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K字签证的事情引发比较大的舆论争议,所以我这几天也去查了不少资料,亲自去查证一些事情,又有一些新的收获,来跟大家分享。 并且我对于K字签证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也提前找找漏洞,提一些个人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效果,查缺补漏。 (1)外国人来华工作申请流程 首先需要搞清楚,签证、工作、移民,是三个完全不同层级的东西。 签证只是说外国人能进来。 至于外国人进来后,能不能工作,是要去申请“外国人工作许可”。 2015年12月31日,决定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会同国家外专局制定外国人来华工作政策,由国家外专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这里的“国家外专局”,就是“国家外国专家局”。 2018年的机构改革中,将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整合,科技部下设“外国专家服务司”。 2023年的机构改革中,将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职责划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加挂国家外国专家局牌子。 所以,目前“外国专家局”的职责,基本划归到人社部了。 于是,2024年,“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和“外国专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将迁移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 2024年6月3日,用户就可以通过人社部的“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访问“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和“外国专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所以,目前外国人获得签证进入国内后,要申请工作,首先需要去人社部网站申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 这个申请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用人单位要在“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里申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 其中A类和B类人员,由当地市科技局审批,C类人员又当地市人社局审批。 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的通知》里的附件《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里明确。 A类人员为外国高端人才。 B类人员为外国专业人才。 C类人员为其他外国人员。 该文件里明确提到:“坚持“鼓励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原则,健全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管理制度,实现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签证、居留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和平衡保护国内就业市场的制度环境”。 这里的“鼓励高端”,就是指鼓励A类人员,外国高端人才的就业,对应的就是R签。 也就是说,只有R字签证持有者,才会被认定为A类人员。 “控制一般”,就是对应B类人员,如果只是认定为外国专业人才,其就业是需要“控制”。 至于“限制低端”,就是对应C类人员,只是“其他外国人员”,都不算是人才,那么就需要限制其就业。 这是我方对于外国人来华工作的整体战略方向,这次K字签证的推出,不会更改这个方向。 从目前情况看,K字签证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定位,应该是介于“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二者之间,也就是介于A类和B类之间。 到时候,有可能会新出一个D类人才来认定“外国青年科技人才”,介于“鼓励高端”和“控制一般”之间。 这里仍然需要强调,K字签证不是工作签证,意思是只拿到签证是不允许直接在华工作。 能不能在华工作,只看有没有获得“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 外国人获得“工作许可”后,并且要在境内停留超过30日,需要到公安部门办理“工作类居留许可”。 所以,签证、工作许可、工作居留许可,是三个不同层级的东西。 这里K字签证和R字签证的区别是。 R字签证是需要用人单位申请,才能获得《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有了这个“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申请人才能向大使馆提交R字申请签证。 所以,R字签证持有者一进来后,就可以直接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并且是绿色通道,办理很快。 因此,R字签证虽然不是传统的工作签证,跟Z字工作签证是有区别的,但也近似工作签证。 而K字签证则完全不一样,K字签证是不需要用人单位邀请,所以,K字签证并不是工作签证。 K字签证持有者进来后,目前公开说法只是说允许从事“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 目前还没有明确说法来确定K字签证能不能就业,这取决于到时候K字签证细则出来后,允不允许K字签证持有者去申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 如果允许K字签证持有者申请“外国人工作许可”,那么K字签证就是一个“找工作签”,按照那篇文章的说法:“在他们持有K签期间,他们可以和中国的用人单位和合作伙伴有一个双向选择的时间”。 如果不允许K字签证持有者申请“外国人工作许可”,那么K字签证才是一个单纯的“交流、创业、商务”活动的签证。 现在网络上有些人在明确说K字签证不是工作签证的时候,过于强调K字签证不能工作,而忽略K字签证可能可以找工作,这容易起到“反向预期管理”的效果。 因为在多数民众理解里,“不能工作”,就包括“不能找工作”。 如果到时候落地细则能明确K字签证也不能找工作,那自然最好,基本就不会有舆论争议。 