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百姓之声 查看内容

革命者之间的坦诚——《浴血荣光》观感

2025-8-9 06:53|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259| 评论: 0|原作者: 伏牛石|来自: 红歌会网

摘要:   电视剧《浴血荣光》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表现的主要历史情节、塑造的主要历史人物,对广大党史爱好者而言,无不耳熟能详,谙熟于心。毛、周、陈三位伟人之间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无畏的斗争精神、 ...

  电视剧《浴血荣光》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表现的主要历史情节、塑造的主要历史人物,对广大党史爱好者而言,无不耳熟能详,谙熟于心。毛、周、陈三位伟人之间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意志、无畏的斗争精神、坦诚的革命胸襟、纯真的战斗友谊、亲如兄弟的人间至情,渗透在剧中每一镜头间,化解在剧情每一细节中。追看此剧的观众,一定随着剧情化发展,一叠三叹,感慨系之。

  历史早已证明,没有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决然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直接领导下的第一支真正工农武装的建立,更谈不上中国共产党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走上井冈山,创建独属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举措,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史上,无论给予多高评价都不为过。后人以革命摇篮比喻井冈山,千真万确,不带丝毫夸张。

  没有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示范,很难有后来星火燎原的全国各地红色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当然,也不可能有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这一伟大创举的闪现,更遑论党指挥枪这一永久军魂的横空出世。

  伟人一系列建党、建军思想及实践,给处于迷途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点亮了明灯,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至为关键的理论与行为基础。

  可以说,没有伟人率先垂范的革命理论与斗争实践,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明细思路、科学理论、成功实践、斗争意志、不屈精神、乐观信心、充沛精力、满腔豪情。

  然而,这一切的得来绝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千难万险。

  朱德带领南昌起义余部与伟人会师井冈山,壮大了新生革命力量,为这支以农民武装为主流的红色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补充了必要能量。南昌起义部队里的诸多指挥员,大都出身于正规军校,具有无可替代的专业素质。这对缺乏专业军事素质的秋收起义部队来说,不仅非常及时,而且难能可贵。

  但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伟人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朱德带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就没有合适的落脚之地。四面白色恐怖笼罩之中,他们想生存下来都十分艰难,更不要说继续发展壮大了。

  再后来,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部队奔赴井冈山。这支遭遇敌人四面围堵、处境危急的革命武装,百川到海般汇入到井冈山革命洪流之中。

  一时间,井冈山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摇篮。朱德晚年,对井冈山依然魂牵梦绕、心心念念、热情咏赞。他在自己生平最后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昔上井冈山,革命得摇篮。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

  走上井冈山的绝大多数革命者,无不信仰坚定,意志顽强,视死如归,不屈不挠。他们都是无可争议体的真正革命者,他们都具有献身革命事业的强大热情与牺牲精神。尽管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他们之间,在革命斗争形式与具体指导思想上多有冲突与龃龉,有时甚至发生激烈争执,但一点不影响他们之间纯真的革命友谊,一点不影响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坚定意志。即便给革命事业带来严重损失的杜修经、刘安恭等人,我们也无需怀疑他们真正革命者的身份。他们都具有毋庸置疑的革命理想与信念,具有全心全意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一腔赤诚与无畏精神。

  剧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伟人与朱德、陈毅之间,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和谐、完全一致。许多重大问题上,他们时有摩擦,有时冲突甚至十分激烈。

  在整顿军队组织纪律上,伟人始终坚持从严治军观点。他的观点很直白明了,红军之所以有异于旧军队,根本点就在于为谁打天下。既然红军要为普罗大众打天下,就必得取信于民、服务于民、千方百计维护民众利益。更为重要的是,红军队伍不单是军事团体,更是政治团体。不但要行军打仗,还要在战斗间隙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红军队伍里每一指挥员,不仅要做军事能手,还要做政治能手。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事事为民众着想,时时刻刻维护他们的最根本利益,时时刻刻发动他们起来推翻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唯有如此,红军才能成为真正的革命队伍,才能肩负起为民众打天下的重任,才能汇入到民众广泛支持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军队。

  需要指出的是,朱老总出身旧军队,思想深处难免残留有护犊子情结。他爱兵如子,总认为自己手下所有人,从南昌起义起跟着自己一路走来,太不容易。因此,对他们所犯的严重违纪行为,虽怒不可遏,却稍有姑息。这与伟人从严治军思想发生了激烈冲突,二人为此一度闹得颇不开心。

  尤其临时军委书记刘安恭的到来,更给朱毛二人带来了难以预料的不安定因素。刘安恭具备专业军人应有的文化知识、军事素质、严苛作风、近于机械呆板的教条思想。他跟后来的博古李德一样,打心眼里瞧不起伟人。认为伟人拿笔杆子行,对军事完全外行。处处时时跟伟人作对,讽刺挖苦伟人。朱德虽然一再严厉批评刘安恭,但内心深处却默许他的一些做法,这使得刘安恭更加肆无忌惮,多次在公开场合反驳伟人的正确观点,讽刺挖苦伟人是军事上的外行。

  刘安恭死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行为,严重破坏了即将形成的军队纪律,损害了军队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他的行为,恰恰是革命事业的大敌。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红军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壮大、如何实现终极革命理想?

