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百姓之声 查看内容

由之说天下:从全球创新指数看中国创新驱动

2024-8-29 22:46|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399| 评论: 0|原作者: 由之说|来自: 由之说天下

摘要:   据新华社日前消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7日在2024年新加坡知识产权周上发布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先期报告。  图片来自网络  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 ...

  据新华社日前消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7日在2024年新加坡知识产权周上发布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先期报告。

  图片来自网络

  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由之作为一个持续关注这一全球性指标的人,深感这一“荣耀”的背后所代表的一个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跃升与引领的全球性意义!

  GII中的科技创新集群是城市或城市群。其排名根据两个指标:一是《专利合作条约》公开的专利申请中发明人所在地,二是已发表科技论文的作者所在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和排名,确定全球最活跃的科技活动集聚地区。虽然,这两个指标的构成要素并不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驱动水平,我们还要看创新质量和技术转化能力,但这至少是个风向标,至少彰显了中国强劲的创新驱动态势。

  报告还显示,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超过去年的24个。美国紧随其后有20个,德国有8个,印度和韩国各占4个。

  在全球十大科技创新集群榜上有7个在亚洲,3个在美国。日本东京-横滨城市群位居榜首,其次是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城市群,中国北京升至第三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旧金山城市群是美国最领先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第六。

  新华社的报道分析说:“尽管十大科技创新集群的排名变化不大,但百强科技创新集群的动态表明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创新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在中国。其他中等收入经济体如埃及的开罗、印度的钦奈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也表现出色。”科技,无疑反映了国家与地区崛起的软硬势力与蓬勃发展态势。

  今天,对于中国科技崛起背后的成功解码,我们可以从前两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找到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的许多重要经验,概括起来有“七个”坚持。主要是: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③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④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⑤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⑥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⑦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大国兴衰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崛起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内在因素与外在条件的时代“耦合”。其中,方向与力量所构成的“矢量”决定了崛起的质素与格局。我们正是因为有了上述这些“坚持”与“坚守”,才有了“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等这些科技奇迹的发生以及所标志的一个科技“井喷”时代的到来。就连在国人忧心忡忡的“卡脖子”半导体领域也开始突围。

  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七个月,中国芯片出口总额达到6409.1亿元,超过汽车、手机、家电等传统出口项目,仅次于船舶,是国内第二大出口产业,这是我国取得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科技战胜利的最新进展,华为任正非将此称作中美科技较量的“上甘岭”之战。还有,近来全球”爆火”的“黑神话·悟空”三A游戏,首先打破的是技术的神话,然后才是经济与文化的神话。

  今天,回望中国科技在西方“封锁”中曲折艰难崛起的进程,我们见证的是一个改革开放以来并由此上溯到新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科技发展与现代工业体系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其背后吃的是改革、制度、开放、投资、教育、人才、技术、产业、市场等方面的巨大红利,所有这些综合发力,才托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而在中国科技砥砺前行的路上,我们看到的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痛定思痛;是勒紧裤带搞“两弹一星”的艰苦卓绝;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活力释放;是改革开放的国策成功:是教育立国的人才井喷;是创新驱动的战略引领……我们终于走在了一条正确的科技自立自强路上。

  ——创新投入持续增长

  近年来,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不断攀升,例如2022年达到30782.9亿元,2023年达到33278.2亿元,且投入强度也在持续提高,2022年为2.54%,2023年达到2.64%,高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研发经费的稳定增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有力推动了科研项目的开展、科研设施的建设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使得中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各领域都能够深入推进,不断拓展科技前沿。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如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提供专项研发资金支持、设立科技产业园区等。这些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例如,各地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激发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

  ——创新产出成果丰硕。中国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成绩斐然,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增长,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已突破400万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这表明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众多创新成果得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科技论文质量提升。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据重要份额,且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前沿学科,中国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这反映出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实力不断增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

  ——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在诸多领域,中国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比如在5G通信技术、高铁技术、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量子通信等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也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创新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众多大型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像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在通信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同时,中小企业也在创新中崭露头角,凭借灵活的机制和创新的思维,在细分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

  —— 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它们承担着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任务。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转化、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例如,一些高校的科研团队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创新生态日益完善。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缓解了创新企业的资金压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全国各地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如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交流活动频繁举办,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活力,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 区域创新协同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集群。例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这些区域内的城市之间加强创新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提升了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力地带动了全国的科技创新发展。

  不过,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中,我们还没有发展到“躺赢”的地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为此,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个建成科技强国的时间表,今天离2035年这个时间点也只有11年时间了,世界正在密切注视中国的这“十年磨一剑”!

  一个明显的趋势逻辑是: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生活,科技正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正在定义未来文明并大概率给人类带来美好,而我看当下最要紧的是——科技所释放的新质生产力正在“稳”中国修复资产负债表衰退并走出这轮经济低谷的未来预期!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