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首页 文艺战线 查看内容

陈先义|马兰草——太行奶娘之二

2024-5-14 12:23| 发布者: 南极| 查看: 43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义|来自: 昆仑策网

摘要: 这是老红军李炳甲口述的故事,前些年《星火燎原》再版,将这个曾被遗落的故事收入全书。抗战年代,李炳甲担任129师386旅771团连长。这个故事发生在1937年秋天,当时他率领连队奉命担任掩护师长刘伯承等领导同志转移 ...

1.jpg 

 

这是老红军李炳甲口述的故事,前些年《星火燎原》再版,将这个曾被遗落的故事收入全书。

 

抗战年代,李炳甲担任129师386旅771团连长。这个故事发生在1937年秋天,当时他率领连队奉命担任掩护师长刘伯承等领导同志转移的任务,故事就发生在这次战斗之后……

 

枪声停了,

炮火住了,

首长安全转移了,

身负重伤的连长李炳甲,

从昏迷中醒来,

他掀开身上,

压着的一具尸体,

此时他才知道,

自己已身负重伤,

一条腿断了,

一颗弹片,

穿透了肩膀。


血,

依然在泯泯流淌。

这时忽然一个声音,

在悄声呼唤:

连长,连长!

啊,是周大头,一排长!

怎么?

你没有阵亡?

两人俯下身,

慢慢挪动,

汇聚在一座土坎旁。

子弹,

已经把周大头脑部划开,

满脸都泛着血光。

一个连队呀,

大部已经阵亡。

此时,

鲜血已经染透,

两人的军装。


“不好,

有敌情!

鬼子就在附近山岗”。

两人低声商量,

怎么办?

要尽快离开这个地方。

于是,

还能动的一排长周大头,

背上了断腿的连长,

悄悄来到一座村旁。

草丛之间,

两人开始盘算,

怎么逃离,

这个布满鬼子据点的地方! 

 

周大头说:

他认识一家房东,

是一个穷苦出身的大嫂,

危难时刻,

不妨求她帮个忙。

李炳甲同意,

生死关头,

最要紧的是活着,

活着才有复仇的希望,

活着,

才能与鬼子作生死较量。


不大会儿,

去联系的大头回来了,

他带来了生的希望。

不大一会儿,

大头说:

你看,她来了!

定睛看时,

不远处,

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嫂,

来到两人身旁。


她头裹一方,

撒满小兰花的毛巾,

那样清纯美丽,

就像太行山花一样。

朴实而贤惠,

像所有太行人,

那般质朴那般善良。

见她一条腿跪在地上。

手里的小白布包袱打开了,

一叠油饼,

散发着葱花的清香。

而后深情而甜甜地说:

大哥,趁热吃点吧?

素不相识啊,

觉得像见到亲姐妹一样。

此刻,

两人眼里闪闪泪光。

已经三天未进食了,

一辈子吃过的油饼,

想起来就数那顿最香。


油饼吃过了,

想一想该怎么走?

两人该去何方?

大嫂说,

“周围的路,

都被鬼子封死了,

这一带,

就像铁桶一样。

与其冒险送命,

倒不如,

去半山里,

一个秘密山洞,

暂且在那儿养伤。”

两人对视盘算,

大嫂却不容商量。

她不由分说地“命令”:

“大哥再犹豫啥呀,

那个洞口没人知道,

我每天给你们,

送饭送汤。

快,听我的话,

留下来吧,

留下来才有活的希望。”


于是三人搀着扶着,

进了秘密山洞,

开始悄悄躲藏。

大嫂又弄来一些铺草,

安个临时的家,

嘱咐两人慢慢养伤。

每天大嫂送饭送汤,

二人便把洞当家一样。


四十天过去了,

那又是一个傍晚,

忽然间,

外边狗叫人嚷。

大头爬到洞口,

见是送饭的大嫂,

已经快到洞旁。

她左边跟着,

年幼的儿子。

右手提着,

送来的干粮。

不好,

一群鬼子快要追上。

大头眼明手快,

就要去掩护大嫂。

大嫂却急中生智,

指向不远的山头喊道:

“儿子,

快跑呀,

就朝那个山头。

快跑!

引鬼子朝那方向!”

儿子不过八九岁,

明白自己娘心里所想,

撒腿便跑向附近山岗。

鬼子队伍发现了,

对孩子紧追不让。

山里孩子路熟啊,

三窜两跳就冲到山上。


恶毒的鬼子围住了山头,

十几条枪,

指向一个少年儿郎。

山头上的孩子,

搬起石块砸向豺狼。

恼羞成怒的鬼子,

齐刷刷向孩子开枪。

幼小的孩子,

顷刻间被打成了筛子。

摇摇晃晃坠下山岗。

一棵嫩嫩的幼苗,

就这样一瞬间,

生命被虐杀在少年时光。


这一幕,

震怒了

大头和连长,

两个人那,

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血海深仇啊,

必须要鬼子拿命来偿。

悲痛的大嫂,

一下子像天塌了下来,

嘴唇咬出了血,

心像被刀剜一样。

亲骨肉啊,

怎忍看瞬间命伤?

