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历史研究 查看内容

秦明:在董小姐们的长辈眼中,五七干校就是“牛棚”

2025-5-8 21:39|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104| 评论: 0|原作者: 秦明|来自: 子夜呐喊

摘要:   今年是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发表59周年。  1966年5月初,毛主席收到“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对总后实践总结得出的报告给了毛主席巨大启示,他充分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 ...

  今年是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发表59周年。

  1966年5月初,毛主席收到“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对总后实践总结得出的报告给了毛主席巨大启示,他充分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具体做法以及未来想法。

  但毛主席的思考并不局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考虑得更深更远,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于是便有了著名的“五七指示”。

  1968年5月7日,庆安县柳河五七干校成立,这是全国的第一所五七干校。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各地党政机关陆续在农村兴办起了五七干校,取代了原来的党校的职能。大批干部以及教师、专家、文艺工作者等知识分子下放到了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五七干校”强调体力劳动的重要,反对只重视脑力劳动,使大量知识分子和干部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

  当然,之所以要创立五七干校,更重要的原因是毛主席通过研究苏联变修的问题,发现了一个现象:苏联的干部是不劳动的,他们高高在上,脱离人民;不仅如此,他们的子女也搞特殊化,子承父业,苏联普通劳动者的子女很少能当党员、干部。

  苏联的普遍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苗头,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看不起工人、农民,还瞎指挥……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要避免干部腐败变质,干部要参加劳动,通过劳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坚定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

  当然,毛主席对五七干校的设想又不仅仅局限于让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而是有对未来社会图景更长远的设想。

  五七指示信件发出后的1966年5月13日,毛主席同陈伯达、杨成武、戚本禹有一个谈话。在给众人看了总后的那份报告以及五七指示信之后,毛主席谈道:

  从远古以来,人类一直没有什么社会发展的长远计划,人类社会发展应该有个远景计划,这才是人类文明。我们讲的人类文明,是共产主义。它是马克思根据现代生产力发展情况设想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共产主义的具体的设想。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文明社会。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书中曾经谈到了自己对消灭了阶级和分工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美好的畅想:“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进行分析、评论、驳斥。”

  而毛主席在总后的那份报告中,隐约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社会图景,五七干校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样的社会图景的实践。

  再联系到后面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率先开始实践的社队企业,毛主席一个总的擘画就是要实现农村工业化,把农村办的像城市一样好。

  在这样的共产主义“大学校”中,干部和知识分子能得到锻炼,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不至于脱离劳动人民;又把管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带到落后的农村地区,推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与之同时,人们在这所“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工,学农,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

  这分明不就是马克思所畅想的共产主义吗?

  对于这样的社会图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赞成,而只有那些自私自利的家伙才会反对。

  他们所反对的,不过是自己被降低了身份和特权待遇,与工农为伍!于是,他们就把“五七干校”污蔑为“牛棚”,如泣如诉地控诉了几十年。这几天网络上都在热议董小姐的事,看看今天董小姐们的事迹,毛主席简直就是对症下药,他们能不恨五七干校吗?

  可悲的是,一些不知道历史真相的工农子弟在上学读书以后,也对这种的“苦难控诉”感同身受起来。

  五七干校真的是让干部和知识分子住“牛棚”吗?幸亏有历史照片为证:

  五七干校里一排排整齐的平房与工厂的职工宿舍无异,虽然比不上城市的小洋楼,但比当时农民居住的土坯房好太多了。

  宿舍内部虽然简陋,但非常整洁,该有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更不用说还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我们来看看有基本良知的人是怎么回忆这段历史的。

  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69年11月30日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他在1978年出版的诗集《忆向阳》序言中写道:

  这个日子,我永生不能忘。它是我生命史上的一座分界碑。这以前,我把自己局限于一个小天地里,从家庭到办公室,便是我的全部活动场所。身体萎弱,精神空虚。上二楼,得开电梯,凭打针吃药过日子。为了思想改造,为了挽救身心的危机,我下定决心,换个新环境,去尝试、锻炼。

  当一脚踏在大江南岸向阳湖畔的土地上,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天地展开在我的面前。眼界顿时宽大了,心境也开阔了。乍到,住在贫农社员家里,他们甘愿自己挤一点,把好房子让给我们。我们推谢,他们一再诚挚地解说:“不是听毛主席话,请也请不到你们到向阳湖来呵。”从朴素的话里听到了赤诚的心。

  同志们床连床的顶着头睡,肩并肩的一同劳动,心连心的彼此关怀。一切等级、职位的观念,统统没有了,大家共有一个光荣称号:“五七战士”。小的个人生活圈子,打破了,把小我统一在大的集体之中。在都会里,睡软床,夜夜失眠,而今,身子一沾硬板便鼾声大作。胃口也开了,淡饭也觉得特别香甜。心,象干枯的土地得到了及时的雨水一样滋润……

  毛主席教导: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劳动中产生了这种精神。反过来,用这种精神,去劳动,去学习,去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

  我们“五连”的百多位战友,男的,女的,日夜奋战,艰苦磨炼……但,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读书学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留恋干校的战斗岁月,回忆干校的战斗生活,这本身就包涵着思想的进度、感情的变化、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认识。

  知乎上的一位网友讲述了他的爷爷在五七干校的经历: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