  剧中情节,完全依据历史事实,虽稍有艺术加工,但一点不影响其高度真实性。围绕整顿军纪,伟人与朱德、陈毅发生激烈争执,再加刘安恭的公然挑衅与强力抵触,伟人一时间有话难说,有志难展。身为政治部主任的陈毅,出于无奈,只得以其特有身份建议召开前委扩大会议。会上,作为主持人的陈毅,面对刘安恭对伟人的无理指责,态度过于暧昧,在与会人员中造成很不好影响,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伟人产生严重误解。最不应该的是,陈毅建议前委书记实施投票选举。结果,因刘安恭等人从中撺掇,伟人以一票之差惜败于陈毅。这样,年仅二十八岁的陈毅当选前委书记。

  这一意外打击,对伟人是沉重的。乍然当选前委书记的陈毅,一时很有点不知所措。他深知,自己无论如何都担当不了这一重任。为此,一再向朱德诉苦。然而,木已成舟,短时间内绝难挽回。陈毅只好勉为其难,走马上任。然而,陈毅是无比磊落坦诚的。他深知自己力不能任,一点不贪恋权力,勉力为之。他时时刻刻请教朱德,尽己所能搞好工作。面对伟人离开后的摊子,朱德也很无奈。最后,二人商议后亲赴福建蛟洋,请在那里搞基层工作的伟人重回红四军。

  伟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是中央任命的前委书记,莫名其妙被人为地选掉了。这一结果,任谁都难以理解,都不可接受。伟人后来回忆离开红四军赶赴蛟洋时,这样说道,那时候,真有点灰溜溜感觉。

  此时,伟人已一个心眼投入到地方工作中去,同时兼做扫盲班教员。他是随遇而安之人,更是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之人。虽不在红四军,却时时关注着部队动向,研判着部队周边形势,及时总结各方面经验教训。他将自己既往的经验与教训、对眼前形势所作的分析判断及建议,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正是伟人如此的高度责任感与务实工作作风,闽西一带的农运工作及武装斗争,迅速打开局面,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就。

  伟人是无比坦诚的,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很直白地对朱德说,不打倒和稀泥的陈毅主义,我决不回红四军。

  面对伟人如此坚定态度,朱德、陈毅很无奈。当此关头,陈毅对朱德说了自己的想法,去上海找党中央,如实汇报红四军各方面状况,建议以中央名义敦请伟人出山。随后,陈毅不辞艰险,一路辗转,到达上海。他如实向周恩来详细汇报了红四军面临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自己坦诚合理的建议,恳请伟人继续担任前卫书记,重新执掌红色根据地军政大权。周恩来客观冷静,从善如流,迅速与中央各负责同志达成一致意见。然后,以中央文件形式下发命令,由陈毅携带返回红四军,请伟人出山。

  该剧尚未播完,剧情演绎至此,已令人感慨万分。许多时候,甚至止不住泪花盈目,唏嘘不已。

  老一辈革命家身上体现出来的种种美德,足可感天地,泣鬼神。

  他们之间所有的矛盾与分歧,没有丝毫建立在争权夺利之上,没有片刻建立在你恩我怨之上。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完全出自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完全是指导方针上的矛盾分歧,是认识水平上的矛盾与分歧,是方式方法上的矛盾与分歧,是意识清醒与暂时糊涂上的矛盾与分歧。

  刘安恭对伟人的无理与不公、对苏俄成功经验的机械照抄照搬、对部队整训上的简单粗暴方法,对伟人无端的蔑视与攻击,没有丝毫私利之心,完全站在自己认为的革命角度,发其言、行其行、做其事。他虽犯了严重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但作为彻底革命者,他是纯真的,他的错误是值得原谅的,他的人品与革命精神更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朱德与伟人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完全来自他们军队组织形式上、纪律军规上、斗争方式上、军事路线上。他们是国内外公认的朱毛合体,他们有高度一致的革命信仰,有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有坦诚互见的胸襟胸怀,有亲如兄弟的血肉感情,有目标一致的奋斗指向,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决绝精神、必胜信念、顽强意志。

  人与人之间,只要同处精神、意志、人格高端,彼此间不管发生什事情,都不会以卑劣心理无端攻讦对方、恶意诋毁对方、倾心损毁对方、千方百计置对方于死地或将对方置于虽生犹死境地。

  中国革命史上,伟人与朱德、陈毅之间的感情,深沉厚重,无私无暇。朱、陈二人对伟人的服膺敬重,完全发自内心,不含任何杂质。他们都是谦谦君子,无畏斗士,革命战友,生死兄弟。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此话前一句用来比喻伟人、朱陈二老总之间的关系,恰如其分。他们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出生入死,历尽艰险,百折不挠,心心相印。他们之间所有的矛盾争执,完全是真理之争、认知之争、“道义”之争。这样的矛盾与争执,每争一次,彼此间的友情更深化一层;每争一次,共同的革命理想与目标更趋进一步;每争一次,革命事业就越减少损失、革命航船就越能尽快拨正方向。

  时下,追看该剧已到了难以割舍地步。随着剧情发展,那段逝去已久而又十分熟悉的激情岁月,必将给每一位观众带来新的不一样的激情与感受。

  2025.8.6

支持红色文化,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码

微信打赏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