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问题常常被有意地忽略、掩盖,甚至否认。在主流舆论中,我们听到的更多是“人人平等”、“机会公平”这样的说法。但真正的问题是:谁在塑造这些观念?答案往往指向一个阶级——资产阶级。正是他们通过操控话语权,使“阶级”一词逐渐淡出公共讨论的视野,使大多数人误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平等且充满上升机会的世界。 资产阶级之所以不承认阶级存在,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在他们精心营造的社会图景中,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失败则是因为不够拼搏。这种个人主义叙事听起来美好,实则掩盖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不公。资产阶级通过这种手段,把一个本质上依赖于财富继承、教育垄断和资源控制的等级制度,包装成一个靠“奋斗”就能实现跨越的开放体系,从而转移了人们对社会本质不平等的关注。 除了话语控制,资产阶级还通过设计来巩固其地位。在经济领域,他们掌握生产资料和资本市场;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社会资源方面,他们得以优先占有、代际传承。这种结构性优势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积累而来,并通过制度化手段不断被强化。正因如此,阶级之间的流动变得愈发困难,而资产阶级却总在强调“公平竞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叙事”。在这个话术中,大量工薪阶层被鼓励把自己认同为“中产”,从而误以为自己已经脱离了底层,有可能进入上层。这种认同感不仅消解了人们对自身受剥削地位的认知,还弱化了劳动群体的集体意识。当人们以为自己是“中产”,便更容易接受现有秩序,而不是去质疑这个秩序本身是否公平。这正是资产阶级最得意的操控成果——让被压迫者主动参与维持压迫机制。 更为讽刺的是,在资产阶级否认阶级的同时,他们却深知阶级存在,并在实际行动中全力维护。他们会为子女购买学区房、安排精英教育、搭建社会关系网络;他们明白如何用法律规避税收、如何投资增值、如何把风险转嫁给社会。他们非常清楚,阶级从来不是虚构的,而是一种生存策略和统治工具。但他们绝不会公开承认这一点,因为一旦承认,也就等于承认现行制度的不公。 因此,阶级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被否认的过程中变得更加隐秘、固化。正如马克思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资产阶级不承认阶级存在,是一种意识形态操控,是为了让他们的特权看起来合理、自然,甚至不可改变。他们通过否认阶级,掩盖了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对社会资源的独占。 要打破这种迷思,必须重新唤醒人们对阶级问题的认识。我们需要透过资产阶级精心营造的“平等幻想”,看清社会的真实结构。只有当大众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个体的能力或努力,而在于系统性的不平等时,改变才有可能发生。阶级存在,并不是历史的残余,而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结构之一。而正视它,正是通向社会进步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