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新华社消息,12月2日至4日,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办,这一届的主题是“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今日,由之说天下,聚焦“读懂中国”这个宏大话题。 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办 一、提出“读懂中国”的时代背景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联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及国际著名智库共同主办的大型国际性会议。自2013年起,该会议已成功举办七届,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数百位政治家、战略家、学者与我党政军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进行对话交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战略最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的当下之形与长远之势。中国的发展模式、政策选择和未来走向对全球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新时代中国是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习近平曾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中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这表明作为有着98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无可比拟的组织动员力,其地位无可撼动。今天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因此,具有道义的感召力。 中国如何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到了今天,始终提醒自己要有历史感,深刻洞悉我们从哪里来、走向何方?新时代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发展,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开拓前进。 中国共产党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强调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通过“读懂中国”,国际社会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从而找到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途径。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人郑必坚在这次会议上阐述了他的三大观点。对当下来说:“唯有读懂中国的改革,才能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唯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读懂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唯有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诸方面重大变革,才能读懂中国究竟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新机遇。” 是的,“读懂中国”有助于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读懂中国”,国际社会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策和立场,从而推动更加平等、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 然而,在国际舞台上与国际舆论场上,有些人不肯面对并接受中国的崛起,他们的对华认知要么是停留在过去,要么是充满敌意。对涉及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及其道路、模式、治理、经验、立场、理念、态度、政策还有选择、主张和走向等广泛议题存在众多误解。一些人故意抹黑、歪曲、栽赃、诬蔑、混淆或者无视中国所做的一切,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债务陷阱论”“凡强必霸论”“文明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论”等论调,这些都需要通过“读懂中国”来纠正、澄清甚至驳斥。 在由之看来,这些背景共同构成了提出“读懂中国”的时代背景,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以及中国对于自身发展道路的深刻认识和全球责任的承担;另一方面需要正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存在某种困难、困惑或紧张的现实。而当下主要大国的“战略互疑”是最具利害关系的,将影响世界格局,并决定战争与和平的走向。 综上所述,“读懂中国”不仅是为了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更是为了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遇,推动国际社会的紧密合作。要“读懂中国”,世界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而中国则要向世界讲好自己的故事,交流与对话必不可少,相互了解、相互懂得、相互体谅,进而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才是“王道”。 二、“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历届的主题回顾 随着中国崛起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世界局势不断演变,“读懂中国”在不同阶段与历史条件下的主题也有所不同,对话沟通的内容也需要紧贴现实,与时俱进。循着“读懂中国”这条主线的展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一个砥砺前行的中国,一个敢于面对挑战的中国,一个高水平开放的中国,一个日益自信的中国。当然,也不排除在一些人的眼里它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中国,因为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意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将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甚至是长期矛盾,这是读懂当代中国需要把握的一个纬度。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下各届的主题。 ——第一届(2013年):主题为“读懂中国”,旨在了解中国今后十年走向,探讨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第二届(2015年):在北京雁栖湖畔召开,主题涉及全球治理架构、中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国经济能否持久繁荣、社会媒体及治理、中国的世界观和国际责任等议题。 —— 第三届(2018年):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主题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强调中国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第四届(2019年):在广州召开,主题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 ——第五届(2020年):在广州开幕,主题未明确提及,但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采取线下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六届(2021年):在广州举行,主题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第七届(2023年):在广州举办,主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 ——第八届(2024年):在广州举办,主题为“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 以上是中国国际会议历届的主题概览,反映了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和对外交流的愿景。 三、“读懂中国”具体需要读懂中国的哪些方面? 要全面“读懂中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国情、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我以为至少要从十个方面“读懂中国”。 1. 读懂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理解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理解中国现代发展的基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 读懂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西方列强的屈辱史。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苦难与抗争,有助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选择,理解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主权尊严、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与历史问题的敏感。 3. 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初衷和历史使命,是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4. 读懂中国基本政治与经济制度的顶层设计。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了重要的顶层设计并打下了中国道路的制度基础。今天,需要理解中国的国情特点,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特色,还需要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形成的中国作为全球规模巨大市场的不可替代性与吸引力。 5. 读懂新中国以来历届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探索。需要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特点。理解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全球第二经济体的发展逻辑对读懂中国至关重要。 6. 读懂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逻辑。改革开放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理解其大逻辑对读懂中国至关重要。 7. 读懂中国快速崛起时代解码。中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赶上并超越西方二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这是一个全球奇迹。需要深入分析奇迹背后的原因和动力,分析中国崛起的内外环境,理解其背后的发展模式与内在支撑。 8. 读懂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是理解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世界需要读懂中国的抱负,读懂中国的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读懂中国亮出所有底线问题的高度敏感性。比如台湾问题等。 9. 读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了解中国改革的方向和现代化的路径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定义。中国式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0. 读懂中国提出的“四个全球化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宿命依归。“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第一个全球性方案。2021年9月、2022年4月、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接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些倡议为“人类向何处去”这一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中国答案。世界需要理解中国主张与中国理念,理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贡献,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善念。在过去的10年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动了近万亿美元的投资规模,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带动共建国家4000万人摆脱贫困,有着非常巨大的历史贡献。 四、“读懂中国”需要我们主动做什么? 讲好中国故事与读懂中国是一体两面。从传播规律来说,首先要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人有兴趣聆听中国的故事,从而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会议、学术研讨,民间往来等形式,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开放了解。比如扩大免签等。 ——传播中国文化:通过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加强国际话语平台建设,通过媒体和公共外交,提供关于中国发展的客观信息,关注国际舆论,及时回应对中国的误解和质疑。 ——推动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实际合作项目,加强各种交流,展示中国的开放态度和合作意愿。 ——培养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促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展示中国的责任感和领导力。 通过这些举措,讲清楚“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硬实力与良好形象,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让世界读懂中国,促进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