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告别东台三仓《新四军一师纪念馆》,我们姐弟兄妹四家寻访父母铁军历程一行来到海安。 1946年夏,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我父母并未参加,可我们在驱车去南通途中,为什么一定要到海安来参观《苏中七战七捷陈列馆》?因为我们的二舅(离休前任解放军24军副军长)张宏献,他一直跟着粟裕南征北战、亲身经历过这些战斗。也因为我弟弟、我爱人、我们的表弟夫妇还有表妹,都是24军出来的,他们一到部队就听说“七战七捷”并为之骄傲。 苏中“七战七捷”,是24军光荣战史中的绚彩一笔。其前身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原六纵)参加过闻名遐迩的苏中战役、莱芜战役和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击毙国民党军队第74师师长张灵甫,后来又参加了围歼黄百韬兵团等战役。这些战斗中,都有我们二舅以及我们熟悉的叔叔伯伯的身影。这些历史,一直熏陶教育着我们这些24军后来者以及我们这些亲属。是这份浓厚的深情,将我们带到这里…… 一进陈列馆广场,一把直插青天的刺刀就震撼了我们。这是一柄高达27米用古铜色花岗岩砌成的刺刀,长长的剑锋挺立刺向苍穹。前面一块太湖石,上写“天下第一刺刀”。 这真是我们铁军的刺刀,天下第一! 这把刺刀,让我弟弟和爱人两位军人胆气豪生、无比骄傲。刺刀后面书卷式碑墙上,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姬鹏飞为“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的题词和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 站在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的面前,我们油然起敬,禁不住思绪潮涌。 “七战七捷”,又称苏中战役,是指解放战争初期,我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与国民党军展开的一系列战斗。具体时间在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华野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以约3.3万人的兵力,迎击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45天内连续作战七次,仗仗奏捷,取得歼敌5.3万余人的胜利。苏中“七战七捷”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是世界战争史的一个奇迹。 想,这可是1946年呀,是在得到美国援助的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之初,我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粟裕怎么就敢以近1:4的劣势,迎战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重兵进攻,且能够以少胜多、连战连胜,甚至打出过15:1的战损比例?我们知道,连当时远在东北战场的林彪也惊讶不已,找来此战例反复琢磨,发出了“粟裕尽打神仙仗”的感叹。 “七战七捷”的奥秘究竟何在?我们想要寻找一个答案。 在《苏中七战七捷陈列馆》里,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认真听、慢慢看、细细品...... 首先想搞清的问题是:毛主席怎么会改变战略决策?粟裕“斗胆直陈”有什么过硬理由? 据资料,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先后有过三次大的“斗胆直陈”。第一次是1946年6月,先以个人名义、又以华中分局名义,一再发电建议中央改变外线作战部署,坚持先在内线作战;7-8月间又有三次发电,最后一份电报末尾首次使用了“斗胆直陈”用语。第二次是1948年1月,向中央发出著名的“子养电”,建议发展战略进攻,在中原战场集中兵力打大仗,电文最后也使用了“斗胆直陈”语句,但未被采纳;4月再发电,建议中央改变华野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的决策,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电报末尾又加了“斗胆直陈”四字,终被毛主席中央军委采纳。第三次是1948年9月,在济南战役结束当天发出著名的“齐辰电”,建议中央“即进行淮海战役”(俗称“小淮海”),毛主席同意并提出了整个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整体部署(俗称“大淮海”)。