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历史研究 查看内容

如何正确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

2023-6-26 21:21|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1700| 评论: 3|原作者: 张黎平|来自: 知青问题研究

摘要:   2023年6月中旬,笔者在上海参加了由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暨老辰光网知青专辑编辑部组织的“缅怀与回顾”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是结合《毛泽东年谱》的学习,围绕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2023年6月中旬,笔者在上海参加了由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暨老辰光网知青专辑编辑部组织的“缅怀与回顾”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是结合《毛泽东年谱》的学习,围绕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55周年、纪念毛主席给知青家长李庆霖回信50周年,进行学说探讨与思想交流。这次座谈会使我在知青文化理论方面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怎么样正确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

  对一件历史事件的衡量,就应该看其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其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考量。一是是否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是否促进了当时全社会思想文化的普遍提高;三是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

  就促进社会生产力而言,大量事实已经证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不仅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在搬山填沟造平原、修水坝打梯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知识青年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同时,利用自己掌握知识的优势,通过推广先进耕作技术、推广化肥、地膜等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农村还不接受化肥、地膜等使用)、研制菌肥、改良土壤、设立农村气象观测站等具体行动,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贡献。这在当时农村生产力还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对保证我国农业产量的稳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东北、新疆等生产建设兵团,由于知青大军的加入,使无数沙漠变为绿洲,荒山变为良田,这对保证当时我国人民的“饭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促进全社会文化提高方面,首先应该端正一个理念,“全社会”不单单应把眼光盯在城市,而且更要盯在占我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由于有较为文明的城市生活习惯,因此不仅影响和改变了农村青年的许多生活陋习,也影响到其他人群特别是下一代。另一方面,由于知青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到农村后,有不少知青成为教师、赤脚医生、会计以及大小队干部等,还有的成立了宣传队,开办了农民夜校等,这对农村整体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综合性的促进作用。

  三是就人才健康成长的角度而言,从十八大后连续三届党代会选出的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有过知青经历的人的占比极高,就可以说明一切。这是任何一个群体都没有达到的比例。之所以有如此结果,就是因为知青既有城市生活熏陶出的较为开阔的眼界和城市思维、城市意识——这与一直在农村成长的青年有着极大差别;又有对最底层老百姓艰难生活的切身感受以及相濡以沫的血肉感情——这与一直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有着极大差异;两方面的结合,使知青这一群体与其他群体有了明显的区别,也造就了许多有过知青经历的人,成为各条战线的优秀分子。

  二、怎么样看待“通过上山下乡,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毛主席一直十分关注的涉及千秋伟业的大事。而深入最基层,了解基层实际,进而了解中国国情,是毛主席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设计的基本路径。

  不仅早在1939年毛主席在延安发表《青年运动的方向》时就提出知识青年必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而且在建国后,更是多次谈到。1965年12月,毛主席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曾说:“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第5卷,第548页)。

  大量事实证明,培养无产阶级革事业的接班人,关键在于接“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班”,而不是说某一个具体的“班”,更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当官才算是“接班”。

  全国有过知青经历的共有1700余万人,“文革”后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部分人中的大多数,通过知青生活的历练,不仅锻炼出不怕苦,不畏难,成为能经得起风吹雨打的一代人,而且更培养出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当他们回城后,不仅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而且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初心不改,仍然不忘群众疾苦。许多人步入仕途后,依然一如既往地想着老百姓的利益,关心着最底层的群众,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的忠实践行者和坚定守卫者。更有许多工作在普通岗位的知青,面对下岗失业的困境,默默地背起行囊,再一次背井离乡,开始了艰难创业,为社会稳步向前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积极贡献。

  而这部分人,也正是毛泽东思想的坚定捍卫者,对“毛泽东热”的氛围形成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为坚守社会主义事业,抵御各种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三、从“三个产业”的角度划分,插队也应该属于就业形式之一

  把农业、工业、服务业分为第一二三产业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产业划分标准,其中农业是基础。产业的基本特点,一是有具体的劳动对象,二是有具体的劳动收益。知青在农村插队完全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特别是当时插场的知青,每月都发工资,而不是像插队青年那样挣得工分,然后搞年终结算。尽管当时收入较为低微,但当时的国情就是如此。

  研究知青文化,不应该脱离这一前提,否认“知青到农村去不是就业”,甚至认为是受到“迫害”。如果不这样认识,就难以解释几亿农民长期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地位和功绩。这种思想实际上还是封建社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翻版,不仅与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相抵牾,而且比宗教中“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还要落后。

  四、深刻认识毛主席给知青家长李庆霖回信的导向意义

  毛主席给李庆霖回信已整整50周年了。尽管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是个人行为,但绝不能认为毛主席的回信也是针对李庆霖个人行为的。是毛主席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告诉知青和家长:知青遇到问题和困难,党会管的,政府会管的,会统筹解决的。而且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告诉走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知青及其全国人民,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组织直至中央反映,组织肯定会重视和解决的。这对夯实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坚定信念,保证知青上山下乡国策的连续性,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毛主席给李庆霖的这一回信,一是再一次体现了毛主席一贯注重通过各种形式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情况的作风;二是复信中毛主席指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心系人民的崇高品德;三是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不讳过的实事求是作风。这点从毛主席复信发表后,党中央在周总理的主持下,分组前往各地展开调查,了解“上山下乡”运动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彻底整改问题,使知青生活得到保障;严厉惩处、严肃查处损害知青利益的问题等一系列措施上就可得到佐证。


握手

雷人

路过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