但假如到时候落地细则明确K字签证是可以找工作,那会超出很多人所理解的“不能工作”,就会有新的舆论争议。 单从我自己喜好来说,我是希望最好能不允许K字签证申请“工作许可”,但政策落地情况,并不以我主观意志为转移,我只能提建议。 如果说,到时候细则落地是允许K字签证就业,那么我也希望能给K字签证的就业方向,加一些限制。 假如能严格认定筛选出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那么这样的人从事的就业方向,理应也应该是科技领域跟其专业对口的方向,,这样才符合其“科技人才”定位,符合政策初衷。 万一审核过程时出现漏网之鱼,让一些并不是科技人才的庸才进来,所以需要从制度上对“青年科技人才”就业方向做硬性限制,堵上漏洞。 (2)创业漏洞 除了就业,既然允许K字签证从事创业,那么理应也要对创业方向做同样的限制。 “青年科技人才”从事的创业方向,也应该是科技领域的,不能从事一些跟科技无关的创业,比如开饭馆不能算创业,这不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的定位。 并且应该硬性限制其雇佣外籍人才的比例,避免一个人拿着K签进来创业,然后邀请一堆家乡亲朋好友人进来拿Z签的漏洞。 所以,我个人建议,可以根据《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认定办法》细化的STEM学科清单,细化与外国青年科技人才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审批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申请时,需符合这个就业方向。 包括创业也应该符合这个就业方向。 建议公安部门定期审查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就业或创业方向是否符合要求。 除了就业和创业方向上的漏洞,我再提一些我个人认为可能会存在的漏洞和建议。 (3)年龄问题 目前网络上没有看到权威提到具体年龄限制范围,但有一些人传播16-45周岁的说法,但我并未找到有官方证实这个说法。 既然是“青年科技人才”,那么不应该年龄超过35岁。 我个人是建议青年科技人才的年龄应该限定在30周岁以内,这同样可以打消人们的一些担忧。 (4)时间范围和存续问题。 目前网络流传一个说法称K字签证的有效期5年,每次可以停留180天。 但该说法我同样没有找到有官方信息可以查证。 这个消息大概率是有人拿着R字签证来谣传。 R字签证是有效期5-10年,可多次往返,每次最多可停留180天。 关于K字签证这方面的说法,官方只提到:“相较于现有的12类普通签证,K字签证将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方面为持证人提供更多便利。” 这里我个人是认为,K字签证作为R字签证的“青春版”,既然门槛相比R字签证大幅降低,那么有效期、如今次数、停留期,理应也要低于R字签证,而不应该跟R字签证持平,甚至高于R字签证。 (5)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名单 如果知名高校简单采用QS前100这样的门槛,会有一些问题,因为QS高校排名是西方排名,存在国内高校排名低,包括俄罗斯高校排名低的问题。 而如果像某香港媒体报道距离提到的QS前500名,又会存在巨大的门槛过低漏洞。 某媒体人那篇《和一些涉及K字签证政策的专业人士交流》的文章里提到:“有消息称,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正在联合制定《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认定办法》,预计2025年底前出台,这将细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目录、STEM学科清单等操作细则。” 假如该文章属实,那么我方应该会出台自己的“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目录”,而不是简单采用QS高校排名,那么能否补上这个漏洞,取决于我们细化后的“知名高校名单”是否科学合理。 (6)学历漏洞 某媒体人那篇《和一些涉及K字签证政策的专业人士交流》的文章里提到:“至于门槛线为什么划在“学士及其以上”,这一点主要是考虑到国内外教育体制和学制的差异。在某些国家,比如美国和加拿大等,是存在“本科直博”的现象的,具体说就是在本科期间展示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潜力以及浓厚的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博士,这是一种常见的且受到鼓励的现象。但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近期的排外政策,有很多这类学生面临无法完成学业的压力和焦虑,我国适时推出开放政策对此类人群会产生虹吸效应,让中国变成全球人才和具备成为人才潜力的苗子的流动新终端。” 假如这篇文章属实,那其实这段话就说明设置K字签证的初衷,恐怕就是为了趁特朗普大搞高校排外之际,去跟美国抢人才。 但问题在于,如果只是为了跟美国抢人才,就设置这样一个只要本科学历的低门槛,虽然满足了引入美国“潜在天才”的需求,但也因此容易留下漏洞,容易被其他庸才钻了空子。 这里如果是给不同国家设置不同的K签学历门槛,容易引发歧视对待的争议,甚至因此引发外交问题。 而且,如果只单独给美国设置本科门槛,那么也会存在有印度人在美国读书,去申请这个K字签证钻漏洞的问题。 如果像现在这样,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采用本科学历门槛。 那么也会存在一个漏洞,由于我方一些知名高校在招收外国留学生时,存在门槛较低的问题,导致我方知名高校里的外国留学生水平良莠不齐,落差很大。 可以预见,我方出台的“知名高校”名单里,应该会加入很多国内的知名高校,这也是合理的做法。 但这也容易被我方知名高校里一些水平较差的外国留学生钻漏洞,让一些水平较差的外国留学生拿到K字签证,这也是不少人的担忧。 所以,假如学历门槛不能做区分对待,还想要跟美国抢人才,那么最好做法,就是额外加入论文学术要求的门槛,才能筛出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 比如要求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通过论文发表记录、引用影响、学术声誉等多维度量化学术能力,如果连这样的学术能力都没有,又何谈“青年科技人才”呢? 而且,R字签证里对于高端人才也是有学术要求。 比如R字签证对于高端人才认定里的“符合国际公认的专业成就认定标准的”其中有两条给学术能力有关: 一条是:“担任过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JCR一、二区)正、副总编和高级会员。” 一条是:“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同等贡献作者)在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所在专业领域《期刊引用报告》JCR一、二区)发表论文3篇。” 