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百姓之声 查看内容

由之说天下: 聚焦人工智能人才、知识产权与全球高端产业链争夺 ... ...

2024-6-11 15:04|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90| 评论: 0|原作者: 由之说|来自: 由之说天下

摘要:   一、引言  当前,一场人才争夺、知识产权竞赛、高端产业链升级战在全球范围内打响,竞争日趋激烈。而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个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政治经济学新概念的讨论还在继续,并将成为中国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 ...

  一、引言

  当前,一场人才争夺、知识产权竞赛、高端产业链升级战在全球范围内打响,竞争日趋激烈。而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个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政治经济学新概念的讨论还在继续,并将成为中国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的新方向、新指引。

  今天,“由之说天下”聚焦如何将科技人才、知识产权后发优势转化为争夺全球高端产业链的前沿优势?希望知己知彼,把握这些全球竞争趋势与动向。

  二、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大比拼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很多广泛的领域本能地要与“老大”美国对标,这样的“差距”或“优势”才显得具有价值与竞争意义。在“大国”与“強国”比拼中,美国无疑是“强国”,其霸权地位还一时无法撼动。中国还处在“大而不强”的继续赶超阶段,“强国战略”是必然选择。美国的衰退与中国的崛起都是一种趋势,且中国的崛起是以美国的衰退为参照系的。中美“相对论”,都是一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展开的博弈,常常成为地球人议论的前沿话题。中美科技人才大比拼就是一个纬度。今天选择人工智能领域作点比较,因为人工智能反映了当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特征。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炙手可热开启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技术革命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技术迭代的速度以及塑造人类工业文明的广度与深度,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快得多。

  我们庆幸中国赶上这波科技浪潮,并在大多数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通信技术领域可以与美国并驾齐驱(虽然因为算力芯片暂时“卡脖子”),成为名符其实的“G2”。同时,我们骄傲地看到华人科学家在人工智能、半导体两大关键领域崭露头角,并引领风骚。这无疑增强了作为“黄皮肤”的“种族自信”。表明华人或中国人的智商、学习力、创新力与世界其他任何族群相比毫不逊色,这再次证明中华民族是优秀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力。况且在世界文明竞赛中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在先锋的位置,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有一项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11月底,IEEE 官方网站发布的2024 IEEE 新晋 Fellow( 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学会之一)名单显示,共有319名科学家当选。其中华人科学家有120人,占当选总人数的37.6%,华人科学家在全球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在本次入选的120位华人科学家中,人工智能领域有38人,占总华人入选者人数的31.7%,其中23人在国内(含港澳台)任职,15人在海外;半导体领域有13人,占10.8%,7人在国内任职(3人在台湾),6人在美国机构任职。

  台湾出身的黄仁勋是英伟达公司的创始人,公司市值已超越苹果达三万亿美元。苏姿丰是美籍华裔半导体芯片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AMD)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成为AMD的传奇人物。而张忠谋作为台积电的创始人早已闻名世界,世界半导体制程尖端技术大都掌握在台积电手里。三位华人在AI芯片创新领域中扮演了领头羊的关键角色,撑起了芯片领域的大半壁江山!

  还有一位叫张汝京的人,号称“中国芯片之父”。作为最早归国发展芯片产业的海外华人,毅然决然放弃优厚待遇与股权,以其全部的精力和一生的经验,帮助大陆发展芯片产业,点燃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火种,开启了国产芯片从无到有的壮丽历程,他的爱国故事很感人,因此,中国人要记住他。

  今天,由之读到公众号“情报分析师 ”的一篇文章:《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正在升温》。文章披露: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巨头们正悄然进行着一场人才洗牌。微软、谷歌等行业翘楚,或许正在逐步精简非工程师团队,但他们的目光却更加聚焦于一类特殊的人才——那些能够洞察并构建尖端技术模型的明星研究人员。

  目前,从全球范围看,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属于国际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华人在该两大关键领域的顶尖人才优势非常明显,我国本科教育在人工智能的培养基数排在世界首位,该优势有助于我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至少华人这种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带来某种技术安全感,尽管他们的“中国心”到“中国芯”还有不少情感与技术距离。

  一个趋势是,人工智能人才跳槽是常态。对于一个人工智能奇才来说,拥有一家成功公司股份的潜在回报很容易超过科技巨头提供的薪水和股票期权。创业比做学术研究更有吸引力。以美国为例,工业界的这一人才数字为 71%,而学术界只为 20%,其产学研比例正在向产业倾斜。可以预见,人工智能领域作为风口,将书写全球财富神话,财富集中度将向人工智能倾斜,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给国家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对于主导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的美国公司来说,从其他国家招聘是缓解人才短缺的另一种方式。10月,美国总统乔·拜登(Joe Biden)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试图放宽移民规则,让更多的人工智能专家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美国之所以成为霸权国家,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在全球77亿中选人才,得益于美国早期的开放体制。

  不过,美国人干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已经从开放变得保守。似乎选择了“闭关锁国”的路线,这反倒帮助了中国。,这些年,就是美国司法部调查华人科学家对美国的忠诚度,华人科学家受到迫害,被迫调离敏感技术岗位,一些华人科学家只好选择回国,这大大利好中国与美国的技术竞争。

  现在看来,中国的崛起一部分因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另一部分却是因为对手的失败政策所至。这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今年四月前出席华盛顿重要智库CFR“外交关系协会”的一次活动的讲话得到印证。他说“几十年来,不论是明是暗,美国塑造或改变中国的努力都未成功。中国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要参与者。”呵呵,等到美国醒来,中国已然崛起。

  75年来,美国的封锁和遏制几乎没有中断,然而,如今的局面,美国可曾想到?

