论规范化、制度化,在郡设立中正,把豪族和士族分成九品,由朝廷按品级选用任命,这样士族也能合法地在朝廷占有一席之地,避免了过去东汉时朝廷的人事完全压制士族的情况。曹丕采纳接受九品中正的前提是士族拥护他代汉,他在220年继承魏王不久就开始笼络士族,同意以士族陈群等为首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度,陈群是颍川人,也在刘备、吕布集团任职过,他是荀彧的女婿,按理应是亲汉派,可见曹丕以陈群为九品制推广者就是拉拢亲汉派拥护他代汉。也间接可以认为九品中正制是士族集团的政治诉求,而不是陈群的个人要求,甚至可能是曹魏上层士族集体谋划的结果。陈群这个和亲汉派最亲近的士族都接受九品制拥护代汉,那基层其他士族就基本都不再反对曹丕代汉,因为东汉的政治体制不可能给他们更高的政治利益,在这种条件下曹丕完成了代汉称帝。曹丕用巨大的利益交换称帝,不等于豪族就甘心把九品中正的利益真正落实,卸磨杀驴的政治较量一直在进行,曹丕又利用陈群阻止外戚宦官体系的干政,让士族去替豪族打击压制外戚宦官。也不排除豪族意图让双方火并借外戚宦官整垮士族,因为到魏明帝就开始扶持外戚打压陈群为首的士族,违背士族和曹丕制定的外戚不得干政不封侯,开始给外戚封侯,还爆发选司徒之争,竭力压制司空陈群升任司徒。曹睿时代仅没有宦官干政,否则几乎倒退回东汉末的腐朽体制。曹魏集团豪族和士族的矛盾也主要集中在九品中正,豪族也想沿用察举多任用豪族派系,不想给士族九品分配的利益,例如夏侯玄公开要求废郡守,这显然也是针对九品中正制,大家都知道最初中正就是设立在郡守级,没有了郡守就没法选中正,等于要变相废止九品中正,夏侯玄提出只保留刺史,士族多数都是郡县和乡里的中下地主阶级,没有了郡守就等于很多士族失去权力,也不能保留中正了。所以士族激烈反对尊崇刺史,杜恕就批评刺史郡守荒废政务,要求州郡牧守都务本,反对曹睿宠任刺史。司马懿执政不仅继续保留陈群的在郡守级别选任中正,在刺史级别也选用大中正,更是增加了中正的地位和权限范围,也是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利益,避免了被豪族卸磨杀驴。曹丕是士族司马懿和司马孚兄弟教育的,在政治立场上受士族进步思想影响很大,都难以完全摆脱豪族享乐放纵的缺点,但是他总体和士族是合作为主,对司马懿等士族能重用,他以后的曹睿等豪族统治阶级就更加腐朽,一面想废弃九品中正,由豪族垄断政治权力,一面又要士族为豪族卖命出力,都极大加剧了和士族的利益冲突,尤其在选司徒的问题上,和士族陈群派系矛盾重重,甚至发生陈群的亲信陈矫阻止曹睿入尚书门行文书。但是在权力斗争中,虽然士族也曾被压制,但总体上曹魏的士族力量仍在不断稳定增强,守住和升高九品中正制就体现了士族逐渐控制了曹魏政权的发展方向,避免了豪族倒退回外戚宦官垄断察举的腐朽落后的旧体制,避免了曹魏政权腐化分裂动荡,避免了最先灭亡。相反蜀汉的士族政权虽然是最早是士族统治,但是后来都发展变为蜀汉的宦官或东吴的外戚的腐朽落后体制,不像曹魏的士族仍能在九品中正制度下保证政治地位和权力,让政权在进步士族的领导下保持稳定和上升发展。只有认识到九品中正制在三国分治时期维护士族进步力量的历史作用,才能客观认识三国时期为何仅有北方的士族没有走向腐朽,始终能保持进步上升的趋势。察举制在东汉末期就已经落后,尤其是成为外戚宦官和门阀压制士族的工具,就不再有进步作用,势必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更加民主有效的人事体制,曹魏豪族和士族联合的情况反而促成新体制首先建立。同时蜀吴两国在夷陵陷入近一年的对峙,爆发激烈战争,在战后三国再次发生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引用 4sjs4 2019-9-25 11:16
第六节:三国分治
