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工业战线 查看内容

花甲之年的导弹专家如何保持创新“饥饿感”

2016-12-2 23:07| 发布者: 草原| 查看: 2010| 评论: 0|来自: 中国军网

摘要: 花甲之年,功成名就的杨光松依旧风尘仆仆——导弹专家的“永不知足”■本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张常伟 特约通讯员 王 秦秋夜月冷,京郊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刚从导弹发射场调研归来的装备研究院研究员杨光松征尘未 ...

花甲之年,功成名就的杨光松依旧风尘仆仆——

导弹专家的“永不知足”

■本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张常伟 特约通讯员 王 秦

秋夜月冷,京郊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刚从导弹发射场调研归来的装备研究院研究员杨光松征尘未洗,又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数据之中,为某新型导弹武器寻找升级密码。

作为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某新型导弹的总师,杨光松可谓功成名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4项……然而,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导弹专家却“永不知足”。虽已花甲之年,但杨光松的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不知疲倦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创造新成绩。

杨光松的办公室不大,却摆着许多书。无论是厚厚的“大部头”,还是几十页的活页资料,大多被他翻得卷了边,有的还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大家对他评价:“嗜书如命。”对此,杨光松坦诚地说:“已知的半径越长,未知的圆周就越大,越学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太匮乏,有一种知识‘饥饿感’。”

如何保持“饥饿感”?一次,为了提高计算精度,杨光松主动放弃非常熟练的传统演算方法,学习最新的计算方法。面对复杂的软件工具,很多年轻人都打怵,杨光松把上千页的工具书悉数读透,反复练习,仅用了一个多月就熟练掌握了软件操作技能,令人叹服。

科技创新是高端技术的博弈,核心技术买不来,依赖引进走不远。有一年,某新型导弹武器装备进入研制攻坚阶段,上级提出将某项依靠进口的关键材料“国产化”。由于难度大,有人打起“退堂鼓”。征求杨光松的意见,他浓眉紧锁:“脊柱上安一块别人的骨头,腰杆子就不能真正硬起来!”

手中是“军令状”,脚下是“起跑线”。受领任务后,杨光松带着攻关团队出发,转战大半个中国,集中多方人才和技术优势进行论证研制。白天舟车奔波,夜里分析论证,每天加班加点,熬得几名年轻人都招架不住。

经过反复攻关、论证和试验,设计方案几易其稿终于出炉。正当大家准备庆祝成功之时,杨光松得知某项关键技术有了“升级版”,决定再为方案“加把火”。别人劝他“差不多就行了”,他却态度坚决:“创新如登山,登得越高才能看得越远。”

几次采访,都未能见到杨光松,同事半开玩笑地说:“他不在发射场,就在去发射场的路上,杨总每年有200多天都在出差。”

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导弹专家,缘何把演训场当作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杨光松这样说:“创新成果行不行,未来战场说了算,不到演训场去检验,未来打仗怎能托底?”

那年,某型装备系统研制工程启动,杨光松作为技术负责人披挂上阵。他带领团队钻山沟、上阵地,与官兵在一起摸爬滚打,反复论证,找准需求。

大漠戈壁,白天骄阳如火,夜里寒气逼人,杨光松始终冲在队伍最前面,在复杂恶劣环境中进行了20多次试验调研和数十轮数据核算,反复求证,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采访中,记者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杨光松呵呵一乐:“创新无止境,追求也无止境。老骥伏枥,任重道远!”

(《解放军报》2016年12月01日 05版)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