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百姓之声 查看内容

谁带动了谁富?——从娃哈哈发家史看“先富带动后富”的神话 ...

2025-7-17 22:17|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234| 评论: 0|原作者: 料理鼠王|来自: 人境网

摘要:   1980年代末的中国,街头巷尾还在为“万元户”惊叹不已,一个名叫宗庆后的中年人,蹬着三轮车在杭州街头吆喝着一种名叫“儿童营养口服液”的新玩意儿。  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年后,这个“三轮哥”变成了中国饮料 ...

  1980年代末的中国,街头巷尾还在为“万元户”惊叹不已,一个名叫宗庆后的中年人,蹬着三轮车在杭州街头吆喝着一种名叫“儿童营养口服液”的新玩意儿。

  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年后,这个“三轮哥”变成了中国饮料大王,身家数百亿,娃哈哈成为全民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

  这当然是一段励志故事,但更是一段“特殊政治生态下的投机指南”。而在它背后,那个被喊得震天响的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一部分人后富”——显得尤其讽刺。

  在娃哈哈的崛起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极少数人极快地富起来了,而绝大多数人……至今仍在原地等待“带动”。

  一、谁先富了?是企业家,还是体制资源拥有者?

  宗庆后先富了,这是事实。可他是靠卖水富的吗?

  不,只卖水是不会富得这么快的。

  他靠的是体制漏洞与资源套利。1987年依附在校办企业名下的“娃哈哈”,享有一切国有背景好处,却用市场手段自由运作;1989年以象征性价格兼并杭州罐头厂,用20万元换得数百万国资资产,试问,这种好事轮得上普通群众吗?

  他做的,不是“喝水的人”,而是“把水管道变成自己家产的人”。

  而普通人呢?排着队喝水、交水费、转发民族品牌广告,然后在某个午后喝一瓶娃哈哈AD钙奶,安慰自己“民族企业也曾苦过来”。

  这叫“先富带动后富”?

  更像是“先富顺走了资源,后富困在原地感动”。

  二、谁被带动了富?员工?工厂?老百姓?

  很多人觉得娃哈哈至少给人们提供了就业,员工应该富了吧?

  那我们看看真实的情况:

  娃哈哈多年来以“军事化管理”著称,工人工资普遍不高,节奏强度极高,内部被戏称为“厂规十八条,动不动就罚款”。

  宗庆后对股权高度集中,员工从未享有股份分红;哪怕公司盈利多年,员工依然拿“800、1000、1200”这种数字徘徊不前的薪水。

  公司治理结构一度被批为“家长制本质”,在宗庆后晚年时期更几近封闭传承。

  所谓“先富带动后富”,在娃哈哈内部是“老板富了,员工加班了”,在社会层面是“老板买地盖楼了,消费者还在买3块钱一瓶的AD钙奶”。

  这和“共富”毫无关系,更像是“共知其名,共享其贫”。

  三、政策与先富:是机遇,还是量身定制?

  宗庆后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字:“蹭”。

  蹭计划经济的尾气,用“校办企业”名义获取资源;

  蹭国企改制漏洞,“20万兼并”成为商学院案例;

  蹭民族主义风口,把达能事件反炒成“外资欺负娃哈哈”,博得无数国人支持;

  蹭政策扶持与招商引资的“甜头”,在各地建厂享受税收优惠、地方保护。

  而普通人又如何?

  一代又一代农民工为娃哈哈工厂运转日夜拼命,却连一句“入股权”都没听说过;

  无数消费者一边为“民族品牌”感到自豪,一边用自己的微薄收入去支撑其盈利模式;

  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引入娃哈哈,还反过来补贴土地、电价、税收优惠。

  先富的不是“开拓者”,而是“关系持有者”。政策不是天平,而是跳板。

  四、等待“后富”的人们:一场持续40年的沉默排队

  “先富带动后富”,在中国已经喊了40多年。

  可问题是,“先富”这列车早已冲出视野,而“后富”还在车站被忽悠着说“马上到了”。

  宗庆后死时,媒体说他“身家千亿仍吃食堂饭”,一片感动。

  可我们要问的是:他为何能有千亿?那些年被压价、被超时工作的工人是否有“后富”机会?那20万兼并国企的“国有资产”,是否曾经属于“全民”?

  讽刺的是,在“娃哈哈”成为饮料大王的年代,全国还有数亿人一生买不起房,喝不起进口奶,甚至不敢相信AD钙奶里有没有真正的钙。

  那些“先富”的人,坐着高铁穿越城市,说自己“年轻时喝娃哈哈”,那些“后富”的人,还在为孩子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房租而痛苦。

  五、结语:先富神话的幻灭与现实共鸣

  娃哈哈的成功,是一段值得研究的企业史,也是一个讽刺意味浓厚的社会样本。它让我们看到,在中国特殊的体制与经济缝隙中,确实能“富”——但那不是普遍路径,而是一条特供车道。

  “先富带动后富”,最终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神话:它不再指向真实的财富分配,而是成为维持现状、缓解不满、制造幻觉的工具。

  娃哈哈或许是中国商业精神的一种象征,但它更可能是这个制度如何选择性放水、定向扶持、制造“标杆”的教科书案例。

  我们不能否定所谓“企业家”的努力,但我们必须讽刺那个神话:“带动”从未发生,只有少数人悄悄登上了财富电梯。

支持红色文化,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码

微信打赏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