儿子已经没了,

大嫂强忍住悲痛,

每天照旧细心周详。


这又是一天中午,

洞外再一次吵吵嚷嚷,

大嫂刚刚送来了饭菜,

莫非山下鬼子察觉异常?

三人到洞口察看,

不好!

七八个鬼子,

正在奔向洞口方向。

为首的牵一条东洋狗,

狗伸着长长的舌头,

不断地朝着山洞汪汪。

情况紧急,

容不得多想,

三人一边张望一边商量。

连长和大头,

拔出了手榴弹,

准备应对,

最危险的情况。


突然,

牵狗的鬼子,

放开了手里的皮带,

狼狗飞一样,

直扑洞口方向。

这时连长二人,

一下子觉得箭在弦上。

握紧了手榴弹,

怒视着洞外境况。

忽然,两人双肩哪,

只觉被狠狠一按:

“不许出去”!

斩钉截铁,

声音如钢。

而后一个人如一支箭,

射向了远方!

大嫂飞出洞口,

稍稍犹豫了一下,

便径直朝另一座山头,

那里呀,

便是儿子牺牲的地方。


后边的鬼子见是个女人,

便放任狼狗,

去肆虐逞狂。

于是狼狗的狂吠,

连同大嫂撕心裂肺的呐喊,

以及鬼子们的虐笑,

在山间回荡。

魔爪的利刃啊,

一次次抓在连长心上。

他几次跃起,

又被一排长,

一次次按在地上。

一双手,

已经被攥得生疼了。

心里的仇恨,

却如怒火般喷张。

一排长说:

你去何用?

大嫂舍身赴死,

难道是让你再把命搭上?

声音渐渐远去了,

山里再度平静如常。


在山洞里,

一排长打开了干粮。

禁不住号啕大哭啊!

一只黑瓦罐子,

盛着大嫂细心熬制的鸡汤。

他后悔啊,

就在昨天,

他这样问过大嫂:

大嫂家里可有鸡呀?

连长伤情太重,

需要慢火炖制的鸡汤!

大嫂脸红了,

俺家鸡是有的,

可是俺实在不敢动刀子!

可今天,

大嫂用的什么办法,

居然送来了鸡汤?

一排长懊悔得很呀,

悔不该为难这可亲的老乡!


夜深了,

连长和大头,

一起摸索着下山进庄。

他们惦记大嫂啊,

到底被摧残成什么模样?

悄悄进屋了,

昏暗的灯光下,

大嫂眼睛闭着,

脸已经没有血色,

白得就像纸张。

细细的睫毛闪动几下,

躺在那儿,

就像一尊雕刻的石像。

家人告诉她:

八路同志来了,

他们来看你了!

大嫂用颤抖的声音说:

“你们·····来了,

真来了!

叫俺真高兴,

好好·····活着啊,

活下来打仗,

把鬼子消灭光!”


几天后,

经过几番周折,

两人终于回到了部队,

山西辽县,

那个叫做十里店的村庄。

一年后,

771团行军作战,

再次路过,

他们养伤的那个村庄。

二人趁休息时,

请假去看望恩人大嫂。

知恩必报,

哪怕看上一眼,

也算回报救命的念想。

村上人告诉说,

那个年轻的大嫂,

几天前刚刚安葬。

临死前,

她特别要求,

一定要把她,

葬在后沟的山坡上。

那里就是,

离二人藏身洞,

最近的地方。

说在那里,

靠近八路同志,

她会睡得安详。


二人来到那里,

荒草掩映的土堆旁,

他们俯下身子叩拜,

边拜边哭啊,

哭声震彻了山岗。

很多很多年后,

他们要向后辈,

讲述这件往事,

万分万分后悔啊,

当时居然,

没有问一问大嫂,

到底如何称呼?

姓什么?

名字怎样?

人民是咱的爹娘啊,

怎么也不该,

将大嫂名字遗忘?


忽然,

老连长李炳甲,

好像想起来什么,

对,马兰草。

大嫂头顶上,

白毛巾的蓝色碎花,

和太行山的马兰草,

一模一样。

那般质朴美丽,

那样散发清香。

每次见到大嫂,

他都会想到,

太行马兰草的芬芳。

其实,

不必细考大嫂的真名了,

大嫂舍生舍子,

何曾为图百世留芳?


啊,马兰草,

花非花,

草非草,

大路边,

小道旁,

青石板的石缝里,

璧立万仞的悬崖上。

清明前后,

那浅蓝色的小花朵,

象征的就是,

太行人的形象。

太行大嫂,

您就是马兰草,

是那样普通,

是那样平常!

马兰草啊,

亲爱的大嫂,

品过您做的饭菜,

喝过您熬制的鸡汤。

世世代代,

人民子弟兵心里,

都会装着您的形象,

您的形象,

就是人民的形象,

装着您的形象,

我们勇往无前,

才会力挽狂澜,

永远才会打胜仗。

马兰草啊,

子弟兵思念您啊,

您就是我们须臾不可脱离的,

大地的形象。


握手

雷人

路过

鲜花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毛旗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京ICP备17031636 )

返回顶部