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小伙28岁就成北航博导 入职获住房和300万科研经费

2017-9-15 19:49| 发布者: 草原| 查看: 5734| 评论: 1|来自: 观察者网

摘要: 据齐鲁晚报9月14日报道,刚参加工作就担任名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一些人看来,他们直接走向了人生巅峰。1989年出生的山东莱阳小伙宫勇吉就是其中之一,28岁就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及复合 ...

据齐鲁晚报9月14日报道,刚参加工作就担任名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一些人看来,他们直接走向了人生巅峰。1989年出生的山东莱阳小伙宫勇吉就是其中之一,28岁就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宫勇吉说,自己现在压力还是蛮大的,毕竟没有什么成果。之前做的工作也只能代表过去,希望自己能在国内这个环境取得不错的成绩。以后的打算也还是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手里的工作,不忘初心。

通过“千人计划”成为北航教授、博导

宫勇吉1989年出生于山东莱阳。2007年以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总分全国第9名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保送北京大学化学系。

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后前往美国莱斯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Ajayan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获得博士学位后,2016年3月至今年5月间,宫勇吉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师从Yi Cui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性质调控以及新能源材料等。

2017年5月11日上午,国家千人计划网公布了第13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创业人才项目入选人员名单。经形式审查、通信评审、面试评审、公示及复核、审批等程序,包括宫勇吉在内的590人入选“千人计划”青年项目。

2017年5月,宫勇吉回国,起初他可以选择的机会很多,北大、清华都曾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最终通过申请“千人计划”选择了能为其创造更好实验条件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系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新型二位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表征、二维异质结构的设计及合成、传统催化及电催化、新能源材料锂电池。

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显示,出生于1989年的宫勇吉目前已经担任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航提供了住房和300万科研启动经费

据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站显示,对于引进的千人计划人才,将聘任特聘研究员(正高)岗位,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提供40-60万/年薪酬;提供有产权的118平方人才房1套(80平方内按优惠价格4000元/平方购买,超出面积按政府限价购买),或合同期内免费使用90平方的教师公寓,或提供80万元安居补贴(税前);除享受国家提供的100-300万元科研经费外,可申请学校的100-300万元科研经费等优厚条件。

据悉,宫勇吉入职北航后,获得了3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经费目前都投进实验室建设,搭建实验平台,九月初差不多就可以使用了。

目前,北航“千人计划”宫勇吉教授课题组正在招聘卓越百人博士后,组建团队。

资料显示,宫勇吉教授的研究方向:新型二位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表征;二维异质结构的设计及合成;催化(传统催化及电催化);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锂-空电池,锂-硫电池)。

最近5年,在材料学相关领域以第一作者、并列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顶级期刊20篇,包括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此外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60篇左右,包括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引用次数超过4000次,H因子27,成果被Nature, 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等著名杂志专题报道。申请美国专利2项,并多次受邀为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杂志审稿。

父母“放养”学习上全靠自己

宫勇吉,1989年2月23日出生于莱阳龙旺庄街道东祝家庙村。家里的孩子除了他之外,还有个姐姐。他从小就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用自己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设计完成一些小实验,小学还没毕业就研究完了姐姐中学的化学课本,并对其中的知识点过目不忘。

“不光是对化学感兴趣,上学的时候,各个学科学的都不错。”对于宫勇吉成绩的取得,宫勇吉的父亲宫军说,“在学习上,我们都没有怎么操过心,都是他一步一步刻苦努力过来的。”据宫军说,宫勇吉的姐姐也很争气,大学毕业后通过事业编考试考入莱阳当地一家医院当医生。

“在农村,当时那个年代,对学习方面不是抓的那么紧。”宫军说,“当时就想,孩子好好上学,上到什么地步,我们使劲供他上什么地步,学习上全靠个人兴趣和自觉,另外,父母当时想帮也帮不上什么忙,当时也没有什么辅导班辅导。聪明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自己知道学,上学的时候学到晚上十一二点都是常事,上大学期间暑假都几乎不回家,都在学校里学习,寒假过年也就回来一个星期就回去了。”

宫勇吉在小学初中期间学习好,家里的墙壁上也和大多数学习好的孩子一样,奖状贴了一墙,但没有特别突出,“在学习上,要特别感谢他高中的班主任,王梯延老师,是王老师发现了他,指导他一步步参加化学竞赛,后来上了北大。”宫军说,可以说王老师是他的恩师,伯乐。

“当初出国以及回国,都跟王老师沟通过。”宫军说,“整体上,他还是感觉在国内发展空间更大。”宫军说,去年儿子结婚后,今年5月份就决定回国任教。儿媳妇现在也在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高中老师评价他刻苦用功专注