中国古今分裂是常态,统一太平的时间短,即使有中央政府往往也会是分裂状态,但是有中央政府的分裂总比没有中央政府的分裂要强些,东汉末进入三国后就是进入没有中央政府的分裂。司马懿此时为曹操提出发展军屯的战略,进一步增强了生产粮食的能力,他也能对曹操任命刺史郡守提出意见。218年刘备攻汉中,许昌亲汉派起兵,曹操杀了汉朝廷的大部分官员,七月前往汉中征刘备。这时期是曹操最困难时期,北方亲汉派积极反曹,幸好刘备刻板执行隆中对,采取两路进兵,要是从上庸直接配合关羽向许昌攻击援助那里的亲汉派会更有利。就像毛主席评价的隆中对弱点在分兵,造成刘备攻汉中历时一年,关羽也长期顿兵襄樊,都没形成合力突击一个方向,而且刘备攻汉中时又分兵马超、张飞等攻凉州,进一步分散了力量。曹操在汉中与刘备相持半年,219年五月最终退兵,刘备获胜后没有立即援助关羽,反而在当地称王,造成关羽孤军作战的局面。关羽虽然消灭了第一批援军于禁、庞德部,但是第二批徐晃等又到了,而此时刘备却没有帅主力前来,也没派援军到来。曹操准备把许昌迁都,但被司马懿劝止,司马懿时任丞相军司马,在他谋划下建立孙曹联盟,孙权派吕蒙、陆逊秘密攻打荆州。219年十月孙权攻占荆州,孙刘联盟破裂,孙曹联盟建立。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位,施行九品制笼络士族,直到十月刘备也没利用曹操去世采取进攻,曹操去世造成曹魏内乱,曹彰要夺位,青州兵自行鸣鼓回乡,是有利于刘备进攻的,但刘备却坐视十个月,让曹丕放开胆子灭东汉自行称帝,刘备竟然仍没讨伐曹丕,自己也跟着称帝了,中国至此失去中央政府,进入三国分治时代。隆中对本身就有分兵的严重缺陷,再加上刘备刻板执行隆中对,造成对战略形势严重误判,坐失战机,最终隆中对破产。司马懿成功建立孙曹联盟击破隆中对战略后,在曹魏地位更加提高,甚至成为曹操主持葬礼的托孤臣。曹操在得到孙权书信劝说他称帝时的形势仍然危机,他评价说孙权是想把他放在火上烤,北方反曹力量都是跃跃欲试,准备在刘备攻打曹操时策应,但刘备却恪守隆中对说的曹操不可与之争的成见,不敢放胆去攻打曹操,甚至不敢去攻打曹丕,让北方众多反曹力量无所适从,反曹力量中最强的是士族中的反曹力量,都被曹丕用九品中正制给笼络去了。因为曹操的青州兵返乡脱离曹军后,曹丕能用于作战的豪族武装严重削弱,所以争取士族武装成为最重要的,这也是司马懿、陈群为首的士族崛起的原因。曹丕政权中执政的尚书台完全是士族陈群和司马懿控制,三公钟繇、华歆、王朗都是士族,仅贾诩是庶族。军队朝廷的高级将领仍是曹氏宗亲,但是地方的州郡兵统帅多数都是士族将领,豪族的武装和士族武装基本是对半分的状态。曹魏政权的性质仍是豪族和士族的联合政府,士族已经开始逐渐起主导作用了,司马氏为首的士族后来成为统一的领导力量。刘备称帝建立的蜀汉政府主体也是士族,刘备是宗室士族,诸葛亮等谋臣多数都是士族,在政治上比曹魏的豪族要进步,执行的政策部分是有利于百姓,但是仍保留了部分门阀宗室的特点,像刘巴用通胀盘剥百姓财物,刘备和诸葛亮、法正等有时也严刑峻法,都是体现了门阀的政治特点,末期时最终是发展成东汉末外戚宦官专权的政治体制。孙权政权也是士族统治,从最早的周瑜、鲁肃,到吕蒙、陆逊等都是士族,也是最早建立的武装士族政权,执行的进步政策,从江东的六郡发展成为拥有四州总括东南的地区。孙权集团的士族没有受门阀豪族的影响,比魏蜀几乎没有严重的乱政,仅是末期有暴政,所以在三国中是延续时间最长的。孙权集团的士族在政治上仅仅比北方的司马氏集团的士族在民众心目中影响力差,司马氏早在东汉末就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声望和清廉进步的形象。在东汉末到建安末的三十年中,百姓流散,人口锐减,全国总人口也就五百来万,三十多年后才达到七百多万,在没有中央政府的三国分治时代,战乱依旧,仍然是严重阻碍社会恢复,人口增加缓慢,对异族也只能是坐视其任意居住在中原或迁入中原,无力控制,最多形式上管理,异族在中原无赋役,有赏赐,人口增长远远快于汉族。所以三国分治在总体上不能认为是中国古代的进步时期,仍是汉末分裂战乱的延续,虽然仅剩下主要三国,战争的规模和造成的伤亡仍是惨烈的,又经历六十年到晋朝才恢复太平结束分裂乱世。
引用 4sjs4 2019-9-24 09:50