这三次“斗胆直陈”,打出了苏中、豫东和淮海三个经典战役,对整个解放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一才有二有三。那么,第一次“斗胆直陈”难在哪里?难在起初连陈毅都不同意(而后两次是得到陈毅支持的)。为什么?因为敌我强弱过于悬殊,毛主席中央军委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很有道理的。 【1946年初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布局】 当时国民党军大部分布在长江以南,我党领导的解放区都在长江以北。在得到美国武装后,蒋介石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包围中原解放区,故有著名的“中原突围”事件。同时,位于华东解放区东南前哨的苏中解放区,因靠近南京、上海,也成为蒋介石的首要攻击目标。 毛主席认为,在我军实力还不具备与国民党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条件下,势必要舍弃一些根据地,打好运动战。既然敌人主要向北打,那我们就向南打,主动出击外线,把国民党军抛在后面,化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直接威胁蒋介石的南方腹地,国民党军必定放弃攻势,回援南方。从战略上考虑,我军还有更重要的一步计划,那就是抢占东北。所以各解放区必须牵制住国民党军,策应林彪在东北立住脚,待东北野战军兵强马壮,再入关南下,共同与国民党军进行大兵团决战。不得不说,毛主席的战略谋划相当高明。 【军委制定的南线作战计划:刘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向南突破陇海铁路,向豫东一带发起攻势;陈毅率山东野战军主力南下,出击苏北地区,突破徐州至蚌埠段的津浦铁路;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向西出击淮南地区,之后配合山野可尝试夺取徐州、蚌埠。若发展顺利,还可一起向大别山、安庆一带继续挺进。】 接到军委指示后,粟裕则从战场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他构想,华中野战军先在苏中把李默庵集团军的攻势挫败,之后再配合山东野战军出击淮南,冲破津浦路封锁线。6月27日,粟裕回电中央和陈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粟裕的意见,毛主席是重视的,不过中央军委和陈毅仍坚持原先决策,要求粟谭部向淮南靠拢,并于6月7日、11日、22日、24日和26日连续五次去电,督促粟谭部执行计划。面对数道军令,粟裕却还是坚持自己意见,并取得华中分局其他领导支持,于29日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的名义再次致电中央和陈毅,建议“第一阶段,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第二步再出击外线。 如此“顽固”,“抗命”不从?粟裕向中央详尽陈述了“先在苏中歼敌”的理由,最主要是:第一,苏中有深厚群众基础,人口近千万,作战时老百姓的保障力量是非常大的,而淮南重要城市已被国民党军占领,我军所处地广人稀,后勤难以保障;第二,华中野战军兵力约三万余人,一旦出击淮南,苏中地区即被李默庵军迅速占领,若华野进攻淮南失利,则会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第三,淮南之敌较强,驻有邱清泉第五军及张灵甫整编74师一个旅,国民党军五大王牌部队这里就占了两个,而苏中的李默庵军要比这两支部队弱得多。相比较,我华野主力一、六师长期在苏中作战,非常熟悉道路、地形,故在苏中打胜仗更有把握。 【华野主力可能陷入进退两难境地示意图】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粟裕意见,毕竟只有一线同志更加清楚当地状况。经深思熟虑后,他于6月30日晚18时发出两份电报。一给陈毅,说华中分局建议“有道理”,征求陈毅意见;一给粟谭,告“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最终决定采纳粟裕建议,7月4日主席致电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和华中分局:“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7月13日,主席又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郑位三、李先念电,对原定战略计划作了重要调整,指示中原野战军第一阶段先在外线牵制敌军,帮助华野内线作战取得胜利;第二阶段内线部队再渡淮向南,与中原军会合作战。 从粟裕建言“先在苏中打一仗”,到中央同意“先在苏中打几个胜仗”,这才有苏中战役的打响,才有“七战七捷”的奇迹;也才有后来几次粟裕的“斗胆直陈”,仗越打越大,华野越打越强,从偏师打成了主力,乃至豫东战役胜利、淮海战役又提前打响。