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今日头条》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大地主抗日传奇:高士一,家财散尽,名垂青史》,作者名为阿琳。 下面是这篇的节选: “1943年4月,毛泽东主席特地将一位旅长召到延安,进行谈话。谈话中,主席关切地询问他是否在部队中受到排挤,并鼓励他坦诚相告。这名旅长身份特殊,他的经历也足够传奇,他就是高士一。 高士一,河北任丘人,出身于当地赫赫有名的富裕大地主家庭。他的父亲高必胜,家财万贯,拥有广袤土地和众多家丁。然而,这在土地革命时期,却是一个危险的标签。 1927年,红军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后,颁布了《土地法》,“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响彻云霄,地主阶级成为了革命的对象。高士一的地主身份,注定了他在红军队伍中将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误解。 但是,高士一的经历却与常人截然不同,他并非一个依附于旧有特权而作威作福的地主。他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常为乡邻诊病送药,深受百姓爱戴,被人亲切地称为“高四爷”。高士一不仅经营着家族的田产,还拥有面粉厂、煤炭厂等产业,展现出一个精明的商人头脑。 然而,七七事变的爆发,打破了高家平静的生活。 目睹日军侵略的暴行,高士一义愤填膺,决心抗日。受儿子高万德的影响,他毅然决定变卖家产,支持抗日战争。高士一深知,家国兴亡,匹夫有责,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他积极投入抗日活动,组织“抗日救国会”,并迅速聚集了一支队伍,成为当地抗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士一虽然有热情,但缺乏军事经验。这时,河北省特委游击队长侯玉田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侯玉田带来了河北省自卫军司令员吕正操的委任状,任命高士一为河北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总指挥。” 看到这里,疑窦顿生:“七七事变”后,老英雄高士一组建了一支什么队伍?这支队伍是吕正操委任高为总指挥并命名为“河北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吗?吕正操1937年10月在河北省晋县小樵镇易帜后的团队到底称呼什么?在吕正操易帜前,河北省冀中地区还有谁领导的什么武装?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抗日老英雄高士一及其他一些有关情况,以便我们解开上述之问。 高士一(1895—1968),号贯之,河北省任丘市大苟各庄村(现属雄安新区雄县管辖)人,中国共产党员,曾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高士一出生于一个大地主家庭,排行第四,人称“高四爷”。他幼时只读过几年家塾,后随二哥步入社会闯荡。性情开朗,好胜心强,喜欢交往,常出入官场,在附近各县颇有名望。 1937年“七七事变”前,高士一在任丘苟各庄及任丘东南一带,组织起了48村联庄会,进行抗日。 事变后不久,红军团长孟庆山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亲自委派到冀中,发动民众,组建抗日武装,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8月中旬,孟庆山在保东特委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在安新县北冯村、高阳县孟仲峰村、东留果庄村、安新县关城村等地先后举办抗日骨干培训班。1937年9月中旬,在平汉省委和保东特委指示下,孟庆山首先在河北省高阳县孟仲峰村创建了河北游击军独立团第三营。不久,河北游击军独立团第一营、第二营在北冯村、关城村先后成立。同时,也酝酿成立“河北游击军司令部”,孟庆山任司令员,只是当时没有对外公布,1937年10月,吕正操、孟庆山率领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联合攻克高阳县城,才将“河北游击军司令部”牌子挂出来。 吕正操原是国军东北军53军691团团长,1937年5月被中共北方局秘密吸收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吕正操率部奔赴抗战前线。1937年9月15日至10月11日,先后在华北地区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镇与日军进行了3次激战。