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淮河治好——谈谈毛泽东时期的治水 王庄房 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与洪水奋斗的历史,早期文明的传说中也多有与洪水有关的记忆,西方有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中国则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但也有浊浪滔天的时刻,于是古今重大的水利工程才有了存在的意义,伟大的治水人物才被一代代人所铭记。 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开始,治水就融入中华民族历史,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从灵渠、邗沟、都江堰、郑国渠,到京杭大运河、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到乌东德水电站。与水奋斗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成长到伟大复兴一步步走来的历史。 在南方洪灾的当下,在军民万众一心抗洪时期,谈谈毛泽东时期的治水。 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连降大雨,中上游先后漫决,被淹农田达3100万亩。毛泽东阅读华东局电报时,难过落泪。8月5日夜,给周恩来的批示说:“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全国治淮会议8月底在北京举行,会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对淮河水情、治淮方针、方案、应办工程等作了反复研讨。之后又集中各地的意见,对治淮计划进行了修改、充实,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9月21日,毛泽东再次督促周恩来:“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望督促早日勘测,早日作好计划,早日开工。” 1950年10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0年11月3日,在政务院第57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最终拍板,三天后,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正式成立,统一领导治理淮河的工作。中央发动淮河流域受灾群众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参与治理淮河工程,灾民有活干,有饭吃,甚至可以领回家让家人吃上饱饭。苏、豫、皖数十万民工先后开赴各治淮工地,浩大的治淮工程就这样开始了。淮河两岸红旗招展,夯声不断,热火朝天。建国初的五十年代,没有今天的大型机械,人们使用最简陋的工具:铣、锹、条筐、独轮车、夯,完全靠肩挑手推,奋战在江淮大地上。1951年5月3日,毛主席派出的中央治淮视察团抵达蚌埠。第二天,邵力子亲手将两面绣着毛泽东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锦旗分别授予治淮委员会和皖北治淮指挥部,随后,同样的锦旗也被分送到了河南和江苏的治淮工地。 如今,淮水安澜,淮河流域再没出现过大流域水患,相反,淮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盱眙小龙虾走向全国,淮河可以南入长江,东入黄河,现在还有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并且,淮河流域的洪泽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通道。 据水利部门统计,毛泽东时代修建的水库占中国水库的90%左右,占世界水库的40%左右。与鲁南接界的苏北地区解放前每到夏季沂蒙山洪奔涌而下,农田一片汪洋,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兴修水利,建了很多水库,昔日汪洋泽国成为万顷良田,至今苏北有些地区农民称“下地”为“下湖”。毛泽东时代的水利建设,特别是修建的大型水库,都具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航运、发电等综合性功能,中国人民至今受益。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人民还会继续书写与水奋斗的光辉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