实践证明,采纳粟裕的建议,对于贯彻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总体战略意图并无妨碍,反而是更有利的。 细细体会这个过程,我们不仅感佩粟裕的过人胆略,更感佩我党我军的民主决策,感佩毛主席的开襟纳谏,感佩毛主席的伟大。回看国民党几百万大军为什么被打得落花流水?其实他们也不缺少有才干的将领,但决策不民主,蒋介石一个人说了算的独裁统领,不能不说是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我们想搞清:粟裕领下了“军令状”,在绝对劣势情况下,怎么就能够连战连捷、一仗不败,40天内消灭的敌人几乎是自身兵力的两倍?到底有什么诀窍? 你看,在粟裕等华野领导率领下,我们的队伍首战宣泰,歼敌3千余;再胜如南,歼敌1万5千;三捷海安,歼敌3千余;四袭李堡,歼敌9千余;五胜丁林,歼敌3千余;六保邵伯,歼敌2千余;七战如黄路,歼敌1万7千余。七次作战,每战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示意图】 就说首战告捷,毛主席还以为错报了军情。因为苏中地区以平原为主,河流众多,几乎无险可守,且粟裕亲率苏中解放区部队仅3.5万人,而正面迎战李默庵军就有12万兵力,双方差距过于悬殊。但粟裕对自己的布局信心满满。李默庵发起全面进攻后,统率83师的李天霞作为西线先头部队攻克宣家堡、泰兴,因进军过快,整个师部除56、57团外,其他均被抛在身后。李天霞在湖南号称“铁军”,苏中战役打响前被蒋介石亲自召见并单独合影留念,曾狂言“我一个团,就可以打粟裕一个军”。粟裕见李如此轻敌,当机立断命下属15个团进攻李天霞2个团,形成局部优势兵力,7月13日晚发起战斗,60个小时全歼敌2个团另2个营,首创歼灭美械装备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纪录。当电报员将信息发至延安时,毛主席多次以为前线误报军情——因为李天霞是名副其实的“美械师”,是李默庵部最强战力所在。在多次确认战报无误后,主席大喜过望,直夸粟裕将来能指挥“四、五十万大军”。 再说宣泰首胜后,一直摸不清解放军主力何处的李默庵认定粟裕主力位于宣家堡、泰兴一线,便令65师、99旅北上增援李天霞部,李天霞部率主力绕后直取粟裕大后方海安,49师王铁汉部则从东线取如皋,让华野陷入失去后方又难以脱身之危机。然而李默庵没料到,粟裕令小股部队留在宣泰,做出我军主力尚在假象,而自己亲率主力三日急行军50公里,从战场西线直奔东线,急袭李默庵军团中实力最弱的王铁汉49师,致其师几乎全军覆没。此战歼敌15000人,如南二战大胜。 战后华野主动撤离如皋,李默庵误以为我军决心北撤,遂令160、187、148三个旅从东线展开全面攻势,欲与我军在海安决战。海安是华野大本营,粟裕经请示中央批准作出撤出海安决策。但在完全撤出前,粟裕又为国民党军安插了一枚巧妙的“棋子”,让七纵5个团且战且退,层层阻敌3个旅长达5天5夜,期间七纵3营夜袭敌军,致使敌军情况不明、相互开火。此战毙敌3000余,而我军仅阵亡200人,打出了令人惊讶的15:1战损比,海安三战告捷。 拿下华野大本营海安的李默庵断定粟裕已北上遁逃,便命令部队沿泰州至李堡一线排成“一字长蛇阵”,封锁我军再度南下之路。没料到的是,撤出海安的粟裕并未率部北上,而是将主力潜伏在海安东北角。近3.5万人兵力于海安潜伏半月之久,李默庵竟毫无察觉。历经十日休整,华野恢复战力。8月10日,粟裕决定再攻苏中,在李堡一带发现敌军防守薄弱链,遂令一师直袭国民党新7旅19团、105旅314团。仓促应战的这两团连电话线都未布成,就被我军彻底拿下。此战歼敌9000余,四战李堡又获胜利。 得知粟裕竟能在撤出海安后,又重新打回去再传捷报,毛主席欣喜万分,遂给粟裕下达军委指令——“伺机而动,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几次作战”。于是,又有了五战、六战、七战的连战连胜。 你看,《苏中七战七捷陈列馆》的这面墙上,布满了毛主席指导苏中战役的电文。 苏中战役胜利后,主席非常满意、大加赞赏,专门起草了致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文,给予“七战七捷”高度评价,“希望各区效仿办理”。 主席电报中的评价用了四个“故”,即“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是对“七战七捷”的全面总结,提炼了我军人民战争的制胜规律。 而粟裕在“七战七捷”战后总结报告中,从军事上谈了五条:第一,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指导原则,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也不死守一地,同敌人拼消耗是不合算的。第二,实行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的打法,而且是在运动中打他,所以能迅速干脆消灭敌人。