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魅力,如同一把淬火的军刀寒光凛凛,他咆哮战场、快意恩仇的身姿,满足了大众对英雄的一切浪漫想象。然而,当屏幕上的硝烟散尽,一个严肃的问题浮出历史的地平线:若革命的真髓仅系于这般不受约束的个人英雄主义激情喷涌,那井冈山的星火、延安的灯火、乃至席卷神州的红旗漫卷,岂非成了无数偶然胜利堆积的脆弱奇迹?历史的答案如铁般冰冷而坚硬——革命绝非草莽豪杰的即兴演出,其胜利的深层密码,深埋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锻造的政治灵魂与集体意志之中,绝非任何一个“李云龙”所能单独承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刺破“英雄史观”的华丽画皮,昭示历史绝非个别“盖世英雄”的独角戏,而是由觉醒民众作为整体书写的壮丽史诗。列宁严厉斥责“崇拜自发性”是工运的致命毒药,若放任“李云龙”式的军事冒险主义与政治盲目性蔓延,军队便会退化为失去方向的暴力机器,士兵沦为将领私产的“胡子式”武装。中国革命史上,那些一度声势浩大却终归湮灭的革命武装,其败亡的根源莫不在此——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锻造与政治纲领的明确指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恩格斯断言:“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而政委制度,正是确保“心”之纯洁与“手”之有力的关键机制。“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古田会议决议奠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绝非偶然的技术调整,而是赋予军队以政治灵魂的伟大创举。政委绝非如《亮剑》所暗示的迂阔说教者或次要配角,他们是党的化身、主义的宣示者、纪律的守护神。正是依靠这套精密机制,党的路线方针才能如血液渗透毛细血管般灌注于军队肌体,将怀有朴素复仇意识或求生本能的农民,锻造成懂得“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自觉革命战士;将可能的军阀苗头或流寇习气,扼杀于萌芽。赵刚们的“絮叨”,恰是保证革命武装不蜕化变质的“免疫系统”。 中国革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政治路线的胜利。毛泽东的“枪杆子里出政权”须与“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结合理解。军事战略固然重要,但若脱离“土地革命”凝聚亿万人心、脱离“统一战线”争取最大同盟、脱离建立人民政权的终极政治目标,任何辉煌战术胜利都将是无本之木。红军被迫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表面上是一场军事行动,其灵魂却是为了保存革命火种、宣传政治主张的战略坚持,是行走的“宣传队、播种机”。这一切,远非单一军事观点所能涵盖,其背后是宏阔的政治视野与坚定的阶级立场。 《亮剑》作为艺术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契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传奇将领形象,然其艺术夸张不应模糊历史的本质轮廓。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革命事业的宏伟大厦,并非建立在“李云龙”们不拘小节的个人才能沙堆之上,而是奠基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块磐石,由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蓝图,以严密有效的政治工作为钢筋,亿万军民共同奋斗浇筑而成。真正斩断旧世界锁链的“亮剑”,绝非某一柄传奇利刃的孤鸣,而是整个觉醒阶级在先进政党指引下发出的集体怒吼,是组织起来的人民所形成的无可阻挡的历史洪流——这,才是革命胜利颠扑不破的真理,是留给后世代代相传的精神遗产。 |
微信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