在梅花镇战斗中,691团以较小代价,击毙击伤日军700多人,这是侵华日军在河北省境内首次遭受重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率部脱离了南逃的国民党军大部队,停留在河北省晋县小樵镇。吕正操召开全团官兵代表会议,会议决定691团脱离东北军,挥师北上抗日,并将团队易帜为“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 1937年9月底,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共产党员杨琪良、高万德(其儿子)等共同影响下,高士一和他的48村联庄会接受了孟庆山河北游击军司令部的改编,并命名为“河北游击军第五路军”,高士一为总指挥。他们的革命行动引起了家庭内部的分歧,但最终得到了长兄的支持,而三哥则极力反对。面对日军的威胁和诱惑,高士一坚定抗日的决心,拒绝了日军的诱降,继续领导抗日队伍。 1938年6月,奉上级命令第五路改番号为八路军三纵队独立第一支队,高士一任支队司令员,杨琪良为政治部主任。九月,部队编成三个团,又奉命改为八路军冀中军区独立第四支队,高士一仍任司令员,杨琪良仍任政治部主任。七、八月间,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邵鸿基以联络员名义来到冀中军区司令部,,要求会见高士一(邵在任丘当县长时曾与高土一交往很好)。经军区领导同意,高土一会见了邵鸿基。邵以高官、枪炮、电台为诱饵,最后连委员长也抬出来了,拉拢高士一,高士一拒绝了他的拉拢,并将会见情况报告支队的党组织。 1939年1月,八路军贺龙师长率领一二O师主力挺进冀中,把一批久经考验的红军老干部分到各部队。2月,军区给支队派来了一批红军干部,为首的是幸世修同志,任支队政治委员。不久,经幸世修和杨琪良介绍,高士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3月28日,独立四支队的三个团和一二O师的七一五团(欠第三营)组成一二O师独立第一旅,高士一任旅长,老红军干部王尚荣任副旅长,朱辉照任政委,幸世修任副政委,杨琪良任政治部主任。四月下旬,在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指挥下,第一旅参加了历时三昼夜的河间齐会——南留路战斗。是役,歼灭日军第二十七师团第三联队吉田大队七百余人。 高士一担任八路军一二O师独立第一旅旅长时,参加了多次战斗,表现英勇,毛主席曾亲送他的照片和题字,以表关怀和鼓励。抗战胜利后,高士一调离独一旅,先后担任晋绥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高士一年过半百,调离了战斗部队,任晋绥军区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后勤部运输部部长。期间,为了保证前线作战需要,他不顾年老体衰,积极筹措枪支弹药、粮食等物资的运输和供给,保障了部队向大西北的胜利挺进。其后,任陕甘宁边区交通厅厅长、接管西北交通系统军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一先后担任西北财经委员会副秘书长、西北建筑工程总局副局长等职。1961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高士一调北京,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1968年因病逝世,享年74岁。 通过上文简介抗战老英雄高士一以及穿插介绍孟庆山、吕正操及其所指挥的武装队伍,应该已经弄清楚了高士一及其队伍的归属问题。但是,查互联网《百度》“高士一”,会出现上百条有关高士一生平事迹的文章,这些文章无一例外的称高士一的队伍为“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河北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河北省人自卫军第五路军”。委任高士一为“第五路军总指挥”的人是吕正操。 说高士一是“河北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肇始于《人民日报1983年8月31日第四版》刊登了高登榜、秦德远的文章:《深沉怀念高士一同志》。文章称:“参加革命前,高士一同志就热爱祖国,关心国是,热心于社会服务。七七事变后,高士一同志毁家弃业,举起抗日救国旗帜,组织起一支抗日救国的武装力量,与日寇进行殊死的斗争。后被委派为河北省人民自卫军第五路总指挥。” 《百度.百科》“高士一”词条:【高士一生平事迹】,“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是年10月,高士一与共产党员杨琪良、高万德共同组织起抗日武装“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高士一为总指挥 ,杨琪良为政治主任。” 澎湃网政务栏目任丘发布2021-05-27 20:42发表了《【任丘红色记忆】高士一 燕赵豪杰 民族英雄》。文章称“侯玉田的到来,还引起了一场风波。