第三,采取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只有速决才能减少伤亡和消耗,争取时间打第二仗。只有速决,才能连续作战,为此就要不怕疲劳,又要抓住战隙休整。第四,各兵团协同动作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如集中炮火使用和各兵种的协同配合。最后,粟裕特别强调,主要是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丧失了有生力量,谁就会失败。这五条堪称经典,看得出是对当年毛主席率领红军反“围剿”以来我军运动战成功经验的运用和发展。粟裕不愧为毛主席的好学生! 苏中“七战七捷”作为我军在主要战场上较大规模的战略初战,带有战略尝试和战略侦察的性质。一年后的1947年底,以上这些宝贵经验,都被毛主席系统总结进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成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精华,为赢得解放战争全面胜利提供了法宝。 有趣的是,粟裕“七战七捷”创下了以3.5万人歼敌5万人的记录,进攻苏中解放区的敌军战损高达44%,但国民党前线指挥官李默庵似乎不甚在意,还高兴地宣称这是“双赢”。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双方作战目的不同。我军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蒋总裁历来注重“攻城略地”,在他作战计划中明确“以抢占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主要目标”。从苏中战役结果看,我军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精锐,但战则即走,让出多座城市和多条交通要道。第七战打完,华野陆续北撤,李默庵也就顺势拿下了解放区地盘。蒋介石还兴高采烈,虽损兵折将,却挣到了面子上的彩头。对于战损五万余人的惨痛代价,李默庵说:“由于我指挥的部队较多,损失一些,也算正常,南京政府从来没有怪罪我什么。” 毛主席精辟总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两种迥然不同的战略思想,深刻影响此役之后国共两党的历史命运,国民党靠太过奢侈的消耗去得到的地方,最终一股脑全吐了出来。可笑蒋介石恐怕直至自己800万军队被消灭(撤往台湾只剩60万),也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死在哪里! 我们在参观中还特别关注,自家的长辈亲人们在“七战七捷”中参加了哪些战斗? 听表弟志伟说,苏中“七战七捷”,他爸爸(我们的二舅、原24军副军长张宏献)在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参加了五次作战。志伟讲,听他爸回忆过一战宣泰的情况—— 他们十八旅参加泰兴攻击战,五十三团负责攻击泰兴北城门,因城门坚固,伤亡较大,师首长命爸爸去五十四团调5名工兵战士,去五十三团支援战斗。爸爸亲自将5人送到了五十三团阵地。战斗结束经了解,有3名同志壮烈牺牲了。爸爸心里一直惦记着他们。2003年11月,我陪他专门去了泰兴,他执意要去北门看看。尽管由于城市改造已没有原来样子了,但他还在城北的位置上伫立了很久。这个时候才给我讲了这个故事,遗憾的是没有相机记录下来。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二舅张宏献】 还有一个情节,二舅曾反复讲过。那是在林梓打国民党的交通警察大队,也就是“五战丁(丁堰)林(林梓)”。而五、六、七这三战,都是围绕“邵伯保卫战”而展开的。有人说,这是苏中战役中最能体现粟裕将军指挥艺术的“神来之笔”。 在李堡战斗后,李默庵军被迫调整部署,加强点线守备,将整编第49师残部及第65师主力置于海安、如皋地区,整编第83师位于泰州、曲塘地区,以大部美械装备的交通警察第7、第11总队总计七个大队开往丁堰、林梓地区,准备弥补北线被我军打开的防线缺口。同时,准备以整编第25师乘隙进攻邵伯、高邮,威胁两淮。地处江都的邵伯是苏中解放区的南大门,是扬州通往高邮、宝应、淮阴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救邵伯之危,粟裕乘国军力分散、侧后空虚之机,避开其正面进攻,以第一、第九军分区部队佯攻黄桥,进逼南通,迷惑国军;同时令我主力一师、六师和五旅火速隐蔽南下,在丁林一带设伏。于8月21日夜间,向七支交通警察大队发起突然攻击。当时我们的二舅是六师十八旅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员,战前绘出作战区域简易地图,供战时使用。在战斗任务部署完后,他抓紧时间躺在堂屋床板上休息一会。突然枪声响起,他急忙起身跑到门口。这时一颗流弹击穿了他刚才睡的床板中央,他直呼庆幸躲过一劫。这一仗激战至22日,除敌有两个大队突围逃往如皋,其余五支交通大队和256旅残部一个营全被一举歼灭,共毙伤敌1500余人,俘敌2000余人。 