中国的西北是司马迁评价的收功之地,在地理上是战略要地,关中地区在古代包括渭北、渭南、汉中、陇西等地区,211年在曹操任命曹丕为副丞相后,关中的马超、韩遂等起兵。朝廷中亲汉派反曹倾向增强,荀彧等没再献策,曹操带着贾诩出征,曹操坚守潼关和渭北,依靠河东杜畿的粮草和关中军打消耗战,又采纳贾诩的计谋离间马超和韩遂,迫使关中众将退兵西去,曹操占据关中大部分地区,但没有平定汉中和陇西,没有平定马超和韩遂就再次去远征孙权。曹操仍然在战略上没有谋划,这时刘璋本来派张松来进贡,他可以在攻占长安后向汉中进攻,利用地利平定张鲁、刘璋,完成统一西南,但是他没乘胜进攻西南,曹操在战术上杰出,但战略上缺乏远谋。在212年攻孙权,却不看这时刘备进入西南,准备攻占益州,所以习凿齿评价他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213年曹操返回许昌称魏公,刘备入西南后,却没有采纳庞统的意见借地先占汉中再取益州,也没有采纳庞统快速奔袭成都的计谋,陷入长期争夺益州的战争中,所以曹操的关中占领区没有受到严重威胁。曹操称魏公和荀彧分道扬镳,提拔重用司马懿担任主簿,成为他的重要谋臣。214年曹操再次从东面返回许昌杀伏皇后,控制宫廷,再征孙权未果返回。就在曹操来来回回往返的两年期间,刘备攻占了益州,三国的局面快要形成了。曹操直到这时才有些清醒,215年攻打汉中,曹操经过近半年的战争攻占了汉中,招降了张鲁,当时张鲁的占领区不仅包括汉中,还包括巴中等地,面积不小。司马懿这时向他提出乘胜攻打西川的战略,当时刘备攻占西川不久,人心未定,曹操若乘胜攻打西川是可以取胜的,而且此时刘备帅主力正在荆州和孙权冲突对峙,曹操若采纳司马懿的建议是可以阻止天下三分,极大加快统一进程的。司马懿的战略谋划是利用刘备攻占西川后没有乘胜攻汉中,在曹操夺取汉中就近攻西川平定西南,可惜曹操没有采纳,留下夏侯渊和张郃就退兵返回了。刘备在得知曹操攻占汉中后非常惊慌,不仅立即和孙权议和,割让湘江以东长沙、桂阳等地给孙权,而且匆忙返回成都,当时成都一日数十惊,刘备虽然斩杀也不能禁止,所以廖立评价刘备应该乘胜攻汉中,而不应去和孙权争夺荆州,结果险些丢失益州。216年曹操返回许昌,正式称魏王,曹操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代汉的方面,不再为统一尽心竭力了,也更加积极想把士族武装送到最前线替他出力。217年曹操是派司马朗帅军和夏侯惇共同攻打孙权,从赤壁之战到这时已经十年的时间,曹操的领土几乎没有增加多少,主要是因为和士族的联盟不稳定,和亲汉派的矛盾不断激化。不仅逼死了荀彧,而且原本亲附的关中众将也被他逼反,曹操以征张鲁的名义让关中众将在士族钟繇的帅领下出战,是意图把士族和庶族武装送上最前线,但是结果造成关中马超、韩遂等庶族众将反对他,他费时费力收复长安等地后又没攻张鲁,更是坐实了他是用攻张鲁为名消除异己,最终是让士族和庶族都反对。曹操在这时期仅是对许昌东汉朝廷的压制取得成功,让自己当上魏公、魏王,对他两个最主要的敌人刘备和孙权都没有压制住。刘备在马韩反曹时也应该北上攻襄阳,策应关中占领襄阳也不用关羽后来再打,占领襄阳再取上庸,就能和马韩连成一片。刘备这期间也能经上庸先攻占汉中再打益州,若刘备先占汉中,那后来马超就不用投张鲁,会带着庞德等直接投奔刘备了。在争夺关中的数年期间,曹操和刘备都错失了很多机会,也体现了在争取统一的战略谋划方面都缺乏应变能力,产生这个情况是因为曹操主要目的和精力都在代汉,而刘备从他在徐州起就缺乏战略谋划,后来又刻板地执行隆中对,不懂得权变,总是在向三分努力而不是向统一和复兴汉室努力,刘备要是为复兴汉室努力必然会利用曹操代汉造成的危机北上伐曹。司马朗代表士族武装首次军事南征,途中因为救助士兵疾疫而去世,但是仍然为士族的地位和声望做出重要贡献,让广大士兵更加尊敬他和司马氏,为司马氏赢得军心。司马懿此时已经成为曹操幕府的重要谋臣,担任主簿,在曹操称魏公、魏王后,为他出谋划策,办理庶务,也成为曹丕的主要密友谋臣,成为士族领袖之一。在司马氏中,司马孚是曹植的老师,和哥哥同时被曹操任命为曹丕的太子中庶子;司马芝成为曹操重要的法律执行者,司马氏成为北方士族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代表。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