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视的八十年前日本“乞降”与“终战”的妙语与诡术 陈柯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广播了裕仁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结束战争。然而,今天重新审示这份所谓的“终战诏书”,字里行间却充满狡辩、推诿与虚伪,毫无对侵略罪行的真诚反省,反而极尽美化战争、推卸责任之能事。尽管过了八十年,我们仍须警惕这份“投降文书”背后的历史叙事陷阱。 一、避谈“投降”,自诩“救世主”。《终战诏书》通篇未提“战败”“投降”,仅以“接受联合公告”轻描淡写带过,甚至将投降粉饰为裕仁天皇“为保全亿兆赤子”而主动作出的“圣断”。诏书声称,日本若继续作战将“破坏人类文明”,俨然将侵略者包装成人类文明的拯救者。这种颠倒黑白的修辞,掩盖了日本在原子弹打击和苏联参战下的穷途末路,更将无条件投降偷换为“天皇的仁慈抉择”。 二、暗藏侮辱:坚持使用“支那”称谓。在日文原版诏书中,日本政府刻意使用“米英支苏”的排序,并以“支”(即“支那”)指代中国。这一称谓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蔑称,承载着军国主义的殖民野心。尽管中文译本中改为“中国”,但原版的措辞暴露了日本当局的顽固态度——即便战败,仍要在文字上羞辱中国。这种“投降不忘侮辱”的做派,足见其毫无悔意。 三、篡改战胜国顺序,暴露崇欧蔑亚心态。《波茨坦公告》由美、中、英三国联合发布,苏联随后加入,正确排序应为美、中、英、苏。然而日本在诏书中擅自调整为“美、英、支、苏”,刻意压低中国的地位。这一细节折射出日本“脱亚入欧”的扭曲心理:一方面对欧美卑躬屈膝,另一方面对亚洲邻国充满蔑视。即便在投降关头,日本仍试图通过文字游戏维持其畸形的“等级秩序”。 四、推卸战争责任,美化侵略行径。诏书宣称对美英宣战是为“帝国之自存与东亚安定”,并诡辩“侵犯他国领土非朕本志”。这种说辞完全抹杀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南亚的蓄谋性与残酷性。更荒谬的是,日本将自身描绘成“东亚解放者”,而对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罪行只字不提。裕仁甚至假惺惺地“痛惜”盟邦(指德意法西斯)和战死者,却对受害国人民的苦难毫无忏悔。 五、埋下历史修正主义伏笔。诏书要求日本国民“忍所难忍”“确信神州不灭”,并鼓吹“发扬国体之精华”。这些措辞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提供了温床。所谓“终战”而非“投降”的叙事,也成为日后靖国神社供奉战犯、教科书篡改历史的借口。 综上所述,八十年前日本的“乞降”表演,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修辞术。通过模糊战败责任、贬低受害国、神化天皇权威,日本试图为侵略战争披上“不得已而为之”的外衣。今天,我们重新审示《终战诏书》,不仅要揭露其文字诡计,更要清醒认识到:一个拒绝真诚反省的国家,永远无法真正与过去和解。历史的真相,从不因巧言令色而改变。 注: 北京研究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的《抗战胜利日: 一天的断代史与反思》(作者 安平)242至243页引用了日本裕仁天皇1945年8月14日“圣断”签署的《诏书》全文。 湖南省诗词协会陈柯平的作品有赋、诗词等多种体裁,以下是部分作品介绍: - 赋作:《嘉禾金秋赋》《金秋雅韵赋》《通道转兵赋》。 - 诗词:《清平乐·观看智能化农机有感》《【正宫·叨叨令】写在建党104周年之际》《卜算子·红旗》《佩戴“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抒怀》《戏吟乘车游十里画廊(新韵)》《踏莎行·十八洞村》《鹧鸪天·咏脱贫》《诉衷情·博士团支教扶贫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