五战丁林的胜利,打开了华野主力西进泰州、扬州作战的通道,让李默庵气急败坏,遂令99旅调至如皋东线一带增强防御,同时令整编第25师于8月23日分三路向邵伯、乔墅发起攻击,打通进攻苏中解放区首府淮安的路线。整编25师兵力强悍,有飞机、火炮、炮艇一体化配合,西线邵伯告急。此时,刚打完丁林的我东线部队来不及回援。 危急时刻,粟裕果断采用“围魏救赵”之计,即“攻黄救邵”。命令东线华野主力集中16个团,以5倍于敌的优势兵力,进攻由黄桥东开增援如皋的敌99旅和从如皋向西接应的敌187旅及79旅一个团。用粟裕话说,这是“雷公打豆腐”!8月25至27日,我军在运动中歼敌,将敌两个半旅分割包围消灭在如(皋)黄(桥)公路上,包括击毙5000人、俘虏12000人,取得空前大捷。为扩大战果,29日晚我五旅又包围黄桥并发起进攻,在军政攻势并施下,守敌于31日晚全部缴枪投降。至此,苏中战役第七战“如黄路战斗”胜利结束。 而23日开打的第六战“邵伯保卫战”,是一场由华野十纵和华中第二军分区两个团在西线邵伯一带进行的英勇防御战。面对敌军从陆地和水上的疯狂进攻,我军在邵伯南大王庙、运堤西寺、公路洋桥、南圈门外以及乔墅等地,和数倍于我之敌展开激烈争夺,白刃拼搏,多次击退进犯之敌。浴血奋战四天四夜,歼敌两千余人。战至26日下午,国民党军得知第99旅已在如黄路被歼、第187旅等部也将不保。消息传来,敌军全线震惊、深感威胁,且伤亡已达2000多人,再打下去凶多吉少,于是慌忙撤兵,败回扬州。六战邵伯的胜利,创造了解放战争初期阵地防御战的范例。 邵伯保卫战,是七战中最为惨烈的。我二舅没有参加,他去“攻黄救邵”打“如黄路战斗”了。但他的亲家、我们志伟表弟的岳父、原24军副军长、天津警备区顾问项林荣伯伯却是亲身经历的。他当时在苏中二分区四团任一营营长,战斗在邵伯最前线。 这里有项伯伯留下的两张照片,是8月中旬邵伯保卫战前在江都乔墅前线研究布置战斗方案时,与他们营连以上政工干部的合影。这一仗他们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投入战斗的。酷暑8月,可是这些照片上人人都着装整齐,像是为留下最后的形象。 【中左1为项林荣】 【左1为项林荣】 这两张照片中,有几位没能回来,他们牺牲在邵伯、乔墅这片血染的土地上。 项伯伯一直珍藏着这两张照片。 在《江苏扬州邵伯桥:见证苏中“七战七捷”第六战》这篇文章中有关于这场战斗中华中第二军分区四团一、二营的战斗记录: “1946年8月23日凌晨,国民党整编第二十五师一零八旅向邵伯南圈门、邵伯桥一线发动进攻,战斗在邵伯桥、运河大堤和大王庙三块主阵地同时展开。华中第二军分区四团一、二营指战员英勇抵抗,粉碎了敌人5次架设浮桥渡河进攻的企图,坚守邵伯桥阵地的指战员站在水深齐腰的掩体壕沟内,一次次击退从运河登陆和陆路进攻的国民党军。大王庙阵地连续打退国民党军18次冲锋,牢牢地守住河北阵地和水上门户。……” 是役,我军伤亡一千余人,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奇迹创造,是靠毛主席中央军委战略决策指导的英明,既站高谋远,又民主求实;又靠有粟裕这样难得的我军“战神”级将领作战谋划高超,战术运用灵活,指挥得当、出奇制胜,将战役总体我以弱对强转化为具体战场我以强打弱;同时,也靠苏中人民全力支援,有老区依托,如鱼得水;更不可或缺的,是靠我华野广大将士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英勇杀敌、连续作战,有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七战七捷之后,又有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1947年9月,华野六师即后来的24军,随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与刘邓、陈谢大军共同经略中原。我们的二舅和项伯伯他们都在其中,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回忆…… 此行我们参观了几个新四军纪念馆?有点数不清了。可当你在一个个纪念馆里,看到我们毛主席胸怀宽宏、眼光高远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威力无比,看到我们新四军老首长无私无畏、注重实际、有胆有略、出神入化创造战场奇迹的卓越贡献,看到我们自己的前辈冒着枪林弹雨,参加一次又一次战斗,舍生忘死、义无反顾,为新中国的建立拼出性命的践行。这个时候,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革命精神”绝不是盲目冲动,“实事求是”绝不是纸上功夫,“共产主义”绝不是空洞信仰! 今天,我们和平幸福安逸,但请前辈们在天之灵放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我们,对我们的后代,也绝不是一句空话! 【相关阅读】 晓雁:父亲崇敬的粟裕师长——追寻铁军之旅(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