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从黄洋界下来后,我就去茨坪的红军博物馆观瞻了,在里面我看到了这件红军当年穿过的破棉袄。震撼、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当时便用小相机将它拍了下来。 边拍照片我边猜想:80年前,穿这件破棉袄的红军战士,也许在反围剿时就牺牲了;也许倒在了雪山草地的长征途中;也许后来做了将军什么?! 在默默凝视着这件破棉袄的同时,我联想起湖南秋收起义后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那个名叫寻淮洲的小红军。他15岁参加红军,18岁入党,是著名的红军伏击战专家;据说他也是亲手捉住张辉瓒的那位小红军。寻淮洲20岁担任红军二十一军军长,22岁升为中国工农红军七军团的军团长,后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也是红军当时最为年轻的军团长,他曾是开国大将粟裕的上级,及并肩作战的好搭档。 1934年农历腊月14日,在饥寒交迫、弹尽粮绝、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他们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王耀武之部,激战于皖南黄山东麓的太平县(黄山市黄山区)的谭家桥。因攻打南昌城失利,刚被降为师长的寻淮洲,他怀端机枪,亲率战士在抢夺制高点的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 当时王耀武从望远镜中还看到那个悲壮、惨烈的场面:当寻淮洲倒地后,许多红军战士为抢救、保护他,迎着国军那轻、重机枪雨点般的子弹,成队成群疯了似地、潮水般地冲向他、扑向他。一批批红军战士为抢救、保护他,倒地牺牲时都同一种姿势——一只手伸向寻淮洲的方向。 红军战士们终于把负伤的寻淮洲抢下山去。 当日,红军先遣队撤出战斗,转移至安徽泾县的茂林镇时,躺在担架上的寻淮洲,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年仅22岁。当地百姓与红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将寻淮洲遗体偷偷葬于茂林镇附近的蚂蚁山上。 王耀武得悉这一情报后,于第二天夜间和部下举着火把,冒着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终于找到了寻淮洲的坟墓。他命令待卫将坟墓掘开,他要割下寻将军的头颅,带去南京邀功领赏。 坟墓一一掘开后,冻土下慢慢露出了一张苍白清秀的脸孔;一副精光的身子;一具极为瘦削、年轻的红军尸体展示在他们的面前。 “曾为红军军团长的他,牺牲后为何光着身子下葬?是谁剥去了他的衣服?” 骇后,王耀武疑惑不解地问他的部下。 “报告,寻将军他们生前立过规定:今后无论是军官还是战士,牺牲后,身上所有的衣服一律留给活着的红军战士,激励、协助他们为中国的老百姓、为劳苦大众继续战斗——他自己当然也不例外了。” 红军的一个师长,不久前还是个军团长。牺牲后,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居然也光着身子下葬。 为了推翻旧中国的三座大山;为了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人;为了穷人们的子孙后代;革命先辈们前仆后继,无畏牺牲。在如此白色恐怖和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当初曾穿着这种棉袄去战斗;去追求共产党的信念、理想、初心…… 可到了衣食无忧的今天,那徐才厚、郭伯雄、房峰辉、张阳、谷俊山、魏风和、李尚福等,不知他们为官时是否去过井冈山(井冈山有所全国干部培训学校)?是否也看到过这件红军穿过的破棉袄?如若他们也站在这件破棉袄面前,又有何种感想、感悟、感慨?! 井冈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的摇篮;也是传承党风、党规、党纪的一个学堂。而红军当年穿过的这件破棉袄,我认为应该让当下中国的每一位官员、共产党员、子子孙孙去看、去想、去比,去扪心自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