“回国的决定其实在出国之前,我们就沟通过,当时就已经基本确定将来还是要回来,建设国家的。”宫勇吉高中化学老师王梯延说。

2006年,就读于莱阳一中的宫勇吉在全国化学奥赛中勇夺山东赛区第一名;2007年三月,宫勇吉入选化学奥赛国家队;同年宫勇吉从莱阳一中毕业,保送上北大。在莱阳一中,宫勇吉一直都是“风云人物”,被数届学弟学妹当成榜样。

“当时他上高三,下学期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没有参加高考。”时任宫勇吉化学老师的王梯延告诉记者,“他成绩的取得不能简单的以聪明来形容,更重要是的他学习的刻苦和用功,以及专注。”

宫勇吉和王梯延老师关系很好,当年就是王梯延指导宫勇吉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获得金牌。现在在烟台二中担任教科室副主任的王梯延告诉记者,“高中毕业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他在大学的时候也十分刻苦,大三的时候每天早上七点就开始学习,一直到晚上12点,每天就是宿舍——教室/实验室——宿舍三点一线。”

大学的不断的刻苦努力使得宫勇吉在大学毕业后成功申请到美国莱斯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攻读期间没有在花过家里一分钱,自己全额奖学金已经赚取的科研工资就足以维持生活。

对话宫勇吉:

别人看是人生巅峰,自己却感到是压力

记者试图联系年轻教授、博导宫勇吉,但突如其来的意外“出名”好像一时让他有些无措,宫勇吉的老师王梯延告诉记者,刚刚回来,千头万绪,他希望低调一些,不希望再在媒体上过度曝光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可以采访的,刚刚回来什么工作还没有开展,他也不希望太过张扬。”宫勇吉的父亲宫军也婉拒对孩子的采访。

后来,根据宫勇吉父亲宫军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辗转联系到宫勇吉,“最近确实比较忙,现在正在开会,可以在晚上6点左右或者明天上午再联系。”宫勇吉说。不过,此后记者拨打宫勇吉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后来,记者通过邮件与宫勇吉取得联系,“非常不好意思,这两天也没接什么电话。其实最近我刚回来还是对采访比较抗拒的,毕竟没有什么成果,被媒体报道,压力还是蛮大的。”宫勇吉说,“那一次偶然的交谈,被写成了报道,后来意外的就传播开来,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归国人才济济,竞争激烈,我们圈内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据介绍,在美国读完博士就可以当助理教授、带博士,而在国内一般正教授才能当博导,进行独立研究。“因此,教授和博导只是一个名号,真的没什么,就是一份工作。”宫勇吉说。

学术界大多认为,学者的学术创新能力在他们30至40岁时期最强,从这个角度,“千人计划”也是给青年学者一个机会,让他们有进行独立研究的机会,自己带团队。

宫勇吉说,“一路走来,从保送上北大,出国深造,归国任教,个人也没什么秘诀,从小也并没有一个什么长远和明确的目标,但是一直都对自己做的事情保持专注,把自己当下手里面的事情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最重要。”

记者问宫勇吉年纪轻轻毕业不久刚参加工作就担任国家重点大学的教授和博导,特别是经媒体报道后,是否会有压力,以后有哪些打算?“还是很有压力的,毕竟没有什么成果。之前做的工作也只能代表过去,希望自己能在国内这个环境取得不错的成绩。以后的打算也还是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手里的工作,不忘初心。”宫勇吉说。

据了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宫勇吉并非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比如在他之前,就有1989年7月出生的刘知琪通过第十二批“千人计划”入职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相比刘知琪,1989年2月出生的宫勇吉,初来乍到,在科研项目、招生信息和学生信息都是本是空白,团队也是空白。

“现在每天都是拼的感觉,这几天都在开会,回来这段时间特别忙,从团队组建,仪器设备采购,实验室的搭建……方方面面事情很多。”宫勇吉说,希望通过咱们媒体这里呼吁一下,大家看看热闹就过去吧,“让我安安静静地开始工作,我希望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真的为家乡争光。”

“别人看来可能是人生巅峰,但作为真正的科研人员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中南大学从事医学基础研究的一位1987出生的科研人员(博士)告诉记者,“国内和国外不同,在国外可能会发几篇比较好的文章,但那是在‘老板’的平台上做的工作,一旦离开这个平台,就有困难了,好多人独立工作能力不够。我认识的好多通过‘千人计划’回来成为年轻教授、博导的同行,压力都非常大,回来时起点比较高,但大家都看着呢,压力自然大,现在看很光鲜,但五年后再看看,如果做不出成绩,结果就很尴尬。其实一线科研人员很辛苦,每天都是在拼的状态,在我们这里,无论年轻还是资深教授,每天早上8点前都会准时到岗,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也是常有的事。我现在晚上在家能看个电视都感觉很奢侈。”

另外,现在科研工作,除了少数理论工作一个人可以单干,大多数还是需要一个平台、团队做才更有效。不然的话就会很分散,也不容易做出突出成绩。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