  据香港《亚洲周刊》援引美国哈佛、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三座大学发布的一份联合报告称,2021年大约1400名华裔科学家脱离美国到中国工作。其中数学家与物理学家共639人;生命科学专家,478人;工程学与计算机专家,298人。

  对于这一点,我想对那些在网络上抨击清华、北大的人说句话:请把眼光放得远一点,“风物长宜放眼亮”!一些人学成之后选择不回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自由,美国科技教育比中国发达,实验室水平也比中国高,在美国做科研容易出成果,让他们在美国完成知识、学术与技术积累不是一件坏事,今天,他们中的大批精英科学家又选择回到祖国,不正是收获了美国教育的红利么?当年钱学森如果不在美国搞研究,又能够带回“两弹一星”的技术么?这不就是湖南人魏源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么?“师夷”是“制夷”的前提,这是中国的大智慧,也是最早的关于“西学为用”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渊源。

  三、知识产权申报国别对比

  人才的知识劳动与产出,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的生产及其转化上,就象农民的产出的是粮食一样。

  当前,世界的竞争体现在经济形态的竞争。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从资本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技术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的迭代升级,实际上越来越呈现知识经济的模样或者一种混合经济形态,只不过是权重不一样。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报告,2023年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具体来说,中国在2023年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69610件,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而且所占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的PCT专利申请国地位。美国的申请量位居第二,共有55678件申请;日本、韩国和德国则紧随其后,分别有48879件、22288件和16916件申请。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和贡献,以及其在国际专利申请领域的领先地位。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2023年全年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同比增长15.3%。

  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中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连续5年保持增长。据有关方面披露的去年数据: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总额达8539.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75.4%。著作权质押担保金额达98.6亿元,同比增长80.8%。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3765.2亿元。通过专利开放许可试点,达成许可1.7万项。表明我国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征途上取得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体制机制全面优化、知识产权创造量质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速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加有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持续深化等六个方面。

  2023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72.7分,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较2021年提升3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这来之不易!

  四、 来自中国制造业最新数据

  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形态起家,那是“8亿件衬衫换1架波音飞机”的时代。现在一去不复返了,经过40多年砥砺奋进,中国已跃升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目前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占全球制成品市场份额超20%,“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破万亿元大关。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制造的含金量被全球认可,规模化、集群化、网络化、数字化优势更加突出。

  据探迹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2023年10年间,中国制造业新增注册量呈稳步上升趋势,2014年新增注册量为95.2万家,2023年新增注册量已达到166.2万家,其数量接近为2014年的2倍,传统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占制造业比重超过80%,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

  中国国家统计局5月31日公布,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对市场发展预期总体稳定。5月,生产指数为50.8%,比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企业产能释放较快。

  当月,新订单指数为49.6%,低于上月1.5个百分点。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金属制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新订单指数继续保持扩张;造纸印刷及文教体美娱用品、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新订单指数处于低位,市场需求有所减弱。

  2024是经济发展关键的一年,在制造业经历洗牌和重塑的过程中,市场呈现怎样的竞争格局与态势?企业如何抓住市场机遇从“活下去”变为“活得好”?如何借助数字化力量实现降本增效,快速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探迹科技与广东省制造业协会开展了全面的行业调研和趋势洞察,盘点近年来涌现的新政策、新技术、新趋势,分别从技术竞争、趋势等视角揭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联合发布《2024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报告》,值得关注。

  另据《南华早报》5月5日的报道,中国制造2025的既定目标中,已经实现了超过86%,其他一些目标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完成,同时,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生产等一些目标已经远远超出预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5G技术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中国在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领域已实现大部分既定目标。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国产C919大飞机开始服役于部分繁忙航线,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电动汽车不仅价格有竞争力,技术也领先于竞争对手。在电力设备技术领域,“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使中国从追随者转变为领导者。此外,在机器人、农业装备、生物制药、海洋工程等领域,中国设定的目标均已实现。5月中国制造业PMI有所回落 企业信心稳定。

  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实际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中提出:“发展制造业必须要先稳住传统制造业基本盘,不能顾此失彼,决不能把传统制造业当成落后产业,而是要“老树发新芽”,牵引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焕发新机”,加快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使传统制造业向“好”向“绿”向“新”转变,以服务型制造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不过,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开始警惕中国的产业政策。据路透社报道,七国集团财长24日在会议中称,面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出口实力,各国应结成共同战线应对所谓中国“不公平”的产业政策。我们必须作出应对。

  五、结语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三者构成中国现代化的推手。

  随着老龄化时代来临 我国的人口红利虽然接近尾声,但我以为人才教育红利仍在上升期。“人才强国战略”是所有“十三个”强国战略基础的基础。当前,美国已经反省过来,又开始重视引进国外人才。其实,美国崛起的一条重要启示是人才立国,这得益于美国的教育与移民政策。中国的华为公司学习美国,早在前些年已开始从全世界寻找人才。从未来趋势看,人才争夺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从劳动密集形向资本、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过程中,重视人才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同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推动制造业升级,并利用科技人才和知识产权的优势,尤其是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有作为。

  总之,科技人才和知识产权是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走出下行周期的希望也在如此,对此,我们要有耐心和信心。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