正当高士一和侯玉田在客厅里谈话的时候,一群人涌到客厅门口,有人高喊,:“把共产党交出来,不能让共产党搅乱了大苟各庄村。”冲在前面的人挥舞着拳头,逼问侯玉田:“你是来干什么的?”这群人大都是村里的地主,也掺杂着几个地痞、流氓。侯玉田神态自若地站起来说:“我可以正大光明地告诉大家,我是中国人,是来联络抗日的,谁抗日我就联络谁。”高士一也站起来,气愤地说:“如今国难当头,大家应该想想怎么不当亡国奴,才不愧是一个中国人。”侯玉田抓住这个机会,又把必须坚决抗日的道理讲了一番,这场风波才算平息了下去。高士一坚决抗日的态度,侯玉田都看在眼里,他当即拿出盖有河北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吕正操大印的委任状,委任高士一为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总指挥。” 侯玉田在“七七事变”前和稍后,是中共保东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孟庆山到冀中联系上中共保东特委书记张君后,特委召开会议,增补孟庆山为中共保东特委委员、军委书记;侯玉田担任军委副书记。此后,侯玉田作为孟庆山的助手,骑着自行车驮着孟庆山在白洋淀边一些村庄培训抗日游击骨干,宣传毛主席的抗日游击战思想;受保东特委和孟庆山的委派,与吕正操接头谈判,包括与任丘高士一的谈判与收编“48村联庄会”。等等。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是一支独立的抗日武装(时已受共产党的领导),侯玉田怎么会拿着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吕正操的大印去委任高士一呢?这简直是无中生有,瞎说八道。 再看:中国网2019-10-28 14:47发布消息,《传承红色精神 廊坊市任丘县举办河北自卫军第五路军纪念会》。该消息称: 日前,河北自卫军第五路纪念会在河北省廊坊市任丘县苟各庄高家场举行。 会上,书记刘通、村总书记支裴建刚、周小平女士、高洪业孙女高爱玲、原河北自卫军第五路先辈的后代以及北京高鼎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飞,为河北自卫军第五路军纪念碑敬献花篮。 周小平女士在纪念会上讲到,作为革命先辈的后代,从小就经常听姥爷侯玉田提起高士一老人,后来从母亲的回忆录中与河北党史研究室的《十万大军口碑录》、《贺龙传》以及吕正操的《冀中回忆录》里,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革命前辈高士一老人的革命历程。 纪念会议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集体合影留念,并参观高家场遗址。 据悉,参加会议的原河北自卫军第五路总指挥高士一长孙高洪业、孙女高爱玲、北京高鼎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飞以及镇政府领导等。 参加活动的烈士家属代表 参加活动人员合影 在这篇文章里,高士一的“第五路军”依然成了“河北自卫军”。另外,短短的一篇小文,在第一段里竟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常识性的错误:“日前,河北自卫军第五路纪念会在河北省廊坊市任丘县苟各庄高家场举行”。“任丘”早在1983年就已撤县建市,再说任丘市原来属于沧州市管辖,与廊坊市根本不搭界。原任丘市的苟各庄乡,在2018年4月1日起,划归雄安新区雄县管辖。 同年同月同日《戎归网》也发布了同样消息:日前,由北京高鼎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戎归”网举办的“河北自卫军第五路纪念活动”,在河北任丘苟各庄镇高家场遗址隆重举行。纪念活动邀请了苟各庄镇党委书记刘通、总支书记裴建刚和镇政府有关领导,原中共保属特委军事委员侯玉田的外孙女周小平、外孙黄西平,原河北自卫军第五路总指挥高士一长孙高洪业、孙女高爱玲及高家后代,原河北自卫军第五路先辈的后代以及与第五路先辈有关的130多人参加纪念活动。北京高鼎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飞主持了纪念活动。 此文与中国网消息:《传承红色精神 廊坊市任丘县举办河北自卫军第五路军纪念会》对“第五路军”的隶属完全一样。 说高士一是“河北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肇始于《人民日报1983年8月31日第四版》刊登了高登榜、秦德远的文章《深沉怀念高士一同志》。文章称:“参加革命前,高士一同志就热爱祖国,关心国是,热心于社会服务。七七事变后,高士一同志毁家弃业,举起抗日救国旗帜,组织起一支抗日救国的武装力量,与日寇进行殊死的斗争。后被委派为河北省人民自卫军第五路总指挥。” 近日,阅读了资深革命作家王林先生的儿子王端阳发表在《王端阳Wdy》微信公众号的不少文章,其中《王林的交代:冀中根据地及刘凯丰的情况》,最真实最清晰的说明了高士一的“第五路军”属于孟庆山的“河北游击军”,委任状也是孟庆山颁发的。 