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文艺战线 查看内容

暮山:走进一段艰难的岁月——展读柳青《创业史》有感

2024-6-19 22:56|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731| 评论: 3|原作者: 暮山|来自: 昆仑策网

摘要:   终于在炎热的夏季,把柳青的《创业史》读完了,洋洋洒洒六十万字,在过去是很轻松的一件事,不算是大部头的小说,满打满算二三天就读完了。但是目前不知道为什么读一本书,那么难,磨磨蹭蹭,竟然二三个月。除了 ...

图片

  终于在炎热的夏季,把柳青的《创业史》读完了,洋洋洒洒六十万字,在过去是很轻松的一件事,不算是大部头的小说,满打满算二三天就读完了。但是目前不知道为什么读一本书,那么难,磨磨蹭蹭,竟然二三个月。除了纷繁芜杂的事情之余,最主要的是手机的诱惑,时不时被短信和电话惊扰,索性调为静音,效率仍然低下,原来是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惹的祸,时不时地拿起手机,翻阅浏览,“一次不就几分钟,时间不长嘛”,自己给自己些许宽慰。看书几分钟,一两页的文字,就要再玩耍手机一次,手机里的短剧、公众号、图片等呼之欲出,纷至沓来。这样拖拖拉拉,以至以铺天盖地微信里的无聊内容为代价,换取艰难展读一部六十万字柳青的《创业史》,这还是在极度压抑自己欲望的境况下,才完成了看似简单的读书任务。

  《创业史》,这是一段共和国艰难的岁月,以主人公梁生宝为首的创业者心甘情愿地苦并奋斗着,我作为芸芸众生的读者当仁不让地读并收获着。

  柳青的《创业史》,对我这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记忆犹新。遥想当年,它就是通过中学课本的一篇文章《梁生宝买稻种》而被那代人熟知的。那个时候中学生使用的课本都是人教版的全国统一教材,天南海北,东西南北中,大家都整齐划一,每到清晨,大家都咿咿呀呀地摇头晃脑背读这篇经典课文。那个时候,不懂这段历史,只是记住了这篇课文的名字,还有梁生宝这个人名。像是在幼小的心灵里,钤上一块印章,留下不可泯灭的记忆,至今难忘。等我大了,知道了《梁生宝买稻种》摘选自柳青的《创业史》,柳青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作家,专门写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业史》是他的代表作,当然,也成为撰写农村题材的天花板级别的作品,与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将中国农村题材的小说作品推向了最高峰。所以,《创业史》是一部不得不读非看不可的书籍,我学着鲁迅的名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硬是从看手机空闲中挤出了时间,展读了《创业史》。在《创业史》第28章的最后一行字徐徐映入眼帘的那一刹那,满脑的犄角旮旯里都塞满了一个字:值。

  《创业史》是一部脉络清晰的小说,两个栩栩如生的主人公,他们就是互助组及合作社创业中的风云人物梁生宝,还有土改涌现出来的代表主任郭振山,还有就是围绕着这两个主人公周围,一群人性各异的人物形象,作者柳青在小说中穿插叙述,共同组成那个艰难岁月的真实场景。郭振山的自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以及对互助合作生产的消极抵制都对梁生宝的事业造成了威胁,这两条路线的碰撞与交锋,还有前半部分梁生宝与徐改霞、后半部分梁生宝与刘淑良的感情纠葛,这些枝节相互纠缠在一起,贯穿着整个小说,将全篇小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六十万字,用一章章一节节的生动文字,描摹绘出一个个变化的思想,触及到一个个深刻的矛盾,掩卷深思,《创业史》不愧为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的一部“经典性的史诗之作”。