既然K字签证是R字签证的青春版,在具体门槛可以稍微弱化,但不应该完全取消学术门槛要求。 比方说,“担任过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JCR一、二区)正、副总编和高级会员”,可能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做不到,可以去掉。 但是,应该保留“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同等贡献作者)在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所在专业领域《期刊引用报告》JCR一、二区)发表论文3篇”,作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学术门槛要求,顶多就是稍微降低一下论文数量,但对于论文质量的要求不应该降低。 比如不能把质量门槛降低为JCR三区、四区,因为也会有刷论文的漏洞。也会有刷论文的漏洞。包括这里的“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应该跟R字签证的高端人才要求一致,不能降低论文的质量要求。 所以,我个人认为,想要解决学历门槛过低带来的漏洞问题,需要额外加入学术能力的硬性要求门槛。 (7)总结 一个完全低门槛的K字签证,对于审核人员要求太高,不能奢望所有审核人员都是伯乐,能精准有效的识别出“青年科技人才”。 最好还是可以从制度上,有些筛出“青年科技人才”的硬性标准,降低被庸才钻漏洞的可能性。 总体来说,我是希望通过补上一些漏洞,确保K字签证可以引入到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重“质”不重“量”,不设立KPI考核,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轻K字签证对国内的就业冲击。 如果能够完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认定细则,能做到只是引入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而不是给大量庸才钻漏洞,我相信大多数人就不会反对。 因为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肯定是少数,这个世界并没有太多真正的“科技人才”。 所以,我建议“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认定细则,参考R字签证对于高端人才的认定细则,引入“计点积分”。 前文介绍过,目前国内对于外国人才的认定,分三类:“A类外国高端人才、B类外国专业人才、C类其他外国人员。” 其中对于A类外国高端人才认定,有其中一个符合条件是“计点积分在 85 分以上”。 而B类外国专业人才认定,则是“计点积分在 60 分以上”。 这个计点积分我也去查了下,是有一个“积分要素计分赋值表”。 所以,我个人是建议,应该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认定,去优化这个积分表,或者专门给“青年科技人才”弄一个积分表,达到多少积分,作为认定“青年科技人才”的条件之一。 这里我也把R字签证的高端人才的认定要求,跟大家列一下。 这里面的第二大条:“符合国际公认的专业成就认定标准的”一共有18条,由于太多,我只截图前面6条,但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个门槛是很高的。 当然,这些门槛都是“之一”,而不是说要全部满足这些条件。 所以,对于“外国高端人才”认定里,我觉得门槛最低的应该是其中第五大条“优秀青年人才”,其中提到:“40 岁以下在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中国境内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青年人才。” 其实我理解,K字签证就是R字签证的青春版,那么也应该有自己一套完善的认定体系,门槛相对R字签证可以有一些弱化,但不应该门槛过低,要确保通过这些门槛筛选出来的是真正的“青年科技人才”。 在我个人看来,本来K字签证应该是作为R字签证的一个子集,比如分为R1签证、R2签证。 如果一开始是这么做,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争议,因为大家明白,这个R2签证会在现有的高端人才认定体系里去细化。 但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变成单独新设立一个K字签证,而从目前看,这个细则显然不是一开始就已经配套制订好的,甚至可能是处于一个“新建文件夹”状态,这使得面对汹涌的舆论争议,官方又不能第一时间出来回应舆论质疑,给出明确的细则。 这才导致这波舆论争议比较大,而且各方都处于“空对空”状态,让更多争议和谣言,有了滋生空间。 最后还是强调一下: 我们该批评批评,该提意见提意见,群众合理的担忧不应该被一棍子打死。 我也很反感某报那个评论,充满高高在下的说教感,拿着2016年预测的数字,就在通篇都在情绪输出,对于民众一些合理的担忧不重视,显然是有些脱离群众了。 同时,我们要警惕那种扩大化、极端化,到处渲染“要完了”的声音,不要被这类要完的声音裹挟,把自己搞得很焦虑。 这件事情的舆论风浪很大,我也只是秉持我一贯的实事求是原则,去就事论事讨论这件事情。 参与讨论这件事情的博主,不管从哪个方向解读,都会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稍微没写好,就得被围殴。 合理的担忧,会被觉得完全没问题的人说成是恶意带节奏,容不得半点质疑。 理性的提意见,也会被觉得“要完”的人说成是“洗地”。不极端反对,就是不反对。 在极端两边看来,只要不够极端,就是对立面,这种撕裂氛围很不好,容易分化我方阵营,出现不必要的内耗,还是应当理性讨论,求同存异。 我们要遵循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原则,是奔着解决问题的角度去讨论问题,可以自己去公开有效的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 我对于K字签证的分析,该说的,能说的,我也已经跟大家说得很清楚。 我认为可能有漏洞的地方,以及怎么堵漏洞,我也给出自己的个人建议,能力有限,我也不敢说自己就一定对,肯定还有一些我没考虑到的地方,只是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我也支持大家积极在公开有效的渠道,去提出自己的意见。 在细则出来之前,舆论声浪越大,就会越重视,越有可能吸收舆论意见,去做合理的修改细化,进行查缺补漏,完善细则。 剩下的就是等这个细则《外国青年科技人才认定办法》看年底能不能出来,我再去跟大家做追踪分析。 |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