请看《王林的交代:冀中根据地及刘凯丰的情况》: “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草创时期——一九三八年五月冀中军区成立以前,中共领导的武装有两大系统,一是孟庆山的“河北游击军”,一是吕正操的“人民自卫军”。孟庆山是经过长征的红军老干部,河北省蠡县人,直接由红军总部派到冀中来的(最初化装住在刘沙家中——白洋淀北冯村),与中共冀中地下党相结合,拉起了大量抗日游击武装。吕正操原本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长期驻扎在河北省)的一个团长,“七七”抗战以后在永定河火线上对日作战,后随国民党大军溃退到石家庄东南梅花镇以后,对日寇狠狠反击一战,脱离了国民党五十三军(万福麟叫他扔掉被日军围困的一个营南逃),突破日军的包围圈,深入日军后方晋县,改名为“人民自卫军”,向高阳一带挺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吕正操部下有中共地下党员多人,在“七七”抗战前即与中共北方局军委有联系。 高士一是白洋淀的大地主,其子高万德在保定上学时期参加过“一二九”爱国运动,是进步青年(何时参加共产党的不详)。日寇顺大清河追击国民党溃军时,高士一父子联合了几十个村庄的联庄会(号称“四十八村的联庄会”),给了日寇一个迎头痛击,当时还是很振奋人心的。从此他们就与孟庆山部联系,受“河北游击军”的委任成立了“河北游击军第五路军”,司令员是高士一,政治部主任大概就是高万德,驻扎在雄县城关。 一九三八年四五月间,中共北方分局派黄敬来冀中召开冀中各县中共代表会议。会议后,冀中军区成立,司令员是吕正操,副司令员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是孟庆山。高士一的“第五路”改编为冀中军区独立第一旅(番号可能不准确)。一九三八年冬,中共中央派贺龙的一二○师到冀中后,高士一部由贺龙部改编,一九三九年就跟随贺龙部到铁路西北岳山区,后来又开到陕甘宁边区去了。 我认识刘凯丰,约在一九四一年间前后,他在冀中行署工作阶段。这时我已调到冀中文建会工作,在业务上有接触,但不多。一九四一年八月中旬反对日寇秋季“扫荡”时,刘凯丰被日寇俘虏,后来又听说他挖洞逃了出来。这些事都是听说的,我不曾亲自听见他本人说过,也没有听见当时的党委正式谈过这件事。只记得当时的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对刘凯丰的越狱回来,表面上很鼓励、很安慰,但是内心里抱着保留态度。这件事,当时的冀中区党委组织部长刘亚球(现在湖南省总工会)和干部处长安建屏(现在中央监委),以及当时冀中行署党团书记吴砚农(现中央经委)当知之较详。当时的冀中行署副主任徐达本(现在中央八机部)也会知道。 ----------------- 王林(天津市文联) 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王林是谁?他有什么资格证明高士一的“第五路军”隶属于“河北游击军”呢? 王林(1911~1984),河北省衡水人。中共党员。肄业于青岛大学。1932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任中共青岛大学地下党支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冀中平原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为晋察冀分局文委成员之一,曾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长,《冀中导报》编辑、记者,1949年后历任天津市总工会宣传部长,天津市文联、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文化局顾问。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腹地》《站起来的人民》《叱咤风云》,话剧剧本《火山口上》,中篇小说《女村长》,短篇小说集《十八匹战马》,主编并参加编写《花开第一枝》等。 王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资格很老。抗战全面爆发后,一直在冀中区做宣传工作,而且一直担任领导工作。所以,他对冀中区发生的大事都是知晓的。他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被关押,被勒令写交代材料。这篇材料,是王林在接受外调人员询问抗战初期的人和事而书写的证明材料,完全是真实的。“交代材料”很长,本文只选取了材料涉及高士一的“第五路军”隶属于孟庆山的“河北游击军”的一小部分。这份材料有两处错误:一是把高士一的“第五路军总指挥”写成了“司令员”,二是把政治部主任“杨琪良”写成了“高万德”。但是,瑕不掩瑜,王林和他的“交代材料”有资格证明了上述观点,真实有效,不容置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