  小说的题叙,是写解放前农村的苦难。小说的第一部,首当其冲就带读者进入了土改后的下堡村农村,既一九五三年的春天,主人公梁生宝登场了,他以完全沉浸在互助组的事务里的一身行头跳入读者的心中。出场的还有富裕中农梁大老汉、富裕中农郭世富、富农姚士杰,还有代表主任郭振山等,通过村民的议论,把梁生宝和郭振山在建互助组中的冲突引发出来,引人入胜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章又一章,将小说逐步深入,高潮迭起,咀嚼着一个情节又一个情节的章回文字,就是感悟重温着一段尘封的久远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还有约三分之二地区的农民背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在3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但是具体政策上与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修改:譬如对富农有征收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对中农的土地由彻底平分改为完全不动,提高小土地出租者保留土地的标准等。随后,政务院又相继颁布《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共没收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土地,分给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这在小说里,通过梁三老汉虽然分了土地,也插上了木橛,但是他在自己的草棚屋,怎么有不放心土改分的地,插下的木橛是不是还在;富裕中农郭世富作为代表主任郭振山的本家叔叔,送上了一封点心、一斤酒、一包挂面等,就是为了定阶级成分给予照顾;凭着郭振山的两片嘴,有轰炸机之称,在土改时候,积极与富农姚士杰等斗争,为此当上了代表主任;富农姚士杰身上,可以看这些土改政策的落实和阶级成分划分的影子,原来活得担惊受怕的找雇农高增福求情,能不能在划分成分的时候照顾一下,当土改结束后,土地证掌握在他的手里,也不像1952年那年活跃借贷了,他又活得悠哉游哉,甚至四处煽风点火,招摇破坏等。在特定的历史舞台上,作者柳青亲身蹲点在农村农民家中,用真情实感将一个又一个不同人物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土改虽然结束了,但是得到土地的农民并没有真正地解决挨饿问题。作者柳青通过两个共产党员的对比,鲜明突出了共产党员应该起带头致富的作用。代表主任郭振山是蛤蟆滩的第一个党员,但是他沾染了农民自发思想,譬如给韩万祥砖瓦窑投资的事情、自己和兄弟郭振海忙于给自己盖房子的事情等,完全忘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柳青通过代表高增福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郭振山的自发思想在作祟:“郭主任专心发家啰,对工作,心淡啰。我这互助组畜力困难,想吸收两户中农,投他的大面子给人家说说,他嘴里空答应,到底还是没说。他把从乡上应回来的啥工作,都推给孙水嘴办,他和振海闷头干活。”相反,郭振山介绍入党的梁生宝却表现大相径庭,作为蛤蟆滩的第二个党员,作者柳青通过描写梁生宝为互助组买稻种、分稻种、进山割竹子、运扫帚等,一个共产党员对群众的困难要帮助的那种责任感跃然纸上,通过梁生宝对水蛇腰任老四的答话,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熠熠生辉,“有啥法子呢?眼看见那些困难户要挨饿,心里头刀绞哩!共产党员不管,谁管他们呢?”

  土地改革,它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当然,实行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是在土地改革基础上进一步肃清封建残余和建立新的社会风尚的重大改革。《创业史》的章节里,在写梁生宝挑起互助组组长和农业社社长重担的同时,也穿插着主人公的个人感情生活,柳青把新旧社会不同女性进行挖掘,给予了活生生的鲜明对照。小时候,父亲梁三老汉给梁生宝订下了童养媳,可惜孱弱的童养媳死了。这个时候一个新社会的女性就亮相出场了,她就是官渠岸徐寡妇的三姑娘徐改霞,小说的整个部分基本就有着徐改霞这个女性的身影,成为仅次于梁生宝和郭振山之外的重要人物。她也是小时被父亲定亲,解放后,在对土改运动的参与中,她几乎像变了一个人。她参加社会运动,去过县城当青年代表,并勇敢地解除了婚姻,追求自己的爱情生活。这与那个时代的历史遥相呼应,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行,这是新中国指定的第一部法律,它的颁布,是在土地改革基础上进一步肃清封建残余和建立新的社会风尚的重大改革。所以,徐改霞的退婚成功,正是有了新中国的婚姻法,妇女才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这是新婚姻法对妇女保护的有力证明。最后,死了童养媳的梁生宝与退了婚的徐改霞,一对青年男女并没有真正地走到一起,组成美满的家庭。看似遗憾,这正是柳青的神来之笔,通过徐改霞,这里不仅看到了女性摆脱男性束缚、独立思考人生的品质,而且又将当时的工业化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社会现实烘托出来。女人不能依赖男人,不能从一个不幸爬出来,又陷入另一个不幸,女人有自己的独立性。徐改霞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大生产运动中。

  从徐改霞的几度思想斗争,留下来,还是走出去,反反复复,作者柳青用手中的笔,用大量笔墨篇幅,不厌其烦,这正是他偏爱这个女性,更加突出反映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譬如家喻户晓的青岛青年郝建秀,她的细纱工作法在纺织系统全面推广,各地纺织厂不断刷新生产记录。这深深地影响感染无数的有志青年女性,去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为祖国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工业化生产而建功立业。整个小说在写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柳青不失时机地把徐改霞描绘成郝建秀的化身,把徐改霞想去的工厂杜撰成的就是西安纱厂、国棉三厂等单位,紧扣时代脉搏,展现女性风采。徐改霞胸怀对祖国工业化事业向往,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理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决定坚决奔赴祖国工业化的战线。最后,当西安要成立铁路机车修配厂,她去了北京长辛店铁路机车长当铸工学徒了,给家乡的庄稼人写回来信,要求乡亲们把余粮卖给国家,支援工业化,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她加入了宣传总路线的运动中。

  作者柳青的笔端随着形势的发展,用一抹又一抹的文字,峰回路转,描绘出一幅农村互助合作化的波澜壮阔画面。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中,由于农产品供不应求,影响了物价稳定和工业发展,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统购统销的决定,不仅保证了物价稳定和城市供应,而且推动了农业互助合作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在小说中,通过黄堡集上粮食的时紧时松,时贵时贱,郭世富通过中介粮商与国营粮食公司抢生意,也是因为城市工业人口增加,粮食的需要增加,五年计划,这才是头一年。“不务弄庄稼而非吃饭不结的人,会越来越多起来的,粮食是不会放宽了。”通过郭世富的心理活动,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为后面的章节,埋下了伏笔。后来的蛤蟆滩的统购粮食入仓工作中,有能力的代表主任郭振山与富农姚士杰等开展斗争,终于拉着三十辆装满粮食的牛车踏上了入仓的路途,超额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区委王佐民书记和乡里卢明昌书记的大力支持和赞扬。郭振山的计划,搞得红火,推动了全黄堡区各村的运动。柳青通过手中的笔,赞扬了光荣的蛤蟆滩群众,正是像一个又一个光荣的蛤蟆滩群众的壮举,才极大地保证了国家粮食统购统销的实施,有力地支援了工业化大生产,在那个艰难的共和国岁月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巨大贡献。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柳青笔下的人物也阔步奋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的。从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1953年冬季以后,进入以发展初级社为主的阶段,既实行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道路,互助合作运动提高了粮食面积产量,合作社增长增收,涌现出以李顺达为代表的一批劳动模范。农业合作化把汪洋大海般的农业个体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使农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史上是一次伟大而深刻性变化。作者柳青笔下的梁生宝,俨然就是像李顺达似的的那一批劳动模范中的一员,这也是柳青的着意勾画,把时代洪流汇聚在梁生宝身上。在小说的第二部,就是在实行了互助组一年成功后,梁生宝带领大家,成立了黄堡区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农业社。从1953年冬季,到1954年春节和春节后,围绕着郭振山成立的官渠岸互助组与梁生宝成立的上下河沿灯塔农业社之间的较量、合槽喂养的饲养室与灯塔社可能试办不成功之间的流言蜚语、富裕中农走社会主义这条路的私心与为公之间的思想冲撞、朴实村民与兵痞白占魁不爱惜集体财产牲口之间的斗争、被文件摞起的一堵墙和群众隔开的县委陶宽书记与走群众路线的县委副书记杨国华之间的革命斗争等,将这场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描写得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一行行沉甸甸的文字里,充满着矛盾,洋溢着热情,震荡着思想。

  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却是光明的,柳青《创业史》的创业目标方向就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从1953年开始,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合作化期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4.8%,为”一五“计划期间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提供了粮食和资金等方面的有利保障,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小说《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却把笔尖突然停在了1954年春天的某一天,在 1954年的互助合作代表会和县区乡三级干部会上,面对风云突变的事态发展,蛤蟆滩富裕中农梁大老汉到饲养室牵走原来属于自己的牲口,到黄堡集去卖,被追到镇上的冯有万生产队长打倒,把牲口夺回来了,然后梁大老汉爬起来去区上告状……郭振山的幸灾乐祸,梁生宝的困难重重,寓意着一场新的挑战正在来临,风雨欲来风满楼。这正是作者柳青的高明之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梁生宝勇于前行,永立潮头。作者柳青不着一墨,主人公梁生宝尽得风流。

  呵,正是一部又一部感人肺腑的《创业史》,一个又一个像梁生宝一样的创业者,与共和国一路走来,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弹指75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作者:穆军升,笔名:暮山;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